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从化区2025年“奋进从化”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上,35组选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亲身经历或身边人身边事,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党的政策更接地气、让奋进力量更聚人心。即日起,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从化区“百千万
在从化区2025年“奋进从化”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上,35组选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亲身经历或身边人身边事,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党的政策更接地气、让奋进力量更聚人心。即日起,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从化区“百千万工程”典型人物故事,进而掀起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热潮。
如果说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那么讲解员便是博物馆的展示窗口。来自从化区博物馆的讲解员廖湘,凭借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扎根宣讲一线,通过无数次热情生动的讲解,让市民群众和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从化的历史与文化,以文旅赋能“百千万工程”。
在无数个讲解的日子里,廖湘讲述过许多革命先烈的故事,但有一位从化本土的女英雄特别打动人心——她就是黄惠芳烈士。今天,让我们共同点亮记忆的烛火,回到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在从化的土地上,曾有一颗璀璨的星辰短暂而炽烈地燃烧——她叫黄惠芳,26岁的生命定格在1945年盛夏的枪声中,却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永不褪色的红色赞歌。
黄惠芳,从化街口城内人,1919年,黄惠芳出生于一个工商业地主家庭,物质的优渥未能禁锢她向往自由的灵魂。17岁那年,父母为她安排的婚约如同一道枷锁:婆家催促她与素未谋面的地主之子完婚。出嫁那日,街口镇鞭炮震天。当红烛未熄,喜轿尚温,年轻的黄惠芳攥紧婢女的手,她在洞房花烛夜做出了惊世之举——带着陪嫁婢女悄然逃回娘家,震动了整个街口地区。这一夜,她不仅撕碎了封建礼教的桎梏,更用行动宣告:“女性的命运,当由自己主宰!”
1938年广州沦陷,19岁的黄惠芳毅然辍学回乡,投身从化县群策救亡会,协助当地驻军深入城乡宣传抗日救国的各项活动。1939年7月,黄惠芳通过考察、培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从化县第一个党支部的骨干成员,从此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解放的洪流。
1939年11月,党组织安排黄惠芳去韶关参加战时妇女干部训练班的学习。12月下旬,日军侵犯粤北,韶关进行战备疏散。她白天抢运军火,深夜为伤员熬粥,沿着残破的粤汉铁路救出百余妇孺。1940年8月,曲江县妇女工作委员会成立,黄惠芳被派到该县乌石乡组训农村妇女,开展抗日宣传和发展党组织工作。曲江县妇女工作委员会刚成立时,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听闻韶关战友们"豉油拌饭"度日,她立即发动妇女腌制咸菜送去,还把母亲寄来的零用钱,分给有困难的同志。1941年,韶关东河大火,委员会的公私物品全部被烧毁,看着即将退会上学的同志,她默默将自己的棉被、毛毡剪下一半,连同一些寒衣赠送给她。这些看似细小的温暖,恰是红色精神最真实的注脚。
1944年,黄惠芳奉命转移至东江纵队,途经从化城内老家,她去看望母亲,她母亲年老多病,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深感女儿走后,生活寂寞,含泪挽留。她轻抚母亲的白发,留下那句催人泪下的誓言:“娘,千千万万同胞还在受苦!等抗战胜利,我一定回家!”谁曾想,这竟成永诀。
1945年7月,黄惠芳在英德东乡开展群众工作时,遭遇国民党顽固派伏击。机枪扫射声中,她如一片秋叶般凋零,年仅26岁。
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山河破碎的国难。黄惠芳的选择,诠释了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至高境界。她的背包里没有金银细软,只有半条棉被、几件寒衣——那是她留给同志的全部“遗产”。
当我们凝视历史的长河——那个短发明眸的姑娘,可曾想过她以怎样的勇气直面死亡?今天的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我们剪碎棉被、血染山岗,但黄惠芳留下的精神火种依然炽热:对信仰的忠诚、对人民的奉献、对压迫的反抗。
黄惠芳烈士的故事,唤起了人们心底最炽烈的敬意,而在从化,还有许许多多为了信念和理想而奋斗、甚至牺牲的英雄们,他们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同样不会忘记。”廖湘表示,讲解员是一个传播信仰、传递力量的职业,愿意去传播,去践行,这是让她最骄傲的事情。在文博讲解员这个岗位上,廖湘是千千万万名文博讲解员的缩影,她们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与任务,凝聚起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未来,我还会做好这份工作,用交流代替背诵,用互动代替灌输,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让从化故事、从化声音传播得更远、更洪亮。”
来源:广州从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