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大屏惊现新娘不雅照,现场600人都看傻眼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6 07:24 1

摘要:然而,上海的一对新人小李和小张,却在自己的婚礼上遭遇了一场噩梦:

结婚,本是人生中最幸福、最神圣的时刻。

每对新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能够完美无瑕,成为一生的美好回忆。

然而,上海的一对新人小李和小张,却在自己的婚礼上遭遇了一场噩梦:

婚礼现场大屏惊现不雅图片。

让这场原本充满祝福的婚礼变成了一场尴尬的闹剧。

01

2023年3月,沉浸在甜蜜与期待中的小李和小张,为了筹备自己的梦幻婚礼。

经过多方考察,最终与某婚庆公司签订了《婚礼服务合同》,并支付了 59000 元的全款。

合同约定,婚庆公司将为他们统筹安排婚礼的各项事宜,服务团队中包含司仪、DJ 等专业人员。

为了让婚礼更加完美,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从现场布置到视频剪辑,都加入了专属于他们的爱情元素。

满心期待着婚礼那天能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然而,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2023年11月20日,婚礼如期举行。

婚礼当天,婚庆公司驻派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外场。

而与婚庆公司签订《司仪合作协议》的司仪公司,则派驻了司仪、督导、DJ 三人,分别负责主持、引场以及播放音乐和视频。

当新人入场环节,大屏幕上刚刚播放完小李和小张相知相识的甜蜜视频,现场的气氛被推向高潮,亲友们都沉浸在新人的幸福之中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

大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张不雅图片,那是一张明显在酒店床上拍摄的、裸露着身子的侧身照片。

现场瞬间一片哗然,有人憋笑,有人窃窃私语。

“好家伙什么情况?”

“这是不是新娘啊?”

现场宾客超过600人,其中认识新娘小张的不足三分之一。

剩下的400多人都是她公公的生意伙伴,此前根本没见过她。

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将这张裸照,与她联系了起来。

起初,背对着屏幕的一对新人和司仪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等发现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20余秒,工作人员匆忙关掉了大屏。

新娘当场崩溃。

一张照片,20多秒,让这场欢聚一堂的梦幻婚礼变成了社死现场。

02

新娘小张事后回忆,这场婚礼是她无数次憧憬的重要时刻,却没想到以这样的方式收场。

新郎小李也心痛不已,精心筹备的婚礼在600多位宾客面前变成了一个笑话。

这让他们觉得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美好的回忆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于是,两人将婚庆公司和司仪公司一并告上了法庭,要求两家公司在网络平台向二人公开赔礼道歉,并共同支付精神损害赔偿 50000 元。

法庭上,婚庆公司却辩称,婚礼现场出现的是一张 “恶意弹窗” 的网络广告图片,这只是一个意外,且图片的出现并未影响婚礼的正常进行。

图片并非新人的照片,不会影响宾客对新人的评价,更不构成对新人的精神损害。

司仪公司也为自己辩解,称婚礼现场出现的图片是 “恶意弹窗”,婚礼进程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依据两家公司的合作协议,DJ原本只负责播放音乐而不负责播放视频。

只因婚礼当天人手不够,两家公司临时口头安排由 DJ 兼顾视频播放。

DJ 播放视频属于帮忙性质,且是以婚庆公司的名义提供服务,所以不应由司仪公司承担责任。

可不管司仪和婚庆公司是怎么搭配的,和一对儿新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互相推脱,还要脸吗?

最终,法院判决婚庆公司、司仪公司应各自以书面形式向小李、小张赔礼道歉,并共同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12000 元。

就这,两家公司都还不服,还提起了上诉。

咱就是说,就新人的家庭条件,这点钱够塞牙缝吗?

怕是打发叫花子都不够吧,还有脸上诉,还是想想以后怎么在这行混下去吧。

03

这场乌龙,暴露了婚庆行业最魔幻的现实:

你花大价钱买的"一条龙服务",可能早就被拆成零件转包给了路边摊。

就像这对新人签的婚庆公司,收完5.9万服务费后,转头就把司仪、DJ这些关键环节打包甩给第三方。

等出了事,婚庆公司说"电脑弹窗不关我事",外包团队辩称"我们只负责放音乐",活脱脱现实版"踢皮球"。

有网友神评论:

"这操作我熟!就像点外卖,平台接单转给店家,店家再叫跑腿,最后送来的麻辣烫里吃出蟑螂,三方都能给你表演甩锅绝活。"

类似操作在服务业早不是新鲜事。

去年郑州有个更离谱的案例。

某婚庆公司用二手市场淘来的老化设备,结果婚礼上LED屏突然播放起恐怖片《咒》的片段,把现场小孩吓哭一片。

更讽刺的是,事后发现这家号称"高端定制"的公司,连固定技术员都没雇,全是临时从劳务市场拉人凑数。

这些藏在甜蜜泡泡背后的行业潜规则,本质上都是用消费者的信任在赌概率——

不出事赚快钱,出了事赔小钱。

网友@婚礼避坑指南说得犀利:

"现在婚庆套餐看着便宜,其实都是拆零件卖的。摄影是大学生兼职,化妆师是影楼借调的,连手捧花都可能来自前一天另一场婚礼的回收利用。"

这种层层转包的模式,让服务质量像抽盲盒——

抽到隐藏款算你走运,抽到雷款只能自认倒霉。

就像上海这次事件,婚庆公司和外包团队连最基本的设备检查都没做。

电脑里存着不雅照的U盘居然能直接插进播放系统,荒诞得像是编出来的段子。

法院最终判赔1.2万精神损失费,这个数字引发不小争议。

知乎上法律博主算过账:

按上海婚宴均价,600多人规模的酒席花费至少30万,还不算新人筹备耗费的时间精力。

有网友吐槽:

"这就好比有人在你人生最重要的直播里插播黄片,最后赔的钱还不够买台新手机。"

但判决的真正价值在于说清了一个理儿:

甭管转包多少层,收钱的公司就是第一责任人。

就像法官在判决书里强调的,婚庆公司不能拿"外包"当免责金牌,这给行业狠狠敲了记警钟。

04

翻翻社交媒体,这种"婚礼翻车"的惨案能凑成连续剧。

杭州有对新人请的摄影团队把结婚视频弄丢,最后赔了双倍定金了事;

重庆某婚庆承诺的"百万鲜花布景",实际用的全是塑料花。

这些事件背后都是同一个套路:

用低价吸引客户签约,再通过压缩成本、转包服务来赚差价。

消费者以为买的是迪士尼级别的梦幻体验,实际得到的是拼多多风格的组装货。

说到底,婚礼行业的信任危机不是技术问题,是良心问题。

当新人把一生一次的仪式托付给商家时,他们有权要求对方用专业态度对待,而不是被当成流水线上的快消品。

就像豆瓣小组里某位刚办完婚礼的姑娘写的:

"我们愿意为美好记忆付费,但拒绝为别人的马虎买单。"

这次上海法院的判决,至少让从业者明白:

赚这份钱,就得担得起责任。

至于那些还在玩"转包游戏"的商家,建议他们听听网友的忠告——

"糊弄学"这门课,在婚礼行业迟早要挂科。

来源:朔州日报时尚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