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联头号领导人带着七十多张脸,浩浩荡荡跑来北京——你说,这是开大会还是逛街?偏偏老毛子这么折腾,安保可就头大了。这一屋子的重要人物,万一摔个跟头、丢个包、说漏句,立刻能上当晚的新闻联播。可是再密不透风的安排,总还是有点细缝漏风,谁敢保证没点小插曲?
苏联头号领导人带着七十多张脸,浩浩荡荡跑来北京——你说,这是开大会还是逛街?偏偏老毛子这么折腾,安保可就头大了。这一屋子的重要人物,万一摔个跟头、丢个包、说漏句,立刻能上当晚的新闻联播。可是再密不透风的安排,总还是有点细缝漏风,谁敢保证没点小插曲?
你要说,赫鲁晓夫亲自来访,克格勃够舍得花钱和动员,十二架飞机,十辆汽车,外加一帮子神秘身影,像影子似的,悄悄跟着。光是降落的那一刻,就闹了乌龙。北京那年头,机场没事不热闹,赫鲁晓夫这趟专机本应该是第一个露头,结果偏偏一位叫谢洛夫的大人物——苏联的“头号警卫”,脑子一转,把赫鲁晓夫的飞机摁后了排。谁先落地呢?不是领导人。中国这边举着花环的小伙子姑娘们还等着欢迎,结果听老远的飞机引擎声音,却不是那架。现场有点懵,机长随后也被“惊喜”了一把。
据说这主意就是谢洛夫拍脑门想出来的,他总担心天上地下会突然冒出不怀好意的人——也不怪他,警觉点没错。只是这一下把中方欢迎队伍和机场礼仪都弄得一团麻。外交场面有时候就跟婚礼一样,流程一乱,尴尬的都是双方。
克格勃这回是真的不敢大意。从头到尾,连每辆汽车都塞进专人看守,连夜查查轮胎有没有暗门。十二架飞机可不是全拉人,有一半是“快递”,文档、文件、机密文件,来回穿梭,像是北京和莫斯科之间通了空中快递业务。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苏联代表团在玩集体搬家。
不过,最让克格勃长记性的,还是中国的交通。谢洛夫最初摸不准——那是1950年代初,中国刚成立五年,路上的人、车都像刚学会走路一样,交通规则还在路口打转。他跟相关部门一聊,说中国不像莫斯科那样一板一眼,心里是打鼓的。后来中国人也很争气,翻手立起了一部交通法,连谢洛夫都点头夸了句“快”。这种小插曲,多半不会写进报纸头版,但气氛确实有点微妙——一边是学长看新生,一边是主人太想证明自己能“撑场面”。
再说有一次在飞机上,闹了个大笑话。那会儿赫鲁晓夫的专机里除了苏联自己人,只有卫士长李树槐一个中国人。偏谢洛夫举动太“谨慎”——临时把机舱厕所门反锁了,李树槐在里面急得满头大汗。这一折腾,等飞机落地才把人放出来。尴尬不算,麻烦的是赫鲁晓夫要跟广东地方领导陶铸交流,翻译没到场,两个人只能比划着聊,赫鲁晓夫又急又笑:师哲,快来救场吧!大人物哪怕再有城府,碰上这种“临时故障”,也只能干着急。
而克格勃的安保手法,更是滴水不漏,还带着点苏联式的“疑神疑鬼”。他们不仅盯紧领导人的行踪,连休息区的位置都时刻变动,生怕有人摸到规律。连吃饭喝水的餐桌旁也有耳目暗伏。有一位中方接待小伙子,玩笑说:“跟着苏联大队,看一趟比看电影还紧张。”这话半开玩笑半认真,到底谁都心里有数,不敢失礼。
当然,这么大的团,有时复杂到连他们自己都一头雾水。每到一个城市,地图都重新画一遍,接待方怕漏了流程,苏联方面怕坏了规矩。但生命中最小的裂缝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赫鲁晓夫在中国的几天里,有时候也会夜深人静时坐在房间里,拿起泛黄的信纸,发出一声叹息——其实,他倒真不是最怕出事的人。反而是身边的克格勃们,觉也睡不踏实,生怕一觉醒来就掉了乌纱帽。
我们总会说,领导人出访是“国家大事”。但走廊上的脚步、临时改动的飞机号码、卫生间里被困的那一刻,人性的慌张与无奈,其实比所有新闻稿都来得实在。偶尔我会想,赫鲁晓夫那颗粗糙的脾气,是不是也曾在异国机场门口撞上纠结:我这么多人,安全都管严了,怎么还是有意外?可是安全,这事儿其实哪有百分之百。
中苏两国的友好,许多时候就是在这些小误会、小慌乱里磨出来的。你看,克格勃的铁腕和中国初生的交通法,哪一个不是互相提醒着未来该怎么走、怎么管理自己手里的事情。苏联代表团走了,但留下的并不仅仅是协议和照片,还有那些门关错了的小插曲、翻译没跟上的比手划脚,甚至一句“快来救场”的请求。
讲完这些,有的人可能会说:那不都是“细枝末节”?可生活其实就是细枝末节堆出来的,一颗松动的螺丝,有时候能让世界另一头脑袋长出新想法。
现在回头看,谁还记得那年,机场上迎接的姑娘是不是多笑了一下?到底谁站在最前面第一个鼓掌?谁又在会议室外抽了一根烟?好多事情,文件里找不到答案,历史也不会都交代清楚。但是有些场面和气味,还是会留在那一年里。
人说安全是永恒的话题。可谁也保证不了下次不会再有临时飞机顺序调整、翻译失踪或者厕所堵门。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扎紧自己能扎紧的那片篱笆,然后有点耐心——需要的时候,愿意用比手划脚的小心思和陌生身体,连通那一丝丝不确定。
这事儿到底算不算成功?赫鲁晓夫那趟访华,到底是多了分紧张还是多了分人情?一个大人物,在另一个国家的小插曲里露了点窘态,到底算不算友谊的开始?
许多答案,也许还在半路上。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