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会上,例外的一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19:02 1

摘要:日本2025大阪世博园中国馆前方的广场,当地时间八月二十日18:18分,二十位身着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时装的模特依次从台阶缓步而下。夕阳灿烂,风从海上来,吹起模特身上的衣裳,轻薄的衣料随风而起,似水如雾在半空流动,一场时装秀划下中国

Preface

日本2025大阪世博园中国馆前方的广场,当地时间八月二十日18:18分,二十位身着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时装的模特依次从台阶缓步而下。夕阳灿烂,风从海上来,吹起模特身上的衣裳,轻薄的衣料随风而起,似水如雾在半空流动,一场时装秀划下中国馆例外品牌日的句点。一位工作人员引导观众们在模特身后稍作等待,她身着例外为世博会特别设计的中国馆馆服,成为秀场意外的余韵。虽然“例外的一天”到此结束,但是例外陪伴世博会中国馆的184天仍在继续。

*

身着例外时装的模特从台阶走下

去年年底,例外接到中国贸促会的邀请,为2025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设计馆服。这当然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例外时尚创始人、行人文化董事长毛继鸿有自己的坚持,他认为服装设计的好坏无法通过图片分辨,只能用样衣沟通,设计制作耗时三个月,中间调整过三轮设计稿,最终确定如今看到的馆服方案。整个系列包括会长、馆长,讲解员、工作人员、志愿者五个角色形象,以缭绫团窠纹礼服、晴山绿礼服、青空蓝礼服、男士西服和志愿者制服共十款造型设计呈现。

毛继鸿在例外主题日开幕仪式上穿的就是志愿者制服,胸前的“中国”红印在素雪白上,右边袖子的印花是中国馆吉祥物熊猫悠悠。仪式刚一结束, 毛继鸿果然当起了志愿者,带领大家进入中国馆,介绍例外带来的展示内容。例外日的重头戏在非遗展区,展区又以桃夭、暮山紫、松花绿、玄青等源自唐代的颜色进行细分。中国馆馆服、文同的《墨竹图》(广州艺术博物院高仿品)、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君山银针、富川乌龙、醴陵彩瓷……衣、画、诗、茶、瓷形成对于例外品牌蕴含的文化基因的立体诠释。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例外时尚创始人、行人文化董事长毛继鸿

毛继鸿与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馆长、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副部长章书靖先生

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主持《掬水月在手》日文版新书首发仪式

再次见到毛继鸿已接近中午,为了挤出更多时间接受采访,他的午餐是一袋日本便利店里常见的果冻和巧克力豆,在提问间隙快速补充能量。“在中国馆举办品牌日其实是给指定合作方的权益,给你一天的时间展示品牌理念和实力。例外是这次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馆服的指定合作品牌,所以有这样的机会。”

例外成为中国馆的合作方并不是偶然。1989年,毛继鸿成为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第一批学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他当年还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民间美术系,系主任是剪纸艺术家吕胜中,这个专业只存在了五年。近年来,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发受到重视。虽然走上了服装设计的专业道路,也在1996年创立了中国原创设计品牌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但是毛继鸿始终对中国传统工艺和工法有很强的执念。“我的执念就是把非遗的东西变成生活当中的东西,把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现代文化产物。”

*

2025大阪世博园中国馆

正是因为这份执念,毛继鸿在十年前带领例外发起“传袭再造”项目。传袭,即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再造,则是基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制造出符合当下需求和审美的产品。2015年,例外聚焦苗族传统手工艺及其文化,尝试将其运用在服饰当中。贵州苗寨的绣片成为礼服的腰封;苗绣挑花以单元重复的平面构成方式变为面料底纹;贵州雷山绣娘编织的流苏披肩,使用苗族蜡染工艺的围巾和苗银首饰等作品走入大众视野。以苗艺为开端,2016年的“清韶·向宋文化致敬”,2018年的“女书-她说:生命是美丽的”,2021年的“敦煌-美在成久”,2023年的“风雅宋”不断拓展“传袭再造”的边界。

