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县①抗战文化初探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21:16 1

摘要:忻县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产生过灿烂的文化,如“八音文化”、“摔跤文化”、“寺庙文化”等等,故有“文济九原、雅出秀容”之美誉。直到抗战时期,由于忻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又有北同蒲铁路通过;还是民国时期山西督军阎锡山老家定襄河边的紧临之地。

忻州网讯(撰文:张斯直) 忻县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产生过灿烂的文化,如“八音文化”、“摔跤文化”、“寺庙文化”等等,故有“文济九原、雅出秀容”之美誉。直到抗战时期,由于忻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又有北同蒲铁路通过;还是民国时期山西督军阎锡山老家定襄河边的紧临之地。这就注定了忻县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山西之后,重点和优先管控的地方。忻县人民的抗战注定是艰辛的,艰难的,由此所形成的抗战文化也必然是珍贵的,重要的,对我们后代的启迪意义也必然是深远的和有价值的。

一、忻县抗战分期和策略

忻口战役之后,由于日寇封锁北同蒲铁路,故原忻县分为东西忻县,铁路以东,为东忻县;铁路以西,为西忻县。之后,忻县的抗战过程分成立党组织、建立县政府、吸收党员、宣传发动群众、成立游击队(含公安警备队)等多个方面,且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亦有不同。

1、成立组织、组织力量时期。(1937年12月——1938年底)

在这个时期,按照上级指示,我东西忻县县委、县政府开始组建,吸收极少数青年入党,成立党的组织,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所以说这个时期,也是宣传发动抗日时期。以东忻县为例:1937年11月,忻口战役不久,我党安排郭克俭任县长,由于郭克俭有病,由孙明代理县长。1938年夏,东忻县县委成立,由孙明担任县委书记,不久忻县县委改为忻县工委。1938年底由郭高岚担任县委书记。1940年7月周道接任县委书记,忻县工委改成忻县县委。1942年12月,程振鹏任忻县县委书记,1943年5月,李振江任县委书记;1943年7月,徐秉谦任县委书记,1944年,忻定县成立,彭伯周任县委书记,1944年10月——1945年9月,牛联壁任县委书记②。东忻县县委书记孙明(又叫吕达)在《东忻县建党工作回顾》一文中说:“到1938年底,经过艰苦曲折的抗日斗争,我们终于在忻县境内,建立了县佐公署,建立了忻县县委,发展了一批党员,培养了一批年轻干部,还建立了一支较小的、但却是坚强的地方武装力量,虽然和日寇相比,我们各方面的力量还非常薄弱,但基本上打下了抗日斗争的基础。”③从以上的叙说不难得知,这个时期是我党力量积蓄时期。

2、抗击日寇、保家卫国时期。(1939年初——1942年底)随着国家抗日形势的发展变化,日寇的注意力逐步向敌后战区转移,开始对我东、西忻县进行大肆抓捕活动,对个别地方实行“三光”政策,使我忻县处在抗日最艰难的时期。抓捕,反击,扫荡,反扫荡,敌后游击战十分激烈,我忻县百姓财产损失严重,人员伤亡严重,商业萧条,经济接近崩溃。西忻县县委书记鲁践在《最艰难的岁月》一文中回忆:“驻忻之敌,时常捉摸要全歼我县党政军机关(当时县委机关隐蔽,是秘密的不对外)。每年总有多次进行所谓的‘扫荡’。县周围各据点一起出动,分进合击,用‘篦梳式’密而不漏的围击,逐步缩小包围圈,妄图消灭我们。我们反‘扫荡’的办法,是开展地雷战,在敌人必走的路上埋上铁雷、安上石雷,使敌人夜间一动也不敢动,白天也寸步难行。由于我们的情报及时准确,路径熟悉,靠夜间插敌人空挡,从小路上转到敌人后边,与敌人大换防地。我们组织小分队袭扰敌之据点,使敌陷于内、外、守、攻不安之中。敌人气急败坏,对我战区(山地)采取三光(烧光、杀光、抢光)光政策,群众在民兵掩护下空室清野分,散转移,乘机打击敌人。‘扫荡’完结后,我们组织救济,安抚群众。”④这段时期,是防御日寇、反击日寇时期。

