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5日,阿那亚海边的夜风不忙不急,爱奇艺把“第二届爆前先锋导演之夜”搬到沙滩上,一口气推了30位新锐导演、23部短片、4部长片和2个“爆前计划”新项目。数据好看得跟烟花似的,可问题也跟着来:喊着“发现新人、请回观众”,这回真能把人从短视频里请回来吗?
9月5日,阿那亚海边的夜风不忙不急,爱奇艺把“第二届爆前先锋导演之夜”搬到沙滩上,一口气推了30位新锐导演、23部短片、4部长片和2个“爆前计划”新项目。数据好看得跟烟花似的,可问题也跟着来:喊着“发现新人、请回观众”,这回真能把人从短视频里请回来吗?
一边是平台打出“三级火箭计划”,要从“燎原计划”“爆前计划”再到“大片计划”,把青年导演送上天;另一边是观众被快节奏内容训练得没耐心:一不好三秒就划走。院线和流媒体这两条腿,能同时跑成冠军?先放一记悬念:这火箭,是“冲天”还是“冲动”?看名单之外的落地能力,才见真章。
把时间拨回到2024年8月,爱奇艺成立“爆前电影实验室”,开始定向征集项目。到了2025年,平台把“燎原计划”和“爆前计划”官宣正装上阵:前者单部不超过600万元,主打网络电影的首秀窗口;后者最高3000万元,给青年导演更大的试验田,在院线和互联网上双线作战。截至现在,“燎原计划”已有十部作品开机,两部杀青,节奏不算慢。
具体到项目,“爆前计划”的《一战成名》从小椴的武侠文本里抠出一把冷冽刀光,监制编剧杨秉佳此前靠《目中无人》系列把武侠口碑做成了IP,这回等于给冷门类型再点一把火。《抢跑》由赵大为、李苗操刀,从真实案例取材,青春底座上嵌进去悬疑惊悚的齿轮,还在剧本马拉松阶段,创作者直言“先跑一步”靠的是平台的枪响。高层的基调也摆明:打破创作的框框,艺术与商业别各唱各的调子,要合拍。“燎原”像打火机,“爆前”像喷火器,能不能把观众“烤”热,不止看钱,更看胆识。
夜里颁起荣誉来是热闹的:两部“爆前・锋芒作品”落在《一战成名》《抢跑》;短片的“独具一格作品”给了《花园里的火烈鸟》《骑你的马》《夜奔》,强调的是气质和品位这两匹“隐形马”;“野蛮生长作品”看中原始生命力,给了《宝孜达》《三和的美丽传说》《你好,马莉莉》;“童眸映世作品”把孩子视角捧上前台,《兵捉贼》《叠罗汉》《穿过公园就到了》《升旗手》齐聚;“深渊凝视作品”合围悬疑惊悚,《缪斯》《无孔不入》《危笑之夜》《南山大道》《山中有偶》在列,王博伦还在重庆拍他的长片《怪屋》,正是“燎原计划”的一支子弹;“皓腕千钧作品”交给女性题材,《我取消我自己》《无忧无虑》《湿》《我妈帮我刷Tinder》,从少女到中年,把困境和成长都摆上台面;家庭单元“絮语成诗作品”有《空空》《顺流而下》《锦鲤,锦鲤》《祝日》,细密家常也能拍出诗意;长片的“潜龙在渊作品”落在《翠湖》《老狗》《大场面》《猫鲨》,其中《老狗》《大场面》已经在爱奇艺上线。
看似皆大欢喜,海风一吹,像是尘埃落定。可围观的观众心里也嘀咕:这是“内部嘉年华”还是行业真拐点?短片惊艳不稀奇,难的是跨过长片这道坎儿,票房和口碑都得扛得住。更有杠精发问:青年导演抱平台大腿,会不会把锋利包上海绵,变得“又乖又安全”?通宵展映的银幕余温还烫手,真正的拷问却在后面——从立项到上映,能否不被“平台模板”顺手修一修,这才是暗流。
真正的反转在认知:很多人以为难点是“有没有钱”,今年看下来,更难的是“敢不敢给表达空间,还愿不愿意承担失败”。最高3000万的预算上限,不是让大家铺张浪费,而是给类型与叙事一次够份量的试错;单部不超600万的“燎原”,则尽量把第一步迈稳,先把镜头举起来。平台高喊“把观众请回来”,意味着不再让“作者表达”和“商业潜力”坐对面吵架,而是绑在一辆车上同进退。这时候矛盾就尖了:作品要不要迎合算法?豆瓣口碑和播放量谁是“亲妈”?女性题材是“刚需”还是“新公式”?孩子视角是真童心还是“童话滤镜”?前面那些“这是不是自嗨”的质疑,被一项项具体动作怼了回去——十部开机、两部杀青、项目名单明确、通宵展映和现场推荐都摆在这儿,不是只在PPT里跳舞。观众要的是诚意与好资本要的是回报与秩序,若能在阿那亚的浪里找到平衡点,别说火箭,拖拉机都能起飞。
热闹散去,项目还得回到剪辑台、财务表和档期表。表面事态平稳推进;可行业的暗涌一个不缺:院线档期越发拥挤,短视频继续分流注意力,观影成本抬头,年轻导演的第一部长片最怕“口碑好票房弱”的倒挂。平台这边也不轻松:想院网双赢,就等于同时打两场仗——线上讲效率、留存和传播,线下讲预售、上座率和口碑发酵,稍一分神,就会顾头不顾腚。类型赛道也有隐忧:悬疑惊悚这两年火到发烫,安全但内卷;女性、家庭看似“刚需”,但一旦模板化,立马变“套路”;儿童视角更难,稍不注意就成人视角装嫩。创作自由与平台效率的拉扯,会在每一稿剧本、每一次试片里反复上演。
要想不把“三级火箭”玩成“三级跳水”,几个小目标得立住:给新人设“失败保护伞”,允许一两次没出圈却有价值的探索;把开发周期拉长点儿,别催成流水线;搭配长期的观众培养,别把所有希望压在营销爆点;更关键的,是在合同与流程里落实“表达边界”的容错,不要让剪刀手成为“隐形导演”。只有这样,平台的火力才能不只把沙滩照亮一次,而是把行业的夜路点亮一截。
话撂这儿:既要作者性、又要商业性、还要快产出,听着像“三重buff”叠满,实际上是三座大山。要不是导演熬没了头发,就是观众被节奏累得直喘。当然了,平台财力脑力都杠杠的,“请回观众”这口号,咱先夸一声会喊:中气十足。但别只会请,还得让人愿意坐下来,不被讲完第一幕就“溜了”。一边说先锋,一边盯着“稳定回报”,这对儿矛盾不拆开,最后可能两头都不讨好。真要是能在阿那亚的风里,把锐度留住,把套路少点,那才叫真本事。
新人导演要先在流媒体“刷个存在”再冲院线,还是该先扛着长片直面大银幕?算法推荐真能养出先锋表达,还是只会把作品磨成“人畜无害”的通用口味?一派说“先活下来”,另一派说“先守住锋利”。您站哪边?欢迎把想法砸过来,咱们就事论事地掰扯明白:到底该把观众“请回来”,还是先把作品“立起来”?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