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不到一岁时,父亲就因战牺牲,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讨生活,日子实在艰苦。
文/小婷半清
1913年,加缪出生在一个平凡家庭里。
他不到一岁时,父亲就因战牺牲,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讨生活,日子实在艰苦。
为了能把孩子养大,母亲只能带着他们回了娘家。
外祖家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外婆更是专横粗暴,时不时就用鞭子管教孩子。
可以说,贫穷与苦难都萦绕在加缪的童年。
可长大后的加缪却说:贫穷从来就不是一种不幸,我的童年是幸福的。
也许是因为他的母亲温柔朴实,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
也许是因为他生活在海边,阳光和大海让他足够开怀。
上了小学后,加缪就凸显出自己对文学的极致热爱,他大量阅读图书馆的书,智慧有了惊人的发展,同学们都爱听他讲故事。
7岁的他,已经决定长大要当个作家。
1942年,长篇小说《局外人》出版,大获成功。
加缪也成为法国文坛上的一颗新星。
《鼠疫》出版后,加缪更是声名远播。
1957年,年仅44岁的加缪就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此奖项最年轻的得主之一。
然而,也许是天妒英才,47岁的加缪在一场车祸中离奇死亡,给这一生画上了句号。
《局外人》是加缪最经典代表作,这本小说传递出来的关于生命的荒诞,人性的虚伪,令人深思。
加缪说:对于许多人来说,真正的死亡是从来没有等到他们想要的生活。
然而,一个敢于真正做自己的人,往往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1. 不懂表演,在世俗面前就是“怪人”
《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小职员。
他的薪水不高,无法为高龄的母亲提供更周全的生活,于是把她送进了养老院。
在故事的开头,他接到了养老院发来的电报:母去世。明日葬礼。敬告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这样的故事开头就奠定了这本书清冷的基调。
默尔索立刻请了假,坐长途汽车去参加母亲的葬礼。
身边人都对他表示同情,养老院的人看起来比他还要悲伤。
但默尔索的表现实在太过冷静了:
他没有打开棺木看遗体,他没有嚎啕大哭、崩溃流涕;
当其他人询问时,他说不出母亲的确切年龄;
葬礼上,他依然像一个局外人,并没有表现出失去至亲的那种伤痛。
这一切,在旁人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是严重不符合世俗要求的。
以至于在后面的情节中,他的这种冷静让他陷入死局,只因为他没有表现出大众预期的那种“悲伤”。
可任何一个人失去至亲,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
回到家的默尔索,其实表现出了失去母亲的悲伤。
“吃完了饭,我有点儿烦闷,就在房间里游荡,妈妈在这儿的时候,这套房子挺合适,现在我一个人住,就显得太大了。”
这句话虽然说得很含蓄,但其实包含了对母亲的情感。
他只是没有在葬礼上“表演”出该有的悲痛,就成为很多人站出来批判他的理由。
没人在乎他是否真的伤心,所有人只在乎他有没有表现出伤心。
人活于世,不管真真假假,还是要有点“演员”的天分,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表演场中。
每个人都极力地包装自己,都努力地想立住自己的人设,哪有什么真实,也许所有人都是荒诞的。
纵然虚伪是值得批判的,但不可否认,想要生存得更好,总要学会“适当的表演”。
2. 不懂表达,往往会错过更多
参加完葬礼回家的默尔索,和女友玛丽一起游泳、看电影,还共度了一个良宵。
周末结束的时候,默尔索心想:又过了一个紧绷的星期天,妈妈现已入土为安,我又要去上班,总而言之,生活毫无变化。
接下来的日子,默尔索和女友的感情突飞猛进,日渐亲密。
可面对女友提问“你爱不爱我”的时候,默尔索却回答: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但我觉得不爱。
女友听到后很是伤心,但对默尔索的依恋却只增不减。
后来,女友还问他是否愿意结婚,默尔索欣然同意,可女友却依然纠结起“爱不爱”的问题。
默尔索依然是那样的态度,爱不爱毫无意义,但他愿意结婚。
看到默尔索的这番表现,他实在是诚实得可爱。
试问哪一个在热恋期的男子,会如此直白地说爱不爱无意义呢?
