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滚烫的日子里绽放丨用脚步丈量,用专业赋能——上视觉人的夏天(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20:04 1

摘要:挺膺担当奋进路,躬行实践绽芳华。刚刚过去的暑期,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团委的前期组织和各学院积极响应下,依托“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三下乡“”返家乡“等暑期实践平台,全校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暑期社会实践。3-6月校团委系统策划、全程跟进,先后组织开展项目

挺膺担当奋进路,躬行实践绽芳华。刚刚过去的暑期,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团委的前期组织和各学院积极响应下,依托“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三下乡“”返家乡“等暑期实践平台,全校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暑期社会实践。3-6月校团委系统策划、全程跟进,先后组织开展项目初选、中期答辩等环节层层遴选、精准培育。7-8月各二级学院共组织了19支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在40余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分赴浙江、贵州、河南等全国10个省市地区,深入乡村田野、街道社区,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元化实践活动。

通过“以赛促育、以践促学”的模式,有效推动实践项目从构思到落地、从答辩现场到真实社会的深度孵化。全校200余名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本领、深化认识,真正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展现出视觉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了青春力量。

01

竹韵新生,青年共治

未来设计学院

实践目的地:浙江省安吉县

团队人数:5

主要成员:柯婧、王一鹤、姚文琪、黄晓露、缪一

指导老师: 徐莉莉、裴纹英、张航、何牧繁、王铮

团队以“竹韵新生·青年共治”为主题,聚焦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的乡村振兴实践,围绕竹产业升级与金蝉花高附加值开发,开展了一系列校地协同的创新活动。项目依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学科优势,通过空间改造、品牌IP设计、包装升级、线上营销等方式,推动传统资源与现代设计、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实践过程中,团队深入安吉开展实地调研,走访金蝉花科研中心、青创空间与地方政府,了解产业痛点与政策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金蝉花IP形象“竹蝉蝉”设计、便携式产品包装开发等。项目亮点在于跨学科协同、ESG理念落地与青年共创机制的构建,突出“设计赋能产业、青年反哺乡村”的双向成长模式。

团队推动“青年公社”数字游民社群的构建,进一步促进人才回流与产业互动,为乡村注入了持续的创新活力。

02

“大黔视界”志愿宣讲团

美术与文物保护学院

实践目的地:贵州

团队人数:10

主要成员

叶晨洁、陈怡雯

指导老师:孙晓婷

宣讲团入选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 中共遵义市委、 共青团贵州省委联合开展的2024年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开展志愿宣讲 10 场,受益群众达 500 余人次。2025 年 7 月,宣讲团成员代表受邀参加遵义市 2025 年全国优秀大学生(青年人才)宣讲遵义会议精神骨干研讨班,叶晨洁同学当选研讨班卫生委员,陈怡雯同学参与纪录片《与光同行》拍摄。1、理论学习:汲取精神力量,筑牢思想根基。课程内容涵盖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及精神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发展的殷切期望与对青年的深情关怀, 以及遵义市情和人才政策的深入解读。2、实践学习:感悟红色传承,激扬奋进力量。宣讲团成员走访多处红色教育基地,如娄山关、红军山烈士陵园、遵义会议会址、大发渠、苟坝会议会址、花茂村等地,让成员们切身体会到遵义会议精神的伟大力量。3、摊位展示:传承红色精神,凝聚青春力量。宣讲团通过全国遴选,参与“青创 1935·薪火市集”,我校摊位深受贵州团省委副书记李剑、遵义市委宣传部部长邓航等领导以及当地群众好评,事迹被遵义发布、天眼新闻、青春遵义、文明遵义等媒体平台报道。

2024年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项目结项

03

“声动黔行”乡村振兴实践团

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

实践目的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

团队人数:10

主要成员

梁弼铖、龚姝心、孙嘉艺、卢心妍、王一智、李铉洋、虞舒阳、张事诚、孟令辉、李杭健

指导老师:顾熠男、曾柳艳、高琳

7月7日至7月17日,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师生组成的“声动黔行”乡村振兴实践团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开展一系列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包括:1.面向特色农产品的直播助农和新媒体运营;2.面向特色村落的乡村景观建设和文旅宣传;3.面向少数民族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4.面向农民群众的红色宣讲活动;5.面向红色资源和乡村振兴资源的思政微课录制。实践团通过上述各类实践,挖掘活化实践地文化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帮扶、和美乡村建设,丰富当地农民群众和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文化、经济、教育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模式。期间,实践团受到各类媒体关注。新华社“快看”、中国青年报、青年报、学习强国、贵州日报客户端“天眼新闻”、贵州广播电视台、兴义市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对实践团活动进行了持续报道。其中各类视频报道在抖音等社交平台获得百万级浏览量,逾10万点赞。

04

声耕者

——特色乡土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

实践目的地: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程老社区

团队人数:11

主要成员

牛牧琰、夏文涵、朱恬恬、刘潇阳、尚尔康、苗伟宁、刘嘉丽、张宇轩、刘一淳、李心怡、陶嗣彤

指导老师:曾柳艳 郑雅心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声耕者”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5年暑期赴河南省上蔡县程老社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声耕乡土、文化赋能”为主题,依托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优势,通过多元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期间,团队深入开展“星空课堂”美育支教,开设经典诵读、声乐与非遗传习等课程,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直播助农与新媒体培训,提升当地企业品牌传播力;参与“村BA”赛事解说及直播,推动文体旅融合;深入田间参与鲜食玉米抢收,体验农情劳动,并开展“田间直播”普及农业知识。同时,团队还组织资助政策宣讲和红色主题党课,强化思想引领,传播政策声音。实践突出“艺术+服务+调研”三维赋能模式,结合有声书记录、文创设计和文化传播,形成可持续的服务成果。团队累计协助采收玉米约3万斤,直播观看超5000人次,有效提升了当地文化认同与发展自信,探索出高校艺术专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05

鱼跃徽梦

美术与文物保护学院

实践目的地:安徽歙县汪满田村

团队人数:6

主要成员

吴宇晨、张一荟、戴咏诗、谢昕容、许飞宇、章博恩

指导老师:韦亦佳、孙科

汪满田鱼灯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传承发扬这一瑰宝对于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汪满田鱼灯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元宵,形态各异的鱼灯穿梭于村巷,表达着村民们对祖先的追思、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些工艺精湛的鱼灯,已然成为徽州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构筑了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本项目旨在助力传承发扬汪满田村鱼灯,为振兴乡村贡献力量。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促进。希望这盏盏鱼灯能够永远照亮歙县,在文化长河中长盛不衰。

来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