3、主动攻击、迫使日寇投降时期(1943年初——1945年8月)。

1943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抗战形势发生了质的改观,忻县人民开始对日寇主动进攻。他们在山路伏击日寇、在交通要道攻击炮楼,使敌寇完全陷于被动应付的状态。1943年初,我东、西忻县县委落实晋绥边区“关于把敌人挤出去”,从而扩大解放区的战略方针,于1943年5月到7月,开始了不给敌人“送一文钱、一斤面和一件东西”⑤的反维持斗争;10月决定蒲阁寨村“大搬家”⑥,以此困死侵占在这里的日寇。直到1944年4月12日,经过半年的围困战,终于将日寇挤走,取得了大搬家的胜利。经过多次战斗,在1945年春,基本将敌寇压缩在北同蒲铁路两侧及县境通往各县的主要交通要道,忻县大部分地区被收复。这段时期,是主动攻击日寇时期。

抗战八年间,忻县抗日军民由弱到强,由小变大,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取得成就,与忻县县委正确执行上级党的方针政策、采取正确的军事斗争策略有关。

忻县军事斗争策略有如下三个方面:

1、充分发动群众,积蓄抗战力量。

从1937年11月组建党委政府,吸收党员,发动群众,组织自己的民兵队伍,通过发动群众,我方力量得到壮大,到1940年秋,忻县农村支部发展到50多个,党员发展到300余人,游击队员发展到400多人⑦,而日寇在这时主要实施南进战略,在忻县主要交通要道和铁路线两侧,建设炮楼,维护治安,强化管理。相对这个时期,日寇对我忻县的大片山区管理“较松”、且实施“怀柔”战术,这些都有利于我抗战军民力量的发展。

2、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

从1941年开始到1943年,我忻县县委带领人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利用麻雀战、地雷战粉碎敌人进攻,破坏敌人交通线,开展锄奸运动。在经济特别困难的时候,开展精兵简政,开荒运动。到1944年全县号召群众开荒4300多亩,机关干部开荒188亩⑧。由此获得了必要的粮食,从而粉碎了日寇对我采取的“蚕食”和封锁政策,保证了抗战斗争不断向前推进。

3、集中力量,主动消灭敌人,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从1943年开始到抗战结束,我忻县县委带领人民坚决执行“把日寇挤出去”的战略方针,积极发动群众,动员全社会力量,主动出击,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取得了“蒲阁寨大搬家”、“夜炸豆罗大桥”等一系列的胜利,迫使日寇败退忻县城,这样就大大压缩了日寇的生存空间,直到其在1945年8月16日全部投降,忻县人民获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扩大了我抗战根据地的面积,壮大了抗战队伍,为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忻县抗战成就

正因为忻县抗战面临如此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事关系,故其过程历经艰辛,战事频繁不断,英雄不断涌现,传奇不断书写,成就格外瞩目:

1、大力支持忻口战役,为忻口战役开展支前活动。1937年11月2日,日寇第五师团主力板垣征四郎率领日军精锐攻逼至忻县北大门忻口,国共两党迅速组织力量抗敌。在我忻县共产党的宣传发动下,忻口村及附近村百姓开展了支前运动,冒着枪林弹雨,为奋战在前线的将士送粮、送水、做饭、抬担架等,历时23天,重创了日军,延缓了不可一世的日军南下夺取太原的战略和继续南进战略,为忻口战役与日军决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了赵老、张富、赵玉娥、赵黄枝、李金连等支前英雄⑨。

2、利用灵活的游击战术,拖住日寇1000人左右的兵力部署在忻县境内。侵华日军兵员素质高、装备好,占据忻县后,又修建了很多炮楼、碉堡和工事,对忻县人民多次扫荡。八年来忻县县委团结人民,利用游击战、地雷战,多次组织力量进行反击,击伤击毙日寇上千人;拖住日寇进驻千余人,且不断轮换困守忻县县城及境内的北同蒲铁路线、主要交通干道,忻县也就成为晋北抗战中最令日寇头疼的县市之一。