*

例外为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的馆服

2023年,“传袭再造”迎来里程碑式的项目——寻找缭绫。提到服饰的历史,首先想到的就是传统手工艺,也就是非物质文化。但缭绫是个例外,有实物,没工艺。甚至连实物都是在1987年出土,2020年才得到确认。在此之前,只有文字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一千两百多年前以《缭绫》为题,写下“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他形容缭绫:“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赵丰是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他在1982年读到了白居易的诗,也想知道答案。直到五年以后,也就是1987年4月3日,位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镇的法门寺地宫被考古学家打开,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以及《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简称《衣物帐》),据记载丝织品包括“缭绫浴袍五副,各二事。缭绫影皂二条。缭绫食帛十条”。

*

例外静态服饰展示

然而由于出土的织物较为残破,难以确认哪件是缭绫。又过去了十三年,赵丰教授参与法门寺地宫纺织品的保护研究工作,重新检阅这批丝绸文物,才最终确定一件“直领对襟团窠纹长衫(袍)(T68-D/B1-D)”为缭绫浴袍,上衣的面料“团窠盘绦纹绫”就是缭绫。终于,谜底揭晓。绫,是斜纹提花。

*

例外宋代墨竹元素礼服

确认了实物,下一步就是将其复刻出来。“我们采用了60-120D的桑蚕丝作为经线,100/110D桑蚕丝作为纬线。并把上机经密定为62根/厘米,纬密定为31根/厘米。盘绦纹样循环定为经向66厘米,纬向60厘米。在这样的比例下,可以织出最为接近的浴袍缭绫复原织物。”赵丰教授曾在采访中说道。而在他看来,活化缭绫的最后一步并不是复原,而是当代产品的开发。2023年,寻找缭绫与传袭再造相遇,例外的加入成为传统物质遗产走入日常生活的契机。

在品牌成立27周年之际,例外尝试将复刻的缭绫制成围巾,作为周年献礼,围巾采用100%桑蚕丝,以传统缭绫织造技法织造而成,纹样选用辽代紫地白描盘球绶带纹绫的花型。此外,例外开发出醋酸与尼龙材料结合的纱线,捻度比桑蚕丝更强,以传统的织法生产出更加挺阔的缭绫面料。原始的缭绫以蓼蓝等植物染色,例外尝试采用冷染工艺,使材料更具当代性。“团窠盘缘纹”也由密绣与镂空工艺重新演绎,从面料中跃出。

*

中国馆例外非遗展区

2023年12月29日,例外回到了自己的发源地——广州,这是毛继鸿创办例外的地方。在2023中国(广州)国际时尚产业大会期间,例外举办“大观·定觉”品牌发布会和“寻找缭绫”服饰文化展,全面系统地展现“寻找缭绫”的研发与设计成果。2024年6月24日晚,“艺博院之夜——传袭再造文化交流活动”在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美术馆)举办,例外又以广州艺术博物院馆藏珍品为创作素材,将文同的《墨竹图》、金农的《竹石寒梅图》、龚贤的《云山结楼图》运用在时装当中。

正是由于长期的研究和积淀,例外才能承担起展示中国文化的重任。从时装一脉连接诗、瓷、茶、画,形成一张文化网络,在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之间游刃有余。唐代是例外为本届世博会中国馆锚定时空起点。缭绫团窠纹被用于中国馆总负责人造型当中;晴山绿和青空蓝被工作人员穿在身上,成为馆中的“江南春水色”。在例外品牌日,南广场上竖立的背板以暮山紫为背景,团窠纹盘踞最中央,成为在馆前排起长队的观众眼中的另一重风景。傍晚,身着例外时装的模特从中国馆的半室外楼梯款步而下,带来品牌对缭绫、宋代定窑、文同的《墨竹图》、金农的《竹石寒梅图》等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也使唐风宋韵走在大阪梦洲之上。

