突破封锁!亿纬锂能打响中国固态电池量产第一枪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7 13:07 1

摘要:当美国固态电池“四小龙”相继退出制造业务、转向技术授权或AI平台开发时,中国锂电企业却在工程化量产道路上狂奔。2025年9月2日,亿纬锂能成都量产基地揭牌,“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在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当美国固态电池“四小龙”相继退出制造业务、转向技术授权或AI平台开发时,中国锂电企业却在工程化量产道路上狂奔。2025年9月2日,亿纬锂能成都量产基地揭牌,“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在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座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成都基地,全面投产后年产能将达50万颗电芯。基地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2025年12月建成,具备60Ah电池制造能力;二期预计2026年12月实现100MWh年产能交付。这种分阶段推进的策略,体现了中国企业在产业化和技术突破上的务实态度。

“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采用三元正极、硅碳负极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组合,能量密度达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700Wh/L,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及AI高端装备领域。这些参数表明,中国企业在高端装备所需的高能量密度电源系统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博士表示,公司将通过“龙泉”系列电池进行多路线开发,系统性推进技术迭代,目标在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1000Wh/L的关键指标。这意味着公司将在资金、设备和研发资源上全力投入,加速推进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从技术性能来看,“龙泉二号”可实现-20℃~60℃宽温工作,在20MPa压力下稳定运行,循环性能可达45℃@1C、2000圈以上,功率性能可达8C放电,并通过了挤压和200℃热箱测试。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全固态电池不仅解决了基础的能量密度问题,在循环寿命、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中国固态电池产业的进展与美国企业的退缩形成了鲜明对比。2025年7月,处于固态电池研发第一梯队的QuantumScape宣布放弃制造业务,转为技术专利授权。此前一个月,另一家美国固态电池研发商SES也宣布放弃固态车用动力电池的研发与生产,转向低空交通与无人机领域的锂金属电池。由宝马支持的Solid Power则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材料供应商,而非电池生产商。

这种反差凸显了中美两国在制造业理念上的根本差异:美国企业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性感”程度,而中国企业更注重商业化的成熟程度。正如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在反思对波士顿电池的投资时所说:“商业化的成熟程度,比技术的成熟程度重要多了。”这种务实的态度,正是中国电池产业能够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的关键。

全球固态电池研发已经困扰业界60年。早在1960年代,美国阿贡实验室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就开始研究氧化物电解质,但始终无法解决高温烧结与材料致密化兼得的问题。2000年初,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菅野了次教授发现硫化物电解质类型,其电导率甚至超过了主流电解液,但硫化物对空气敏感,遇水会产生有毒气体硫化氢,对生产环境和设备要求极高。

中国企业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产业化路径。不仅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孚能科技、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供应商均已宣布了300Wh/kg左右的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技术,并将2027年定为固态电池量产化的关键时间节点。行业研究机构分析认为,2027年将成为技术验证与小批量量产的重要分水岭,2030年则是规模化量产的决胜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头部电池企业对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保持了相对保守的态度。宁德时代曾表示,计划在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的小规模生产,到2030年前后考虑扩大生产规模,这个时间节点大幅晚于整车企业们预计2026年上车固态电池的计划。这种保守态度反映了行业对技术难度的尊重。

事实上,固态电池被称为“锂电圣杯”是有理由的。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产品,并非简单的等效放大,而是整个制造逻辑的重构。实验室中样品制备的细微缺陷,放大到流水线中就会变成巨大的生产灾难。美国固态电池厂商近几年来不断释放实验室样品进展,给市场造成一种距离量产“仅剩临门一脚”的感觉,但实际上面临着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死亡峡谷”。

从应用场景来看,车用动力电池市场可能并非固态电池技术在中短期的最佳选择。正如松下控股CTO小川辰夫所言:“全固态电池并非适用于汽车,而是无人机与电动工具。”这也是为什么亿纬锂能“龙泉二号”明确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及AI高端装备领域。在这些对能量密度、安全性要求极高而对成本相对不敏感的应用领域,固态电池可能更容易实现商业化突破。

中国固态电池产业的进展,建立在扎实的工程化能力和制造业基础之上。亿纬锂能在全球拥有八个生产基地及两个在建基地,国内覆盖惠州、湖北、江苏、四川、云南、浙江,海外布局马来西亚和匈牙利。公司客户覆盖全球前十大电动工具公司80%以上,新能源乘用车前20大供应商60%以上。这种广泛的产业布局和客户基础,为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25年上半年,亿纬锂能实现营收281.70亿元,同比增长30.06%;动力电池出货21.48GWh,同比增长58.58%;储能电池出货28.71GWh,同比增长37.02%。这些数据表明,公司在传统电池业务上保持了强劲增长,为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技术积累方面,亿纬锂能累计申请超10,000项专利,承担25项国家级项目,并布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及乘用车等应用领域。这种深厚的技术积累,是公司能够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础。

中国固态电池产业的崛起,也受益于完整的锂电产业链集群效应。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到电池制造设备,中国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种集群优势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快速推进新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进程。

纵观全球固态电池发展历程,从美国1960年代的早期研究,到日本2000年代的硫化物电解质突破,再到中国当前实现的产业化进展,锂电技术的创新中心正在发生转移。中国电池企业凭借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完整的产业链支持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正在全球固态电池竞争中抢占先机。

亿纬锂能“龙泉二号”的下线,仅仅是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开始。随着成都量产基地的建成投产,以及后续更高能量密度产品的开发,中国有望在全球固态电池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这场持续60年的固态电池研发长跑,正在进入由中国企业领跑的新阶段。

来源:长浅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