3、充分发动群众,向我正规部队输送兵员3000人以上。八年抗战中,忻县县委积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不仅组织游击队、民兵抗击日寇,而且在我120师、115师主力部队抗击日寇减员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及时动员群众,向部队补充兵力3000余人,极大地支持了抗战。同时忻府区自身抗战力量也在8年中不断壮大,游击队和民兵组织力量发展到500人以上。

4、及时执行上级指示,有效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八年抗战中,忻县县委按照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的指示精神,在粮食转运(给我正规军)、伤员救治、上级领导护送、急难信件送达、境内公路、铁路破坏、叛徒处置、反“蚕食”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为抗战最终胜利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5、通过艰苦抗敌,催生出了无数革命英雄。作为革命老区,忻县在八年间,通过三交战斗、平社战斗、双堡战斗、西张战斗、上寺战斗、夜袭播明火车站、智取石咀子炮台、夜炸豆罗桥等大小数十余战,涌现出了赵先荣、梁黄海、李万牛、张六、郝还喜、巩新维、邢富枝、谢冰等抗战英雄⑩,有的还受到我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的表彰,成为永载史册的抗战英雄。

三、忻县抗战文化

八年抗战,忻县抗战艰苦卓绝,付出了大量人力和财力的牺牲,其过程艰辛备至,可歌可泣,形成的抗战精神值得我们大书特书。我们总结后认为忻县八年抗战其核心精神是:不畏强敌,英勇抗争,舍身报国,以民为本;其抗战文化主要表现是:不畏强敌的英勇精神、锲而不舍的人格底蕴、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以身报国的大局观念、群众利益之上的民本意识。

1、不畏强敌的英勇精神。忻口战役后,日本侵略者来势汹汹,10余万国民党和晋绥军迅速溃退,在忻县颇具人望的山西议员陈敬棠自杀身亡。顿时忻县上空,阴风飕飕,草木惊颤,是苟延残喘、默不作声,敢当亡国奴,还是拼死抗争,组织力量与强敌较量,摆在了全体共产党和全体人民面前。在这紧要关头,我们党无疑选择了后者,成了了县委,组织武装力量,配合正规军或自发与日军战斗无数,特别是在蒲阁寨围困战中,彻底把日寇挤出蒲阁寨,后日寇又从三交败退忻县县城。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斗的结果。

2、锲而不舍的人格底蕴。从古自立自强,是忻县人民的优秀品质,在这抗战八年中也得到很好体现。从最初极少人抗战、极少人入党,到后来我们形成有下设部门的东、西县政府。到1941年6月,东忻县基层党支部发展到33个,有党员没支部的村庄20多个,全县共有党员140多名⑪。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再看与日寇战斗方面:1943年4月到5月,东忻县游击小组深入日据点12次,秘密活动,袭击扰乱敌人49次(每出动一次骚扰敌人4次,四个据点),缴获电线885斤,毙敌5名⑫。1943年2月18日到19日,西忻县游击队在辛庄、新窑上和门限石村袭击日军,三战三捷,击毙日伪军20余人⑬。1945年西忻县县委集合杨胡、石家庄等村3万余人,拆毁了忻口到播明的铁路15公里,电线杆和枕木全部被烧,日军通讯交通陷入瘫痪⑭。正是在忻县人民不断的打击下,日军最后才彻底溃败,乃至投降。

3、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八年抗战,忻县共产党不怕流血牺牲,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牺牲在战场上的。1941年2月,东忻县基游队长赵先荣在岩峰村与日寇遭遇,壮烈牺牲,年仅30岁。1942年,东忻县基游队长齐建业在辛庄突围时牺牲;1942年5月9日,东忻县县长刘贞文带领警卫员从肖家山出发到河北平山参加会议,途经盂县,与日寇相遇,英勇牺牲。1943年2月,东忻县警卫队队长李靖在董村镇孙村被日伪军包围,壮烈牺牲。2月底,东忻县县长郝性怡、武装部长周补元、警卫员周旭亮、干部胡志仁在安邑村,开展工作,被包围后突围,壮烈牺牲。1944年2月,东忻县四区区委书记郭延周、区小队队长李毓堂和几个干部在辛曲村留宿,被300名日伪军包围,郭延周和李毓堂率区小队与敌人战斗掩护,其他干部带领群众转移,最后郭、李壮烈牺牲。二是抓捕后经过严刑拷打牺牲的:1941年6月30日,东忻县武委会主任温明在双堡村被捕,英勇就义。1943年,东忻县县委书记程振鹏在大南宋被日军抓捕,严刑拷打后英勇牺牲⑮。可以说不惧强敌,敢于牺牲,是战胜日寇的关键。

