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家名为某氏不夜城夜宵摊,长期盘踞在居民区楼下,经营至凌晨四五点,猜码声、歌声与食客的嘈杂声交织,让附近居民夜夜难眠。更让人心焦的是,居民多次与摊主交涉、向有关部门投诉,却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最近湖南长沙居民用汽车喇叭播放,驱散扰民夜宵摊食客,解决了夜宵摊长期扰民问题的一段视频,引发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一家名为某氏不夜城夜宵摊,长期盘踞在居民区楼下,经营至凌晨四五点,猜码声、歌声与食客的嘈杂声交织,让附近居民夜夜难眠。更让人心焦的是,居民多次与摊主交涉、向有关部门投诉,却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面对维权无门的困境,一位居民想出“播放哀乐”的“绝招”:他将装有喇叭的汽车开到夜宵摊旁,大声播放低沉悲伤的哀乐。
正是这巧妙利用大众心理避讳的一招,无需争执对抗,2分钟内便让食客纷纷结账离开,原本喧闹的环境瞬间安静下来,居民终于暂时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宁静夜晚。
不可否认,这一方法确实直接、高效,以最小的冲突成本达成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细想起来,这一“绝招”与其说是个体的“智慧胜利”,不如说是基层治理失灵下的一首哀歌。
当前夜宵摊扰民问题引起市民的强烈不满,它早已不是单一的噪音困扰,而是侵蚀市民正常生活生活的“杀手”。
从健康上看,持续的深夜喧闹剥夺居民睡眠,长期易诱发神经衰弱、焦虑等问题;从环境上看,伴随而来的油烟与垃圾,破坏了居住空间的整洁;从信任上看,交涉与投诉的无果,不仅加剧了居民与摊主的矛盾,更消磨了公众对基层治理的期待。
这哀乐背后,是居民被迫自救的无奈。它本质上是个体自发的“非常规手段”,并非合规的治理路径,若把控不当,还可能因音量超标或引发摊主、食客不满,衍生出新的矛盾。
真正的“绝招”,从来不该是居民的“被迫反击”,而应是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针对类似居民区夜宵摊,建立明确的经营时间、降噪标准与环保要求,打通投诉后的快速响应与闭环处理渠道,让居民的诉求能通过正规途径得到解决。唯有如此,才能彻底终结“扰民-投诉-无果-自救”的恶性循环,让每个居民区的深夜,都能回归本该有的宁静与祥和。
来源:闭着眼睛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