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鸣于心耳」聊聊水月雨xTAGO STUDIO Harmon-SP联名和鸣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6 00:47 1

摘要:前段时间刚和大家聊过水月雨与 TAGO STUDIO 合作推出的联名款 T3-01-MD。紧接着,双方的第二款联名产品 —— Harmon-SP 终于如约而至。T3-01-MD 本质上是以 TAGO STUDIO 的 T3-01 为基础,更换了全新的木质耳机外

前段时间刚和大家聊过水月雨与 TAGO STUDIO 合作推出的联名款 T3-01-MD。紧接着,双方的第二款联名产品 —— Harmon-SP 终于如约而至。T3-01-MD 本质上是以 TAGO STUDIO 的 T3-01 为基础,更换了全新的木质耳机外壳以及增添一根联名的线材;而 Harmon-SP 则是以水月雨年初推出的「和鸣」为 DEMO ,经过重新打磨,并融合 TAGO STUDIO 的一些设计元素和调音理念演化而来。

本以为 Harmon-SP 作为联名款,售价可能会来到 2000 元的档位,没想到最终定价仅比和鸣贵了 200 元。那么问题来了:这多出来的两百块,究竟值不值得加?还是说,原版的和鸣反而更香?相信不少烧友在面对这对塞子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么这篇文章将以 Harmon-SP 为起点,和大家聊一聊这对“姊妹作”,帮你对比看看究竟哪一款更适合你。

简单来看一下 Harmon-SP 的包装设计。整体盒型和内部排布基本与和鸣保持一致,但封套的立绘从原本的线稿风格,改为一张以粉色为主调的插画,并在下方署名「TAGO STUDIO × MOONDROP」的联名。

配件方面,原本黑色皮质的拉链圆盒被替换为一种更贴近原木质感的黄棕色材质,盒身也压印上了双方联名的 LOGO。而线材方面,同样采用可换插头设计,使用了深浅棕相间的带屏蔽网线材,从外观来看,与 T3-01-MD 搭配的那条平衡线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耳机本体与原版的和鸣相比,Harmon-SP 在外观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将原本的金属面盖更换为 TAGO STUDIO 一贯偏好的木质材质,而其余外壳轮廓与结构设计则几乎完全一致。核心部分的单元配置也延续了水月雨那套专利的「同轴堆叠四腔分频」架构,内部搭载三颗 10mm 全尺寸动圈单元。其中,负责低频的那对双 10mm 动圈依旧采用了纸盆复合振膜,而中高频部分则将原先和鸣所用的玻璃球顶振膜,替换为铝镁合金球顶振膜。这一改动可以说是 Harmon-SP 在声音风格上产生明显变化的根本因素之一。采用了铝镁合金球顶的动圈以后,跟着引起的变化点则是拥有相对更易推动的属性,Harmon-SP 参数方面为 7.5Ω的阻抗, 119dB/Vrms的灵敏度,较和鸣而言显然更适合搭配小尾巴等便携设备。为了更好地在一致的参考前端下对比两款耳机的表现,我选择了搭配声音风格偏中性,且驱动力储备相对充足的墨菊2作为参考前端再适合不过了

追溯到最早听到这个三动圈单元的开发样机,正是现在这款联名版本的。当时我就觉得那个声音调的已经有很高的完成度了。然而打头阵先上市的,反而是年初在上海展上亮相的「和鸣」。在我看来,「和鸣」的整体调校,还是会更偏向水月雨一贯的品牌审美——中高频尽可能做到顺滑、克制,整体氛围偏温润,同时又不失一定的分析力。而 Harmon-SP 虽然在结构上与和鸣有着相似的“皮囊”,但你很快就能听出它身上那种不太“水声”的味道在里面。这点与水月雨以往的联名的产品,比如与 Crinacle 合作的 Dusk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让你一耳朵就惊讶道:“咦?这™居然是水月雨的耳机?”的感觉。就算你平时对水月雨的调音风格不感冒,也值得去听一听的产品。

当然,从整体频响架构来看,Harmon-SP 依旧建立在那条熟悉的 VDSF 曲线之上,但在声音的呈现方式上,加入了更多“抓耳”的小巧思。如果用三频的比例来对比,我会认为和鸣更像是一个 2:3:3 的结构,中高频略有凸显,而低频则在不缺少的前提下,与中高频之间保持了较好的剥离感。这样的布局,也让和鸣在纵深方向上的声音层次感更为立体。相比之下,Harmon-SP 则更趋近于一种“正三角”式的 3:2:2 构架,中低频段的厚度与能量感有所增强,整体听感更为扎实稳定。两者在声场上都不属于那种极尽铺陈的风格,更注重的是声场的规整性与成像的清晰度。而在声音素质的硬指标层面,两者差距其实并不算大,真正拉开体验差异的,更多是调音风格上“主观美学”的取向与倾斜了。

而最能感受到 Harmon-SP 融入 TAGO STUDIO 调音思路的部分,莫过于它带着晶亮颗粒感的高频。如果你曾听过 T3-01 系列,那种如星芒般微闪的中高频一定不会陌生。它并非那种刺挠、刮耳的锐感,也不是毛躁的刺激,而是一种亮度中带有星星点点的精致感。这种调校方式,让整个人声显得更鲜活且富有灵气。而归根结底,是 Harmon-SP 在高频段做了一处颇为巧妙的调整,让高频的存在变得自然又有存在感,也是 Harmon-SP 整体听感更“抓耳”的原因之一。再说回「和鸣」,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它缺少 Harmon-SP 那种“一耳惊艳”的感觉。一方面,它本身的调音确实会更偏温和、中性;而另一方面,则是它对前端的驱动力要求也更高一些。由于灵敏度不高,需要更大的声压级,也对前端的风格相对敏感。如果用小尾巴或入门级播放器驱动,往往容易让它显得平淡甚至略微扁平。

