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年文脉映花城,羊城八景展魅力。9月7日,由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指导,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广州市黄埔教育基金会主办、黄埔区作家协会协办的专题讲座《羊城八景:城市文化的精神》在黄埔区图书馆香雪总馆拉开序幕,活动特邀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
千年文脉映花城,羊城八景展魅力。9月7日,由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指导,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广州市黄埔教育基金会主办、黄埔区作家协会协办的专题讲座《羊城八景:城市文化的精神》在黄埔区图书馆香雪总馆拉开序幕,活动特邀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由广州市黄埔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黄埔区作家协会主席王国省主持,黄埔区教师朗诵团代表、广大读者、文友聆听了讲座。
8月3日,“黄埔云帆”获评为2025年“羊城八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海神庙”和近现代革命摇篮“黄埔军校”,“黄埔云帆”海丝文化融湾向海、走向世界的辉煌,也蕴含着救亡图存、铁血丹心的志气。“黄埔云帆”,是历史镌刻的精神坐标,更是广州“向新图强”,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
周建平亲历两届“羊城八景评选”,他分别担任过2011年“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前线总指挥和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组组长。在现场,他结合其专著《“羊城”引爆“新广州”——羊城新八景评选的策划与运营》,围绕“羊城八景”的历史演变与创新实践进行了分享,系统梳理了“羊城八景”从宋代至2011年的发展脉络,解读了不同时期的景观特色与时代背景,并揭秘了2011年“羊城新八景”评选背后“传媒大战”的故事。对2025年“羊城新八景”评选,他重点解析了本届首创的“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创新机制——通过1378.8万网络投票汇聚民意,对30余处候选景点进行实地考察,确保每一处入选新景都承载着市民的真切期待。
周建平说,历史上黄埔区多次有景观入选“羊城八景”。
宋元时期:扶胥浴日,南海神庙浴日亭,为"羊城八景”之首。
唐宋时章丘岗三面环水,前临大海,是观海上日出的绝佳之地。
北宋苏轼曾游于此并作《南海浴日亭》诗,使其声名远播。明清后因水道淤积,水域渐退,昔日壮丽景象虽难再现,但其文化意义历久弥新。
清代:东海鱼珠,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体现了黄埔区在清代的重要地位及珠江水域的景色特点。
1986年:黄埔云樯,黄埔港区以现代港口巨轮列阵、樯帆林立的景象入选,展现了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港口城市的繁荣景象和通往世界的窗口地位。
2025年:黄埔云帆,南海神庙、黄埔军校新晋"羊城八景"之一。其名取自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境。既承袭了"扶胥浴日"及"黄埔云樯"的历史文脉与海洋气质,又寓意广州向新求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目标。
周建平解读,黄埔入选的景点充分彰显地理与文化的标志:黄埔区的景观,尤其是“扶胥浴日”,标志着古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位置。南海神庙(波罗庙)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遗存,历代皇帝曾派人祭典,留下“南方碑林”的碑刻。“黄埔云帆”等景点的入选,延续了广州通过“羊城八景”记录城市发展轨迹的传统。
城市发展的映射:从“扶胥浴日”到“黄埔云樯”,再到“黄埔云帆”不仅名称变化,更反映了黄埔地区从古代海舶往来、祭祀海神的古港,到近代与现代对外贸易的繁忙港口,再到今日致力于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城的功能变迁。这见证了广州“通往世界的窗口”的持续开放与发展。
人文精神的传承:“羊城八景”的评选承载了人文精神。文人墨客在黄埔景观留下的诗文辞赋(如苏轼的《南海浴日亭》) ,为其注入深厚文化灵魂,使其超越单纯景致,成为承载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符号。
来源:何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