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爱”同行,温情“佑苗”!渠县检察院用法治IP重塑未成年人检察新格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7 15:31 1

摘要:川东渠县,流淌千年的巴渠之水,滋养着一方土地。如今,一个名为“小阿鲤”的法治IP形象,如同奔流不息的水流中一尾灵动的鲤鱼,游进全县数万名未成年人的心里,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一位温暖的“法治护航员”。

川东渠县,流淌千年的巴渠之水,滋养着一方土地。如今,一个名为“小阿鲤”的法治IP形象,如同奔流不息的水流中一尾灵动的鲤鱼,游进全县数万名未成年人的心里,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一位温暖的“法治护航员”。

渠县是四川省人口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占比较高。此前,当地涉未成年人犯罪一度呈多发高发态势,暴露出法治教育缺位、社会帮教脱节等问题。

2021年,渠县人民检察院创建“巴渠佑苗·小阿鲤”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团队(简称未检团队),持续探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路径,以司法温情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近3年来,该团队先后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四川省检察机关优秀集体”“全省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等市厅级以上表彰奖励32项。

一案一策,精准司法护成长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肩负着保护社会利益与挽救涉罪少年的双重使命。践行“宽严相济”办案理念,其核心在于通过高质效的司法办案,为未成年人照亮前行道路,护航其健康成长。

17岁的小李(化名)是渠县一名高职学生,因一时意气参与聚众斗殴,致人轻伤,涉嫌寻衅滋事罪。案件移送至渠县人民检察院“巴渠佑苗·小阿鲤”未检团队。

检察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委托司法社工对小李进行了全面社会调查。发现小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幼由祖辈抚养,缺乏管束和关爱,本质不坏,且在校表现尚可,此次系初犯、偶犯。

基于调查结果,团队认为立即起诉可能将小李推向社会对立面。经法定程序,对小李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设置6个月的考察帮教期。

帮教期间,团队为小李量身打造“观察、学习、服务”三位一体的定制化帮教方案。6个月后,小李顺利通过考察期,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其犯罪记录也被封存。他不仅深刻认识到错误,性格也变得沉稳,目前已在深圳一家企业稳定就业。

近年来,“巴渠佑苗·小阿鲤”未检团队深刻把握“宽严相济”理念,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价值追求,探索形成了一套“区分情况、精准施策、全程关怀、治理结合”的工作体系。

前置社会调查。在作出决定前,委托司法社工或自行开展全面社会调查,了解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为司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刚性监督。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发现难、发案晚等问题,建立由侦协办、承办人、分管领导联合组成的监督审核组,通过侦协平台全面筛选、检察官自行审查、分管领导复查复核三重把关,确保每一起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不漏盲点、不留隐患。

宽宥轻微罪错。针对不同涉案未成年人,采取“跟踪回访”“一帮一”等模式,做实做细回访工作。逐案分析犯罪诱因和罪错程度,对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初犯、偶犯,最大限度教育挽救,防止再犯,帮助其重回课堂和社会。

多方联动,织密保护一张网

近年来,“巴渠佑苗·小阿鲤”未检团队积极探索并实践“联动履职”工作模式,主动打破职能壁垒,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严密的社会化支持体系网络,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此前,团队在办理一起中学生小郑(化名)涉嫌盗窃案时发现,小郑盗窃的直接动机是为了支付在校周边数码租赁店租用手机的费用。

检察官经调查了解到,该店铺长期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手机租赁业务,租金高昂,并要求学生以身份证、学生证等作为抵押。小郑因沉迷手机游戏,租赁后无力支付租金,最终铤而走险。

该团队敏锐意识到该行为可能损害未成年人公共利益,遂将线索移送本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并组成联合办案组展开行动。

办案组根据调查结果,依法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县文化和旅游局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同时牵头召集市监局、教育局、公安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案情,共商治理方案。

这是“巴渠佑苗·小阿鲤”未检团队从个案中发现公益诉讼线索,通过内部协同提升办案效能,外部联动凝聚执法合力,最终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良好效果的缩影。

参谋政府保护。针对辖区留守儿童多、分布散的实情,通过专题报告推动建成“智慧云平台”电子预警系统,为470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云保护,现已受理预警信息11736条。

形成司法保护合力。建立内部线索同步发现、双向移送、协同办案机制,确保涉及未成年人的各类权益问题都能得到专业检察监督和干预。

构建“保护同盟”。在达州市率先探索未成年人案件背后违法问题训诫机制,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治安处罚帮教考察、入职查询、性侵案件提前介入等制度。与各联动单位建立畅通的线索移送渠道,针对突出问题开展联合专项行动。

融入家庭保护。协同县妇联建成家庭教育指导站,配强家庭教育疏导员,建立“评估+指导+干预”模式,采取督促监护令、支持起诉、撤销监护资格等措施,帮助家长改善亲子关系,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法治育苗,深耕预防主阵地

“惩于既然”不如“防于未然”。近年来,“巴渠佑苗·小阿鲤”未检团队推动工作模式从“事后惩处”向“事前预防”转型,通过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精准化的犯罪预防体系,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和违法犯罪的发生。

品牌引领,IP化渗透。打造“小阿鲤”法治IP,使其成为渠县未成年人熟悉的“法治伙伴”。通过卡通形象、短视频、漫画、文创产品等形式,让法治宣传更具亲和力和传播力。

按需供给,分层教育。改变“一刀切”普法模式,对小学生侧重安全自护和规则意识教育;对中学生侧重法律底线和网络安全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侧重预防暴力犯罪和职业法律风险教育。

沉浸体验,趣味互动。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法治游园会等活动,让青少年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在实践体验中内化法治精神。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采用“互联网+预防”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小阿鲤”普法专栏,制作发布系列普法短视频、直播课程,打破时空限制,扩大预防教育覆盖面。运用大数据分析预警,研判本地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的高发类型、区域、时间,为开展精准化、靶向性预防宣传提供数据支撑。

建好“1”个基地。牵头摸排全县1.8万留守儿童、120所学校法治需求,建成川东北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学法场景。该基地获命名为第四批“四川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已接待1万余名师生,开展法治讲堂、模拟庭审70余场。

延伸“N”条辐射。深化“法治进校园”活动,建立“一核六区”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机制,选派优秀检察官兼任农村学校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课60余场,受众达2万余人,团队成员获评四川省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

联动“N”个部门。与民政、妇联等部门配合,定期开展留守儿童法治夏令营等活动。与民政部门、爱心志愿者保护协会打造救助体系,实现综合救助多元化,发放救助金40.3万元,解决涉案未成年人的实际困难。

“法治IP取名为‘小阿鲤’,我们经过了深思熟虑。”渠县检察院分管未检工作的副检察长介绍,“‘巴渠’是我们的根脉,是地域标识;‘佑苗’是我们的使命,呵护幼苗,守护未来。”

从一尾卡通鲤鱼到一个内涵丰富的司法品牌,“巴渠佑苗·小阿鲤”完成了从未检工作“职能化”到“品牌化”的升华。渠江之水,奔流不息。这尾“阿鲤”正以其无比的韧性和温情,努力托起每一株幼苗绕过暗礁、抵御风浪,奋力向着光明的远方前行。

来源:达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