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三阅兵前夕,台当局不停地发出限制和警告,把好多人都列为了重点对象,像公职人员、退役军官、以前负责防务外事安全的高层,甚至还有艺人。还直接点名了马英九、萧旭岑、洪秀柱等人,说要是不听就查办他们。气氛越来越紧张。可9月1日晚上,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就带着团到了
九三阅兵前夕,台当局不停地发出限制和警告,把好多人都列为了重点对象,像公职人员、退役军官、以前负责防务外事安全的高层,甚至还有艺人。还直接点名了马英九、萧旭岑、洪秀柱等人,说要是不听就查办他们。气氛越来越紧张。可9月1日晚上,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就带着团到了北京。而且在阅兵现场,媒体镜头清楚地拍到,她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位置还比较靠前。这就已经表明了态度:不回避,不躲藏。
她的表态也很直接,说抗战胜利是全民族共同的记忆,是大家共有的历史,不分省籍,也不分党派。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应,是因为它直接说到了争议的核心问题——抗战到底是谁的历史。台当局这几年一直想把“抗战”说成“终战”,想把台湾地区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联系切断。
洪秀柱在城楼上出现,就把这种切割不成立的事实摆在了大家面前。历史记录里,台湾人在抗日中做的事有很多,像雾社起义、台湾籍战士参军、在上海办读书会的学生,这些例子在公开资料里都能看到。历史就是事实,不是换个说法就能改写的。
再看看台当局的做法。很长时间以来,它把两岸事务交给“外事部门”来发声,想造成一种“两国互动”的感觉;在岛内就常用“违背主流民意”来打压不同的观点。可现实根本不是这样。岛内的支持率一直在变,网络平台上有不少台湾网友都说“想看阅兵”“感到骄傲”,还有人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民意不会只听一方的口号,一旦有更多人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所谓“主流民意”的单一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再说洪秀柱的立场。她强调自己这次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传承历史真相,向英灵致敬。她也清楚地提到了当年全民族抗战的事实。这就触碰到了绿营最忌讳的地方:只要承认这段历史是“共同的”,那就说明两岸不是毫无关系的。年轻人要是接受了这种历史认知,“去中国化”的说法就会遇到阻力。这不是感情用事,而是事实就是如此。
阅兵的意义可不只是有个仪式感,还在于传递信息。我觉得可以从三点来看:
-阅兵是一种公开的展示。观众能直接看到国家在装备、组织和动员方面的能力。这种能看得见的展示,会影响大家对安全的认知。
-阅兵是一种政治信号。谁在现场,站在什么位置,说了什么话,这些都是很清楚的信号。洪秀柱在城楼出现,就是对岛内“恐吓—禁令—查办”这套做法的一次正面回应。
-阅兵还是一次历史教育。画面把当年的抗战和今天的国防建设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连续感,能增强大家的身份认同。
绿营会觉得被动,是因为他们担心人越来越多。他们怕的不是一个人去看阅兵,而是怕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愿意去看,愿意说自己的想法。当参与的人和见证的人越来越多,压制言论的效果就越来越差。就算出台罚款、停发退休金、追缴奖章这些措施,也很难长期阻止大家表达。认同是内心的选择,不是行政命令能改变的。
蓝营内部的反应,很多都是想撇清关系。有人说这是洪秀柱个人的行为,不代表国民党的立场。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在风险管理上有点用,但从形象上看,会被认为是在回避问题。抗战历史里国民党有很重要的部分,现在如果在“共同记忆”这个问题上一直往后退,历史资源就会变成别人的资本。政治竞争不只是要躲避风险,更要争取话语权。在两岸问题上一直“走中间、求稳定”,很容易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公众层面的变化也很明显。岛内有主播来北京准备直播阅兵,网友留言说这很有意义;有企业家公开说“我们就是中国人”,还分享来北京的心情;网络红人也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会感到骄傲。这些看似零散的声音,加在一起,就会改变舆论环境。当“我们是一家人”这种说法变得很自然,分裂的说法就会遇到实际的阻力。
也有人问,洪秀柱位置靠前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思?能确定的只有两点:她是被邀请来的;她多次公开说自己这次来是为了铭记历史、向先烈致敬,没有其他目的。至于具体站位的安排,素材里没有更多信息。但可以确定的是,她选择公开露面,态度很明确。这种公开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台当局说要“依法查办”,可要是真这么做,代价会很大。在历史记忆和身份表达上用惩罚的手段,短期内可能会吓住一些人,但长期来看,会引起更强的反弹。在信息时代,越是限制,越容易让事情变得更受关注,形成“反向宣传”。这次就是个例子,越阻拦,关注度越高。
对国民党的建议也很清楚:要把历史资源当成资产来用。谁能承接“共同记忆”,谁就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短期来看,切割关系好像很安全,但长期下去,就是把话语权让给别人。政治上要主动,不是站在一边看着,而是要走到人群中把话说清楚。洪秀柱的做法,至少给了一个选择。
另外,宋楚瑜的表态也值得注意。他说阅兵展示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让外界知道中华民族有自卫的能力,不会去侵略别的国家,同时也要告诉台湾同胞我们是一家人。这种说法语气很平和,逻辑也很清晰,把阅兵放在了“自卫”和“守土”的框架里,也放在了“身份认同”的框架里。当阅兵被理解为是“守护家园”的力量展示时,它的正面意义就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历史记忆是两岸最容易沟通的基础。谁去修复这段记忆,谁就能减少误解;谁去切割它,谁就会让对立更严重。把“抗战”说成和台湾地区没关系,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会伤害感情。承认“共同经历”,并不意味着放弃现实中的分歧,但能为沟通留出空间。八十年前我们能一起并肩作战,八十年后我们也能坐下来好好说话。
网络上的互动也说明了一点: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越来越自然了。从“想看阅兵”到“我骄傲”,这些真实的表达,会慢慢改变讨论的氛围。等到说这些话不需要勇气的时候,舆论环境就变了。这会给“分裂说法”带来持续的压力。
台当局后面会不会用更强硬的手段,现在还不知道。可以观察三个方面:会不会对参加阅兵的台湾同胞进行实际的惩罚;国民党会不会改变对“共同记忆”的公开态度;岛内媒体会不会继续关注“阅兵—历史—认同”这条线。这三点会决定这件事的热度是消退还是继续升温。如果真的进行惩罚,反弹可能会更强烈;如果蓝营改变策略,岛内的说法就会出现新的平衡;如果媒体继续讨论,年轻群体的参与度可能会更高。
九三阅兵现场,洪秀柱靠前亮相,这让民进党很着急。他们着急的不只是形象问题,更是因为多年来他们的说法开始站不住脚了。再多的威胁也挡不住,不是因为话说得不够强硬,而是因为历史事实和身份认同不是行政命令能左右的。这次事件给了一个明确的提醒: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尊重人心,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做法。谁沿着这条路走,谁就能得到更多的信任。
历史不能被忘记,也不该被歪曲。有人用实际行动把这句话重新带回了公众的视野,这本身就很有意义。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对历史的尊重,转化为对现实的冷静判断和稳健选择。威胁只能制造噪音,但改变不了人心;只有立场坚定,才能赢得时间。
来源:君武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