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原本健康阳光的大男孩,在短短几年里变得瘦骨嶙峋,眼神空洞,连说话都要人搀着。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许多艾滋病晚期患者的真实写照。
一个原本健康阳光的大男孩,在短短几年里变得瘦骨嶙峋,眼神空洞,连说话都要人搀着。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许多艾滋病晚期患者的真实写照。 每年,全球仍有数十万人因艾滋病离世。他们临终前承受的痛苦,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得多。
进入艾滋病晚期后,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崩溃,各种原本无害的病毒、细菌、真菌纷纷趁虚而入。肺部感染、腹泻、高烧不断,每一次咳嗽都像是要把肺咳出来。不少患者形容,那种窒息感就像有人在胸口压了一块大石头。 除了身体上的折磨,他们还会经历极度消瘦。不是因为吃不饱,而是身体已经无法吸收营养。有患者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就像一具干尸。
更让人崩溃的是神经系统受损。有人开始出现幻觉,有人夜里惊叫,有人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不认识亲人。他们在清醒与混乱之间反复挣扎,痛苦不堪。 比疾病更沉重的,是来自社会的歧视。很多人确诊后被单位辞退、被亲人疏远,甚至被邻居排斥。孤独、羞耻、无助,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而当生命走到尽头,他们往往在普通病房或家中孤独离世,没有专业的临终关怀支持。那种无助和失控感,常人难以体会。 艾滋病之所以带来这么多痛苦,是因为它攻击的是人体最重要的防线——免疫系统。一旦防线崩溃,各种疾病就会接踵而至,像一场无法停止的“多米诺骨牌”。
同时,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也加深了患者的痛苦。很多人仍然认为这是“道德问题”,而不是一种需要科学防治的疾病。 其实,艾滋病并不可怕到无法接触的地步。它不会通过握手、共餐、咳嗽传播。而且,只要早发现、坚持服药,艾滋病已经可以像糖尿病一样被控制。 科学认知才是最好的防护。正确使用安全套、定期检测、避免共用针具,这些措施都能有效预防感染。而对患者来说,理解和接纳,远比冷漠和歧视更有力量。 来源:朔州日报健康前线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