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窗外的木兰溪静静地流淌,我独坐书房,翻开那本泛黄的《论语》,目光停留在“仁”字之上。这个简单的汉字,却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重量,令我沉思良久。“仁”字从人从二,犹如两人相偎,本义是“亲爱”,《说文解字》释为“亲也”,其中深意,令人回味。
仁心映照兰水长
郑志忠
窗外的木兰溪静静地流淌,我独坐书房,翻开那本泛黄的《论语》,目光停留在“仁”字之上。这个简单的汉字,却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重量,令我沉思良久。“仁”字从人从二,犹如两人相偎,本义是“亲爱”,《说文解字》释为“亲也”,其中深意,令人回味。
记得少时初读《论语》,夫子曰“仁者爱人”,只觉得是高深的道理,离我们甚远。后来才知,“仁”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周书·金滕》中“予仁若考”之说,认为顺于亲即为仁。如今历经世事,再回味这四个字,竟如溪水洗心,清亮透彻。仁,原不是高不可攀的教条,而是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与体谅。
仙游鱼牙顶老街的郑老伯,每日清晨在巷口摆摊卖豆丸,数十年来从未涨价。问他为何,他笑说:“街坊邻居都吃惯了,涨什么价呢?”这般朴实的话语,不正蕴含着“己欲立而立人”的仁心吗?原来仁不在远方,就在这市井烟火之中。
又曾见镇上中心小学方老师,教书三十余载。学生家中困难者,他常自掏腰包垫付杂费;学生功课跟不上,他留校单独辅导。有人说他傻,他只道:“每个孩子都是璞玉,须得用心雕琢。”这话平常,却暗合“己欲达而达人”的精髓。仁不在远处,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尽责之中。
今人多忙,忙于生计,忙于前程,似乎无暇顾及“仁”字。然细观之,社区志愿者夜间巡逻,守护邻里平安;年轻人开办公益书屋,供孩子免费阅读;商家对环卫工人提供免费茶水……这些细碎小事,恰如溪流汇海,让仁爱精神在民间生生不息。
纵观古今,仁的思想一脉相承。孔子立仁为道德极则,言“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发仁政学说,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董仲舒言“仁者,所以爱人类也”;至宋儒更将仁提升至“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至高境界。千百年来,仁的内涵不断丰富,从个人修养扩展到政治伦理,再及宇宙万物,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如今世事变幻,科技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变得遥远。然则越是如此,仁的精神越发显得珍贵。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更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在市场竞争中,我们更应当牢记“义利并举”的古训。仁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读书至此,不禁掩卷沉思。仁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活生生的处世哲学。它教导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利益至上的时代坚守道德的底线。正如仙游古厝门楣上常刻的“居仁由义”四字,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应忘记做人的根本。
窗外夕阳西下,溪面上泛着金色的光芒。我想,仁之心就如同这夕阳,温暖而不灼人,照亮而不刺目。仁非外在规范,而是内心自然生发的情感。它不要求人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求在日常琐碎中保持一份温润与善意。
合上书页,心中澄明。原来,践行仁的精神,最终安顿的是自己的心。仁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照亮着我们今天的生活。这或许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让古老的智慧在每一个时代都能焕发新的生机,让仁爱的光芒永远照耀在木兰溪畔,照耀在每个人的心田。
责编|林圣裕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