但凡是一个正常人,都会在女友逼问时,真挚地回答“我爱你”,哪怕是违心的,哪怕他转身就和别人谈情说爱。
默尔索就是如此奇怪,他觉得爱会消散,并不做出承诺,但他愿意结婚,其实也是承诺的一种方式。
他觉得爱情无意义,生命无意义,生死无意义,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怪咖”。
其实,不过是因为他看透了生命的本质,活得太清醒了。
“不懂表演”和“不懂表达”,让默尔索在世人传统的审批下,显得格格不入。
该悲伤时他不哭,该承诺时他不应,也许他早已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
他不过是真实地生活在当下,感受当下的一切事物,但“真实”在某个时候,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一颗钉。
世人忙忙碌碌,为了名和利奔波辛劳,可若有人清高恬淡,视名利为无物,那这个人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3. 不懂拒绝,最容易引来祸端
雷蒙是主人公的邻居,这天邀请他去家里做客,有意要和主人公成为朋友。
以默尔索的性子,我们也知道,自然是不拒绝,不迎合,不反抗。
雷蒙眼下和情妇的关系出了问题,想听听默尔索的建议,默尔索只静静地听他诉苦,可最后还是不得已帮他写了一封信,让自己卷入了这场风波。
一个周末,在雷蒙的安排下,默尔索带着女友,和雷蒙的另一位朋友去海滨木屋聚会。
默尔索看到那位朋友和妻子的相处后,还真的萌生了一种结婚的冲动,他和女友去海边游泳,浓情蜜意。
可好景不长,雷蒙之前得罪过的情妇,派了人来跟踪,并蓄意行凶报复。
在他们争斗中,雷蒙受了点伤,但并无大碍,这事也算安然度过了。
可好巧不巧的,雷蒙的对头又回来了,躺在岩石上,并且已经注意到默尔索。
那位歹人把手放进口袋,看样子是要拿刀,默尔索也偷偷摸起自己兜里的枪。
默尔索害怕酷热,只一心想躲到岩石后面,可那歹人看他迈了一步,就掏出了刀,在太阳下那刀片光芒耀眼。
默尔索只觉得自己头晕目眩,最后竟扣动了扳机,打中了那个人,后来还连开四枪。
出了人命,这事情就闹大了。
正是默尔索对邻居的不拒绝,才让自己卷进这样的漩涡。
现实生活里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拒绝那些不合理的请求,学会对别人说“NO”。
故事的最后,默尔索被关进大牢,要接受法律的审判。
荒诞的是,这些审判人对案件如何发生的倒不感兴趣,只对默尔索这个人感兴趣。
特别是在听到他的母亲刚刚离世,而他没有哭,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样子之后,这些人对他的审判,已远离了案件本身。
其实他这案子也可以归为“正当防卫”事件,就算要判刑,但也不至死。
可所有人的焦点都在“母亲死了他都没哭”、“母亲刚死,就和女友约会”、“一个儿子竟然不知道母亲的年龄”......
在监狱里,提审官多次问他母亲去世时的情况,可他依然实事求是,并没有为了给自己开脱罪名而编造谎话。
被问及他是否爱母亲时,他平静地回答:爱,和常人一样。
面对台下这样的纷争,听着别人讨论自己,默尔索依然像一个局外人那般看着,就像看别人的故事。
这就是检察官对他的最终判决,虽然母亲的死和案件毫无关系,却被他们硬生生地扯上了关联。
最后,默尔索被判斩首示众。
对于这样的判决,主人公好像并没表现出任何不满,甚至,他还想通了另外的道理。
既然必有一死,那么如何死,什么时候死,也就无关紧要了。
默尔索固然是一个与社会主旋律不符的人,但他宁愿受死,也不愿意说假话。
默尔索就这样死了,故事在此拉下帷幕。
读《局外人》这样的小说,难免会觉得压抑难过,这样一个人,本没有害人之心,只是社会上的无名之辈。
就因为他不懂得表演,不懂得伪装,就被世人随意贴了标签。
他不想遵循社会上的法则,只想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可树欲静而风不止,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平静。
生命也许就是荒诞的,但我想加缪透过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的是:不是学会迎合和伪装,依然是努力去追寻自我,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个人,只有意识到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别总是沉醉在对远大梦想的追求中,把自己的关注点拉回来,去品尝一顿餐,去享受一杯咖啡,去认真感受阳光和风,把每一个今天过好,这辈子足矣。
也许生命就是荒诞的,无意义的,但你仍然能从这细细碎碎的岁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与自由。
来源:小婷半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