此前提到,在整体声音素质层面,我认为和鸣与 Harmon-SP 两者的差距是不大的,但要真细抠起来,这“一点”的差距恰恰就体现在高频的表现上。如果前端驱的动到位的前提下,我认为和鸣在高频密度上是略胜一筹的。虽然 Harmon-SP 那种晶亮感在听感上会很抓耳,但它的这种处理方式也会稍微让某些乐器的质感显得“打薄”了一些;相对而言,和鸣的高频虽然没有那么明显的锐度,但亮度保持得非常优秀,乐器的厚度感与重量感更为真实。像小提琴这种器乐的呈现上,和鸣那种带着一定张力的顺滑感就表现得尤为明显,会呈现出一种饱满、温润、而又具有密度的声音质感。

这种差异我认为与两者所使用的不同球顶材质的中高频动圈振膜也有关。Harmon-SP 的是铝镁合金球顶动圈相比和鸣那颗玻璃球顶动圈,理论上会更轻盈一些,声音更容易被推动;而玻璃球顶振膜会对驱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成了和鸣“难推”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一旦驱动得当,和鸣在器乐表现方面,去营造“高级感”上我认为会确实更胜一筹,不仅泛音更为充足,而且在中高频的乐器表现中也能更好地呈现出那种明亮而厚实的层次感。换句话说,和鸣虽然门槛略高,但也提供了更多“折腾”的空间。对于愿意折腾设备、去追求那份质感来说,它是值得花时间去搭配的耳机。

除了高频外,Harmon-SP 还对人声的中低频,也就是喉音这一段也有着明显的处理。这一点也是和鸣与Harmon-SP在人声部分的区分点。如果说和鸣在最佳驱动下,人声所呈现的是一种精致中带着柔顺和肉感的风格,那 Harmon-SP 就是一种更加立体、前贴、带着光泽感和“抓耳感”的表达。和鸣的人声位置适中,口型与轮廓感比较自然,结像饱满中带着温润;而 Harmon-SP 则更贴近、更又韧劲,在轮廓多了一层“高光”般闪亮的勾勒,也正是这一层勾勒让它的唇齿音与高频气息更加突出,整个中高频更为鲜活抓耳。但这并不意味着 Harmon-SP 的人声是单薄的——它在密度和形体感上其实延续了和鸣的一贯风格,但它还通过中低频的加强,让喉音更加厚实。相比之下,和鸣在人声的质感上更强调的是中上盘的那部分,在喉音的强调上是要稍稍弱于Harmon-SP,而想要突出的是歌手的嘴发出来以后得吞吐的气音,再对唇齿音稍稍做一点润滑和过渡。

如果打个比方,和鸣的人声是“丰满”型的,那 Harmon-SP 就更像是线条更明晰、形体更外张的“凹凸有致”型。这种外张感所带来的声音张力,也正是 Harmon-SP 一耳朵就容易抓住听众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Harmon-SP 对中低频的强化,也正是其“凹凸感”建立的关键。中低频段的厚度和能量感不仅为人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也让整条声音的底盘更加扎实。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两者在对人声的处理上,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分别讨好了不同偏好的听众——和鸣更适合喜欢柔顺与真实质感的用户,而 Harmon-SP 更适合喜欢追求抓耳感和清晰度的听感需求。

和鸣在初亮相的工程机的时候,很多烧友包括我自己都会觉得低频稍微偏多,只不过到了正式上,它的量感确实被削减了不少,但在水月雨的一众耳机里面,它的低频依旧算是比较充足的了。而 Harmon-SP则在原本和鸣的基础上,又重新去拉升了这段区域的能量——无论是鼓点的密度、下潜的量感,还是那种弹性感的体现,都比和鸣来得更加突出与爽快。尤其是打击乐类的表现,Harmon-SP 在这类鼓点即重又快的节奏中能量释放非常利索,是一种“击打后迅速外扩”的蓬发感,它有弥散,但同时又不会显得拖沓。和鸣在这种场景下听起来会更为内敛一些,但其实从质感上会发现,二者之间是很接近的。两者的低频纹理感,比如类似大提琴的刮弦颗粒,其实都不是它们特别突出的方向;但在弹性与声波外扩的“松弛感”上,却展现出了非常一致的调性,只不过 Harmon-SP 拉高了整体响度,更加直接,也更加激进一些。因此在抓耳的程度方面确实更胜一筹。

当然,不管是和鸣,还是Harmon-SP 最终还是取决于偏好的声音口味。如果更喜欢那种顺滑、克制、饱满的风格,且有一定的前端设备作为支撑,那么和鸣无疑是个更稳妥的选择,它那种细腻、流畅、厚实的声音,更适合久听不厌的用户,是需要慢慢了解、用时间来沉淀的耳机。但如果你更看重抓耳、细节感、鲜活感,更偏向 TAGO STUDIO 音色的那种一贯的透明的、如星芒感的中高频质感,在人声的层次感、颗粒感上更想要一耳朵的惊喜感,那 Harmon-SP 会是一款更为合拍、也更容易讨喜的选择,是那种可以轻松爱上的耳机。它更容易驱动,对设备的依赖更低,入手以及去理解其声音的门槛也更低一些。

相较于T3-01-MD 那种会更偏向TAGO STUDIO 审美倾向的产品,我认为Harmon-SP 则更像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之作。它集合TAGO STUDIO 的调音哲学,与水月雨的技术与声音架构进行了一次更为深度的“对话”。也正如其名“和鸣”那样——既和而不同,也鸣于心耳,更是双品牌在声音上的共鸣与审美上的平衡。

来源:从音乐中走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