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债这事儿,现在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盯着看它会不会崩盘。话说2025年8月底,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大到什么程度?相当于每个美国人头上背着10多万美元的债。要知道,外国投资者手里握着差不多9万亿美元的美债,日本是老大,持有超过1.1万亿美元
美债这事儿,现在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盯着看它会不会崩盘。话说2025年8月底,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大到什么程度?相当于每个美国人头上背着10多万美元的债。要知道,外国投资者手里握着差不多9万亿美元的美债,日本是老大,持有超过1.1万亿美元,中国排第二,大概7.5万亿美元左右,英国、比利时、法国这些也各有几千亿。
最近几个月,有些国家开始减持,比如中国从年初到现在卖了近400亿,日本累计抛了700多亿,法国和英国也各自甩了100多亿。这不是小打小闹,拍卖会上需求疲软,收益率老是往上窜,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4.2%到4.5%之间,30年期的甚至短暂摸到5%以上。投资者们犹豫不决,担心财政赤字年年扩大,2024财年赤字就高达1.9万亿,利息支出已经吃掉联邦预算的17%,达到1013亿。穆迪在2025年5月直接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砍到Aa1,理由就是债务堆积如山,政治上又没啥共识来刹车。
这种情况下,有人就开始问,美债会不会在10年内沦为垃圾债?垃圾债一般指信用评级掉到BB或更低的债券,风险高,收益率也高得离谱。美国现在还是投资级,Aa1离垃圾级差远了,但风险不是没有。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到2035年,债务占GDP比重会超150%,利息支出可能翻倍到1.8万亿。要是再来场经济衰退,或者贸易战升级,特朗普那套关税政策一推,通胀上行,美联储被迫加息,借贷成本就更高了。
外国持有者占比从50%降到24%,需求跟不上供给,拍卖指标屡创新低。想想看,如果投资者集体观望,收益率飙到6%或更高,财政部发债就难了,滚雪球效应会让债务更不可持续。话说回来,美国有美元霸权这张王牌,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让美债还是避险资产首选,就算评级降,也不会一下子变垃圾。历史上看,2011年标普降级后,市场震了震,但很快就稳住,收益率反而降了,因为大家还是蜂拥买美债避险。10年内变垃圾?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政治僵局继续,债务上限闹剧反复上演,确实会加剧不确定性。
美联储在这堆事儿里头,角色关键。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12月23日,主要是为了应对1907年金融恐慌,那时候银行挤兑乱成一锅粥,没个中央机构调控货币供应。保罗·沃伯格是关键人物,他是德国犹太移民,家族搞银行,1895年来美国加入库恩洛布公司,专攻铁路融资和债券。
沃伯格老早就呼吁建中央银行,1910年11月,他和参议员阿尔德里奇等人在杰基尔岛秘密开会,起草了蓝图,后来成了美联储法案的基础。他1914年当上首批董事会成员,推动货币改革,到1918年辞职,还继续写文章批评运作。沃伯格1932年1月24日去世,那时大萧条正闹腾,他的遗产就是美联储这个框架,帮助美国从分散银行体系转向统一调控。不过,美联储不是私人银行,它是国会授权的公共机构,董事会由总统任命,参议院确认,区域联储银行有会员银行持股,但那些股不能交易,没控制权,利润大部分上缴国库。
说到犹太人跟美联储的关联,这话题敏感,但得说事实。沃伯格是犹太裔,没错,后来的主席里也有几个犹太裔。艾伦·格林斯潘从1987到2006年掌舵,本·伯南克2006到2014年,珍妮特·耶伦2014到2018年,斯坦利·费希尔2014到2017年当副主席。还有更早的亨利·摩根索二世,二战时当财政部长,犹太裔,帮罗斯福推行新政,战后还推动犹太难民救助。但这不等于美联储是“犹太人的”。
从1985年到现在,主席序列是保罗·沃尔克(1979-1987,非犹太),格林斯潘,伯南克,耶伦,杰罗姆·鲍威尔(2018年起,非犹太)。犹太裔占了三连,但沃尔克和鲍威尔都不是。反犹神话老说美联储被犹太银行家控制,股东是罗斯柴尔德或巴菲特背后的犹太势力,其实胡扯。美联储股东是会员银行,纽约联储和波士顿联储有大银行,但没证据说犹太人主导。ADL这类组织明确指出,这种说法是经典反犹阴谋论,忽略了美联储的政府属性。现实是,犹太裔在美国经济学界影响力大,像米尔顿·弗里德曼、保罗·克鲁格曼这些诺奖得主,但美联储决策是集体,基于数据,不是什么幕后操控。
美联储政策过去40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巨大,说“收割世界”有点夸张,但确实通过美元地位,外溢效应抽走了不少新兴市场的财富。从1980年代起步,沃尔克当主席时,为治通胀,把利率抬到20%,这直接引发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巴西这些国家借了美元债,利率暴涨,还不起,货币贬值,企业破产,IMF介入搞结构性调整,穷国被迫开放市场,美国资本低价抄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也类似,美联储高利率吸引热钱从泰国、马来西亚撤出,泰铢崩盘,汇率板一天跌好几成,韩国印尼跟着遭殃。危机后,美国金融机构大赚,买下便宜资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买了万亿资产,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涨,新兴经济体热钱涌入,但2013年“缩减恐慌”一出,伯南克信号减少购债,印度卢比急跌,孟买交易所卖盘如潮,巴西、南非货币也贬。发展中国家债务成本升,资本外流,经济增长放缓。
再看2022年加息周期,鲍威尔为控通胀,利率从零升到5.25%,全球股市震荡,土耳其里拉贬值,民众排队兑换外币,埃及、巴基斯坦这些高债国差点违约。美元强势让进口国通胀加剧,粮食能源贵了,穷人日子更苦。美联储通过SWIFT系统监控资金流,美元占全球储备58%,贸易结算主导,政策一变,全球跟着颤。
过去40年,这些周期让美国吸纳全球储蓄,维持低利率消费,出口通胀给别人。格林斯潘时代,推动金融全球化,放松管制,华尔街大行赚翻,但也种下次贷危机种子。伯南克的QE救了美国,却让新兴市场泡沫破裂。耶伦和鲍威尔继续这套,加息时新兴国资本回流美国,降息时又推高全球资产价。不是故意“收割”,但结果就是,美国经济软着陆,新兴市场硬着陆,财富从南向北转移。
当然,美联储也帮了全球。2008年危机时,提供美元互换额度,稳住欧洲银行,避免更大崩盘。疫情时,QE让全球流动性充足,股市回暖。但问题在于,美国政策优先本土,忽略外溢。联合国贸易官员就批评美联储加息太猛,伤害发展中国家。40年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8000亿膨胀到9万亿,政策工具从利率到前瞻指引、资产购买,影响力更大。全球经济一体化,美国咳嗽,世界感冒。
总之,这事儿复杂,美国债堆高,但底子厚;美联储政策强,但副作用大。大家得理性看,别信阴谋论,关注数据和趋势。
来源:孔甲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