4、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八年抗战,面对强敌,坚决贯彻毛主席思想,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利用晚上破坏公路、铁路,割断电话线,夜袭、集中力量封锁敌人炮楼,化整为零将游击队保存在村庄窝铺,自制地雷、手榴弹,夏秋伪装在高粱地,如此等等,都是灵活机动战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在具体的每次战斗中,巧妙利用麻雀战、伏击敌人,骚扰敌人,争取战术上的主动,把“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等战术思想运用到具体实战中,拖住日军1000余人部队(相当于一个独立大队)停留在忻县,最后或被歼灭,或举手投降。

5、以身报国的大局观念。抗战就意味着可能牺牲,但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在共产党领导下,夺取全国胜利,忻县县委和人民在这方面当仁不让,从忻口战役开始的支前运动,到1940年之后历次的入伍参军活动,都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合格兵员,有的后来成为我党我军的中坚力量,升任团级、师级、甚至军级者比比皆是。当然更多的入伍战士英勇献身,成为烈士。这种以身报国、关键时候挺身而出的大局观点,在忻县党和人民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

6、群众利益之上的民本意识。从古至今,我国就有“以民为本,民固邦宁”的古训。在抗战期间,日军对我忻县人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利用军事手段,在汉奸的帮助下,向我们村庄摊派钱财、劳力,勤劳的忻县人民创造的财富,成为敌人生活的唯一源泉。不仅如此,我们贫苦人民还要面对阎锡山的伪组织的盘剥,特别是下层群众,还要面对地主、富农等富户的剥削和压榨,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抗战期间,忻县县委一方面打击日寇,另一方面处理叛徒和汉奸,多次开展锄奸运动,先后处死了张守德、杨永年、常二苟、李世芳、李春牛等,打击了汉奸势力,纯正了民风民气。面对一般农民、雇农生活困难的局面,实时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为群众打开经济生活新局面。1940年春,东忻县县委采取“四六分粮”(把原来佃农租用地主土地由佃农交80%和70%变为60%)和“一分减息”(原来向地主贷款百分之二十、三十的利息,改为10%)等经济措施⑯,极大调动了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为持续抗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八年抗战期间,忻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忻县中国共产党不愧是忻县抗战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英勇事迹,文化精神,将永载史册,成为激励后人成长的教材。

参考资料

①《忻县志》,王龙太主编,1993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1页《概述》,忻县即现在忻府区。

②《中国共产党忻县史略》,董守信主编,政协忻府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第145页——151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县委书记、县长列表》。

③《忻州文史资料·第七辑》,政协忻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无主编,1991年10月,第11页,原文《东忻县建党工作回顾》,作者,孙明。

④《忻州文史资料·第八辑》,胡全福主编,政协忻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第95页,原文《最艰难的岁月》,作者鲁践。

⑤同②,第65页.

⑥同①,第439页。

⑦《忻州文史资料·第15辑》,董守信主编,政协忻州市忻府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第50——51页,原文《中国共产党忻县史略·第八章》。

⑧同⑦,第69页,原文《中国共产党忻县史略·第八章》。

⑨见忻州市忻府区忻口村第9号忻口战役窑洞展览文字简介。

⑩同①,第617——622页。

⑪同③。

⑫《忻府区历史纪事》,巩福荣主编,2013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5页。

⑬同⑫。

⑭同⑫,第29页。

⑮同⑫,第24——25页。

⑯同⑫,第14页。

来源:纵横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