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架起政企连心桥”的靠前服务,到“帮企找订单”的主动出击;从“播撒金融春雨”的金融助力,到“信用修复”的高效便捷……2025年,兴安盟为全面推动助企行动落地见效,明确提出“开展高效服务助企行动、开展帮企找订单助企行动、开展多元融资助企行动”等八个方面重点任务
从“架起政企连心桥”的靠前服务,到“帮企找订单”的主动出击;从“播撒金融春雨”的金融助力,到“信用修复”的高效便捷……2025年,兴安盟为全面推动助企行动落地见效,明确提出“开展高效服务助企行动、开展帮企找订单助企行动、开展多元融资助企行动”等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以及24项重点工作。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桩桩落地见效的成果,正汇聚起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靠前服务,架起政企连心桥
近日,兴安盟退役军人事务局会议室内,十余家民营企业代表齐聚“企业开放日”活动现场,认真聆听政策解读,踊跃提出发展难题。这场政企之间的“双向奔赴”,正是兴安盟深化助企服务、架设连心桥梁的生动写照。
“企业开放日”座谈会
2025年,兴安盟工商联以“企业开放日”为载体,联合多部门搭建政企协同平台,聚焦政策宣贯、诉求对接、服务优化三大重点,推动政企沟通从“机关坐等”转向“一线互动”。企业代表走进兴安盟自然资源局、林草局、农牧局(乡村振兴局)、政数局等职能部门,通过“实地观摩+现场座谈”形式,让政策落地更可感、服务支持更可及。
“种子经营许可、盐碱地利用、草地种植等政策过去总是吃不透、拿不准。”内蒙古云牧草业总经理刘小永坦言。在一次开放日活动中,他与兴安盟林草局业务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困惑迎刃而解。更让他惊喜的是,多个部门的业务骨干现场联动,企业疑问当场获得权威解答。“这样的服务,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刘小永由衷感叹。
“企业开放日”走进兴安盟跨境电商孵化基地
截至目前,“企业开放日”已举办17期,覆盖企业300余家,现场解决难题159个,推动31条企业建言转化为优化服务的具体举措,政企沟通的“连心桥”越架越牢。
“本以为要跑几个部门的手续,没想到1小时就办完了!”乌兰浩特市易盈商贸商行经营者苏嬣嬣拿着刚审批完的营业执照,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指导企业准备材料
此前,她因姓名含繁体字无法通过系统核验,导致“个转企”业务受阻。情急之下,她拨通乌兰浩特市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个转企”专窗电话。工作人员迅速接手,主动指导材料准备,协调相关部门,高效完成人工核验。
企业在“个转企”专窗办理业务
“肩并肩服务台”让企业办事更暖心
这一暖心场景,正是兴安盟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缩影。今年以来,兴安盟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通过集成服务、帮办代办、智慧赋能等举措,推动政务服务提速又提质。目前,4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已上线运行,累计办件51518件,其中法人办件16508件,企业“线上办、快速办”已成为常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
主动出击,帮助企业找订单
1000多公里的距离,挡不住兴安盟优质农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的步伐。
今年7月,兴安盟大米搭乘“兴安好物进北京”的东风,走进北京市丰台区。晶莹剔透、香气扑鼻的米饭迅速赢得北京市民青睐。“试吃后我当场买了30斤!等吃完线上再回购。”丰台区居民孙雅芝赞不绝口。
北京市民品尝醇香的兴安盟大米
“去年合作非常满意,我们决定今年继续采购,已达成30吨采购意向。”北京地虹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峥表示。这场跨越山海的产销对接,正是兴安盟帮企找订单行动的生动实践。
2024年以来,兴安盟携手北京市东城、海淀、丰台、房山四区,以“京蒙同心”协作品牌为纽带,在农畜产品销售等领域发力,累计达成合作项目50个,签约金额达1.13亿元,为本土企业打开首都市场铺就“快车道”。
科右前旗归流河畔,内蒙古人乐购“内蒙古臻品”商品大集火热开启,吸引近300家企业参展。兴安盟大米、蒙古族刺绣、白狼林俗树皮画等特色产品备受追捧。
“活动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订单,牛肉干卖得十分火爆!”乌兰河牛肉干店店员齐涛欣喜地说。
本次大集实现消费总额900余万元,现场促成中国邮政、印象之美等企业与本地供应商签约,仅兴安盟大米、牛羊肉等农畜产品订单就突破600万元。
“内蒙古臻品”商品大集的热闹景象
“我们已与特门郭勒公司签下首批50万元订单,将兴安盟牛羊肉销往北上广深,后续合作将持续深化。”兴安甄选旗舰店总经理梦克信心满满。一场场产销对接活动,正将兴安盟的“好物”变为企业的“好订单”,为优质产品走出草原、对接大市场打通关键通道。
金融助力,播撒助企及时雨
“叮!”手机短信提示音响起的那一刻,内蒙古瑞坤医药公司负责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300万元贷款到账了!这家扎根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多年的医药小微企业,曾因流动资金紧张而举步维艰。在兴安盟开展的“千企万户大走访”中,乌兰浩特市发改委工作人员上门摸排时精准捕捉到企业融资难题,第一时间上报至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金融机构迅速响应,开辟绿色通道,仅用30天便完成审批放款,为企业打通了资金“梗阻”,注入了发展“活水”。
