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恩曾:毁在女人手上的“中统”巨枭,为何不如“军统”戴笠有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09:21 3

摘要:有时候,聊起“特务”这词儿,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都是戴笠、军统,或者国民党那些阴森森、绕着暗巷搞事的角色。要是跟大街上普通人聊,十有八九都会把特务跟黑暗、杀人、背叛、密谋这些事儿挂钩,反正没什么好印象。但你问我,这词儿其实挺有意思——啥叫特务?一开始啊,就是干着

有时候,聊起“特务”这词儿,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都是戴笠、军统,或者国民党那些阴森森、绕着暗巷搞事的角色。要是跟大街上普通人聊,十有八九都会把特务跟黑暗、杀人、背叛、密谋这些事儿挂钩,反正没什么好印象。但你问我,这词儿其实挺有意思——啥叫特务?一开始啊,就是干着特殊任务的人,老祖宗也早有类似职位,比如明朝能让老百姓心里一凉的锦衣卫,再往前扒拉,像春秋时伍子胥进谏,施计潜伏,或者孙膑用毒计,这种本事,都算得上是“特别任务”的鼻祖了。但“特务”这俩字,反倒是民国时候才扎根成了专门名词。谁知道最早把“特务”弄成正式工作单位的,竟然是共产党自己,这事儿很多人还真不了解,当时是1927年,咱们党先整了一回“特务工作科”。时间点有意思吧?

话题扯开说,当特务在中国变成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存在,是个挺新的事情。跟现在影视剧挂钩的军统、戴笠那伙儿相比,早几年其实中统才算元老,不过多年被忽略了。你看剧里总是枪火四射,黑暗中刀光剑影,好像特务都是戴笠那路杀人如麻的狠角色,中统就成了背景板。其实两拨人,功能各有区分:军统干的是军事情报,能打能杀;中统却是党务系统里观察、侦查、拉拢、“打入敌人内部”的细水长流小动作。蒋介石这人脑子活络着,左手军队,右手特务,把国家当企业经营。只不过因为戴笠戏太多,把徐恩曾和他那堆人彻底比下去了,别说普通人,就连历史行家对中统也知道不深。

咱们今天就聊聊徐恩曾——老牌中统头子,他的一生比军统的那些枭雄还要复杂点。说起来,他出身好得很,浙江吴兴人,家里有地产、有资本,亲戚里光浙江财阀、银行家、经济专家就能数出好几位。有人传说蒋介石跟他家里有点师生缘,是真是假不好说。总之,这环境里养出来的孩子,眼界自然不一般。小时候家里该花的钱一样没少花,民国初年能进上海南洋大学学电机工程,等于是进入了当时最时髦的科技领域,还留学拿了卡耐基工学院的硕士。你说这履历,搁今天都是朋友圈炫耀好几年的资本。

但是,这人命运还真是跌宕。徐恩曾最早不当特务,是干技术活的。他回国那年,电讯还是稀罕玩意儿,他带着一身本事,捯饬收报机、修电器、甚至给汽车“动手术”,还当过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用无线电把民国政府的声音广播出去。你猜猜那会儿收音机多么稀罕?普通人听不懂电波背后的秘密,一大堆民国政要都来看徐恩曾“首秀”,新闻里说他是无线电领域的开路先锋。这种人,说出去全是技术宅形象,谁料后来变身特务头子?

要是没碰上那帮留学圈子里的朋友,也许徐恩曾一辈子都是“电气徐工”,一身清白。但命运就是奇怪,他去了美国,加入了一个“健社”的留学生组织。那年的中国人,还都想着“工业救国”,组里面啥都聊——矿业、钢铁、无线电,都爱谈技术和改造社会。健社的带头人,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陈立夫。两人志趣说得上投合,都许下豪言壮语说要回来帮祖国强盛。可惜后来,“实业报国”变成了“特务治国”,陈立夫做了国民党组织部长后,把徐恩曾一把拉进来。留美归国的人大多进了老同学门下,造出了蒋介石手下第一个“特务班底”,即后来的中统雏形。

讲到这里,其实一点不夸张,早期的中统,标准配置就是一帮高学历“技术男”和一群野心家混一起。和后来的军统单一暴力比起来,这班人的招数讲究“科技含量”。徐恩曾手里攒着无线电的权力,又拉拢了一堆电讯人才,成了党务调查科的“真正掌门”。你要说这些聪明人玩政治,手段可有一套。很多后来影响极大的地下工作者,都趁着电讯新潮跑进了中统,像著名“龙潭三杰”里的李克农、胡底,都曾和徐恩曾有过交集。只不过历史总喜欢转弯,他们原本是国民党培养的人才,结果后来大部分都投靠了共产党,演了一出“反间谍大戏”。