*

中国馆外的例外时装秀

目光拉远,向大阪市北郊眺望,万博纪念公园绿意盎然。这是大阪在五十五年前举办世博会的场地。园内有一座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在织物展示部分,“綾織”二字出现在展板上,日语用其代指斜织。同样以唐朝作为起点,“綾織”二字保留在日语表达当中,例外复刻的缭绫出现在今年大阪世博会的中国馆内。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经纬,共生为这次时空对话。在世界的舞台上,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例外乘着风,走向未来。

Q:

目前在服装领域,提到“中国设计”脑海中首先出现的还是传统的工艺和纹饰以及对过往文献相对直接的应用,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毛继鸿:

“心、言、图、物、境”,最后落在的境上面。我不能因为这是图案,而且曾经出现过,我就不用图案了,那我们用什么呢?没有不能用的东西,关键是怎么用。为什么叫文化?就是在真正理解之后化到思想里,到血液里,才能真正变成有文化的东西。我们用的竹子是有来源的,文同是苏东坡画竹的老师,后人很多画竹子都会参考文同,他的画里有刚劲和他自己的人格,我们和广州艺术博物院一起合作的那场秀中就用了文同的竹子,这次我们也把它用在世博会的馆服里,我的形象是有来源的,不是随便弄个图案出来。

有些人做衣服想的是形而下的东西,盯着别人的图案、样式,或者所谓的材料和符号,但是衣服更多是人的伙伴,跟人的自身文化表达、情感、感受、身份有关。所以我们认为时装就是文化的纽带。

Q:

“寻找缭绫”,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项目,涉及到多个机构,覆盖考古发现、研究、复原等不同类型的工作。请问例外是什么时间,因为怎样的契机参与到项目当中来?

毛继鸿:

缭绫其实是物质文化遗产,还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个完全失传的工艺。赵丰老师就像我的老师,关于缭绫我们之前有很多交流,赵教授说想要把绫复制出来,应用起来,我们就是应用方。对我们来说,当代的表现和应用才是最核心的。

“绫”本身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斜纹提花”,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产生不同的光泽。它其实是一个卦象——震卦,里面是有道家的思想。

Q: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原创品牌不断涌现,例外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近年来,“消费降级”已成趋势,大众的购买力或者说是购买意愿在下降,请问您如何应对目前整体经济形势对于品牌的影响?

毛继鸿:

我们对品质、品味和追求是不变的,走在时代的前面,一直超越,突破自我。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我的创作态度。但是自己生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力不到不为财,我做方所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当然也有愉悦的部分,后来我做了三年总经理,现在交给方所里面培养出来的新团队来做,整体还是盈利的。

例外算是起步较早,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我始终坚信方法比问题多,我是设计师出身,设计思维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面做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最好的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

中国馆四季主题

*

中国馆内展览

Q:

您创办了方所,发起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项目,请问您希望建构怎样的文化网络?

毛继鸿:

其实没有特别地规划,我喜欢偶然性,不喜欢被界定。为什么叫例外,就是我一定不会跟着别人一起走,这样才有意思,才有不同的人生。

我们做到十五周年的时候,我觉得时装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才去做方所,把我的世界观和整个公司的领域放大了很多,可以表达得相对充分立体。在我理想的中国人的生活中,文化、创作和艺术即他的日常,他有自己的品味和思想,有自己独立的态度。我只能说给大家一个平台,把各自理解的生活方式,各自认为好的、有品位的、友善的,或者对于社会和人类发展是一种进步的东西放在一起,共同发展,这是我心目中的乌托邦,我希望创造一个包容的,有一定品味和美学的乌托邦。

Q:

例外屡次受到官方邀请,代表中国出海交流,请问您如何理解例外的文化定位?

毛继鸿:

我觉得例外一定要体现在时尚产业和文化领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以及我们自身的审美倾向。其中有我们对于工艺,对于时间,对于人,对于物、色彩、比例等等美学符号和要素的把控。我们是一个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背景的品牌,在创造中传承。例外一定是用当代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审美态度去和世界交流。这个是我们一直保持的态度。

摄影:张景翔

撰文:李里

来源:卷宗Wallpap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