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解困故事,更是兴安盟“金融春雨”润泽实体经济的生动缩影。
2025年,兴安盟发改委牵头组建盟、旗(县市)两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高效整合金融监管局、银行机构等多方资源,全面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千企万户结对帮扶”等行动。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摸排机制,工作人员深入市场、村镇和企业一线,开展“地毯式”走访,面对面倾听诉求,精准“把脉问诊”,推动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送策”转变。
兴安盟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地毯式”摸排企业
“我们就像企业的信用管家,把‘信用身份证’擦得更亮。”兴安盟发改委财贸外资科科长孙可欣说。在走访过程中,信用良好企业、诚信示范企业被纳入“白名单”,并推送至“信易贷”平台,享受融资绿色通道。一旦企业提出需求,协调机制即时启动,推动银企高效对接,简化流程、加快放款,让诚信真正“变现”,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慢问题。
“3.15倡导诚实守信 共筑满意消费”活动
截至目前,全盟已为139686家企业建立信用“体检报告”,32611家信用优质企业进入“白名单”,“信易贷”平台累计放款1626笔,金额达8.05亿元。一场场“金融春雨”正精准滴灌至市场主体,为企业发展注入汩汩动能,让政策暖流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法治护航,让企业行稳致远
“多亏系统提前预警,否则我们差点掉进合同陷阱。”科右前旗一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原来,是该企业负责人在签订合同之前,使用了“兴安盟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的“企业法治体检”功能,系统预警发现其与经销商签订的代理协议中存在“单方解约赔偿比例过高”条款,经律师人工复核确认后及时修订合同,成功规避了可能面临的50万元违约赔偿。
工作人员向当事人介绍“兴安盟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使用方法
今年由兴安盟司法局创新打造的“兴安盟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全新推出“24小时AI律师”与“企业法治体检”两大核心功能。其中,针对企业经营中的法律盲区,平台创新开发“企业法治体检”功能模块。企业只需上传公司章程、劳务合同等基础资料,系统即可通过大数据模型智能筛查合同违约陷阱、用工合规漏洞、知识产权风险等常见问题,自动生成图文版《法律风险提示报告》。
这种“上传即诊断”的智能体检,正在改变企业传统法务模式。报告不仅指出问题所在,还会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防范法律风险,完善治理结构,健全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自“兴安盟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服务群众2.8万人次,提供法律咨询4500余次。
信用修复,用好诚信金钥匙
“没想到信用修复这么高效!”近日,兴安盟某食品企业负责人张先生在政务服务大厅“信用修复窗口”仅用5天便完成全部流程。随着“信用污点”的及时消除,企业顺利恢复招投标资格,重拾发展信心。这不仅是企业的一次“重生”,更是兴安盟打造高效便捷信用服务体系的生动体现。
自开展信用修复工作以来,全盟信用修复办理时限平均压缩60%,真正跑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加速度”。
兴安盟以制度创新破题,出台《兴安盟关于进一步做好失信行为纠正后信用信息修复工作的实施方案》,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规范化制度体系,明确修复范围、程序和标准。依托“信用中国(兴安盟)”平台,整合盟旗两级资源,把信用修复流程全面嵌入“蒙速办”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申请、数据流转、自动比对“一网通办”。市场监管、税务、生态环境等34个领域的行政处罚信息与国家信用系统实时联动,推动“数据多跑路、企业零跑腿”,大幅提升修复便利度。
“三书同达”助力经营主体信用重塑
兴安盟还进一步推行“三书同达”机制,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一并发送《信用修复告知书》和《行政合规建议书》,将信用服务关口前移。全盟42个行政执法部门全面实施该机制,形成“执法告知—失信预警—修复指引”的闭环管理。同时,设立“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专区,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提供“线上预审+线下代办”组合套餐,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帮办服务。
从被动修复到主动提醒,从多头跑动到一窗办结,兴安盟正以高效便捷的信用服务,助力企业轻装前行、重焕生机。
记者:韩雨格
来源:兴安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