中统办大事的那几年,最出名的案件并不是原文里的顾顺章变节,而是涉及一位叫孙域的地下党人。孙域原本是中共隐蔽战线里的关键角色,结果被中统渗透进入其身边的医务团队。后来,徐恩曾亲自部署“心理攻势”,把孙域从医生朋友、营养补给到日常起居都派特务陪伴,三个月“不动声色”,最终让孙域信任自己,关键时刻一举破获了中共在大后方的一个大型联络站。你说这一套工作方式,跟军统玩暗杀完全不是一路。徐恩曾用软磨硬泡、拉拢收买成了中统“温水煮青蛙”的典型代表,技术壁垒也扎得很实。

讲人情世故,徐恩曾是个表面温和,实则心思细腻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角色。史书记载,这人极讲礼数,金丝眼镜、书生气十足,平时说话有点像在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若不是政治背景,搁现在肯定是大学教授。不过熟悉他的人说,见他喝茶遛鸟、读书写字,跟下属都讲规矩,但骨子里却很强势。比如有一次在党务调查科开例会,底下人有人提出异议,他又不愿大发雷霆,只一个字“请你写个备忘录,我们细查”,弄得大家都不敢真的顶撞。这种“君子表面,特务骨子”的作风,也让中统混得风生水起,但始终和军统那帮人不是一个路数。

说到私生活,徐恩曾的故事比原文写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全上海滩明眼人都知道徐家的门口常有女客出入。第一任太太梅于琴,出身老宅门,和老公关系向来冷淡——徐恩曾每隔几个月才回一次家。邻居们常在门口聊天,说徐太太日日在佛堂念经,等丈夫寄钱过日子。这桩婚姻就像摆设,哪有感情?等到徐恩曾在重庆任职,又有下属传出他和一位名叫林秀贞的女助理打得火热。林秀贞并不是原文中的王家姐妹,而是从北平来的名门闺秀,长得标致,心气却高。徐恩曾用那套“细腻关怀”,陪吃陪聊,用工作之名带她四处旅游。二人传得沸沸扬扬,连中统内部都嚷嚷着“主任好风流”,但林秀贞没真嫁给他,最后坐着火车去了香港,再没出现在徐家大院。

可人就是藏不了癖好。后面,徐恩曾又在南京认识了苏海棠,这人跟原文里的费侠还真有点缘分。苏海棠早年参加反日救亡,后来写过一部有关情报工作的小说,外号“江南才女”。她和徐恩曾初遇时,喜欢在咖啡厅里讨论布尔什维克理论,两人一拍即合,徐恩曾直接在情报科开了个“新闻研究室”,苏海棠当了主任。传说某次中统抓捕上海地下党,苏海棠劝解徐恩曾网开一面,结果徐恩曾真的放了一批人走,专门留她在身边。最后,苏海棠也同他成了事实上的伴侣。这段故事虽然没像原文那么狗血,却弹奏出了民国特务们感情世界的新乐章。

时间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徐恩曾渐渐“不务正业”。相比于戴笠那路死磕日本人、拉队伍拼命暗杀,徐恩曾偏重坐办公室搞理论、写情报评析。中统成员抱怨领导不下现场,士气慢慢流失。比如在1941年的一次特务会议上,有部下当众质问“主任为何只谈思想不谈实际”,徐恩曾只说“哲学是我们的武器”,惹得一屋子人面面相觑。这种软绵绵的做派,让中统逐渐失去了对情报战的主导权。反倒是戴笠的军统,直接派出“上海行动队”,刺杀日伪政权要员,名声迅速盖过了中统。“杀伪行动六人组”还曾被当时的《申报》写成传奇,可徐恩曾带的人,总在后方开会写宣言,难怪民间戏谑说“中统只会谈哲学”。

后来等到国民党政局大乱,党内对中统的批评变得越来越激烈。其实,最让蒋介石火大的,并不是徐恩曾个人的风流往事,而是他没能控制住内鬼。比如,汪精卫投敌之后,中统里一大批旧部迅速倒戈投奔76号(汪伪政权的特务机构),甚至原中统里的警务主任杨守贞、情报员卓逸民都成了汪伪的骨干。蒋介石气得拍了桌子,指着徐恩曾问“怎么搞成这样?”这才有了后来那个“永不叙用”的命令。从此,徐恩曾一世枭雄,官场走到尽头,悄无声息退了场。

徐恩曾最后的结局也挺耐人寻味。1949年,国民党彻底败退,他带着苏海棠一起去了台湾,两人开了一家小型电讯公司,偶尔在社会活动露个面。没了昔日的风光和权力,徐恩曾竟然活得悠闲自在。坊间私下聊起他,都说“这个人会修收音机,也会修心,坏不到骨子里”。活到八十九岁,算得上“善终”了。你说,这样的人,如果早年只做学问,今天或许名留科学史;可他走了一条拐弯路,把天赋用在了特务之途,成败荣辱,也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有时候夜深聊天,我会想,这一类人,到底算坏到极点还是时局所逼?也许人性里天生有一团阴影,权力、金钱、美女,哪一个都能让聪明人变得模糊。徐恩曾这一路,兜兜转转,成了一颗历史流沙。倒也应了那句老话,“善恶有报”,只不过到底怎么报,谁又说得清呢?

来源:随性自由的湖泊q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