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我国正筹划首次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先由观测器抵近目标获取数据,再由撞击器高速碰撞,全程天地联合成像,精准评估轨道与形貌变化。中方同步发出国际倡议,欢迎全球伙伴参与
全球太空竞争正在向更深远的空间和更宏观的治理维度拓展
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我国正筹划首次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先由观测器抵近目标获取数据,再由撞击器高速碰撞,全程天地联合成像,精准评估轨道与形貌变化。中方同步发出国际倡议,欢迎全球伙伴参与监测、载荷与数据共享。此前,2022年美国DART任务已成功改变双小行星“双形态”轨道,其喷射1.6万吨碎屑产生的反推力达航天器质量3万倍,证实撞击防御可行。多国研究指出,碎屑羽流如同短暂火箭发动机,可显著增强偏转效果,未来行星防御设计必须计入这一因素。
中国规划小行星撞击试验,远不止一次技术演示。它深刻揭示了全球太空竞争正在向更深远的空间和更宏观的治理维度拓展,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理念、规则和治理模式的竞争。这既是国家深空技术能力的体现,也是对未来太空秩序话语权的争夺。
通过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塑造负责任的太空大国形象,为自身赢得更有利的国际地位和发展空间,并为保障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力量。
02“大国重器”的经济账:一场阅兵背后,是哪些“军工巨头”与上市公司的技术与资本博弈?
航天系已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在阅兵式上看到的每一件装备,背后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些名字,共同构成了中国军工产业的“国家队”版图。受阅装备70%由中航、航天、兵器、船舶四大集团提供,对应A股公司(沈飞、中国卫星、内蒙一机、中国重工等)承担总装、核心配套,形成“国家任务—军品订单—上市公司业绩—资本市场溢价”闭环。高研发先由财政预研垫资,量产后通过证券化、配套融资摊薄成本;军品技术外溢至北斗、碳纤维、无人机、大飞机等民用赛道,再反哺公司利润。阅兵亮相的无人化、新材料、信息化方向,等于给出未来五年军费和政策资源投放的“明牌”,资金提前卡位,军工行情往往在彩排至正式阅兵期间跑赢大盘。简言之:一次阅兵,既是展示肌肉,也是把国家安全需求、科技攻关、产业升级和财富效应打包成可交易资产,与“大国重器”共享红利。
一场阅兵不仅是国防实力的展示,更是一场复杂的经济活动缩影。它揭示了“大国重器”背后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产业协同构成的深层博弈。这种博弈体现在高投入的研发、资本市场的融资,以及技术向民用的溢出效应中。
在这本厚厚的账本中,航天系已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博弈中通过国防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拉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中国航天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新闻链接:
03
体制性缺陷的恶性循环和商业航天生态缺失
俄载人航天旗舰RKK“Энергия”总经理罕见自曝:公司债台高筑、项目停滞、人才流失,昔日辉煌已耗尽。根源在于:一、吃老本,半个世纪未更新飞船;二、高负债挤占研发,年轻工程师大量外流;三、SpaceX夺NASA订单,对华合作受限,收入骤减;四、国内私企因封闭体制与垄断基础设施,屡成“纸面SpaceX”。专家指此乃体制性恶果:过度依赖政府、资源配置错位、产业链失灵。警示新兴商业航天:技术迭代、财务健康、人才生态与市场开放缺一不可,靠遗产难续辉煌。
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衰落背后凸显的是体制性缺陷的恶性循环和商业航天生态缺失,以及技术路径依赖共同作用的结构性矛盾。
这一事实也证明了航天竞争力不取决于过去的辉煌和庞大资产,而取决于面向未来的、持续的颠覆性创新能力,技术迭代能力大于历史遗产;单一国家计划驱动的、封闭的内部循环模式,正在被全球化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生态模式所取代,开放生态是商业航天的基石。
航天领域的竞争规则已经改变,无法持续迭代创新,再厚重的历史遗产也会在成本和技术代差的双重挤压下迅速贬值。
04运用了中国制造业“成本奇迹”的根本逻辑
SpaceX以“载荷暴增五倍、成本腰斩十倍”的曲线刷新航天史:2014—2025年,其年载荷从48吨升至逾3000吨,每公斤成本由4.7万美元跌至约51美元,猎鹰9复用纪录达30次,LEO价已低于1500美元。可复用火箭、垂直整合与Starlink内部闭环成三大降本引擎,驱动SpaceX占全球2025年84%发射量,并逼近人类入轨物体总量的半壁江山。星舰若全复用,有望再降至100美元/公斤,将太空门槛拉至“中档车价”,开启近地经济新时代。
SpaceX的成功揭示了一个明显悖论:为何中国引以为傲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在商业航天领域难以复制,反而SpaceX这样的美国公司实现了成本革命?
事实上,SpaceX恰恰运用了中国制造业“成本奇迹”的根本逻辑。它把造火箭转换为一个先进的制造业问题,并用硅谷的软件思维和中国的成本控制思维去解决它,本质上是“市场化制造思维”对“计划性科研思维”的胜利。
中国商业航天拥有复制这一切的土壤(制造业基础、工程师红利、巨大市场),但关键障碍在于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和利用这一基础优势的“市场化生态”和“创新体制”。
2035年规模或达1.8万亿美元
2025年上半年,全球太空经济融资达290亿美元,美国商业航天占主导,年增速9%,2035年规模或达1.8万亿美元。风险投资贡献77%,政府通过NASA、Space Force等加大投入。技术突破如可重复使用火箭、卫星小型化降低成本,Starlink等星座扩张,通信与遥感需求强劲。然而,高成本、轨道碎片、监管不确定性仍存风险。投资者宜多元化布局,覆盖发射、卫星及下游应用,以捕捉长期价值。太空经济正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成为基础设施新引擎。
单从融资数据来看,中美商业航天的差距事实上正在拉大。在规模上,同期中国商业航天的融资金额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在结构上,美国商业航天风险投资比例达77%,而中国商业航天的融资渠道则由政府基金主导,占比超过50%。核心差异在于一个是高度市场化资本驱动 一个是政策引导型投资。这种源于底层驱动力的差异,正在导致双方的发展路径和竞争力加速分化。
在市场驱动下,意味着商业航天的项目必须接受最苛刻的市场检验,押注颠覆性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路线。
在政策驱动下,投资逻辑更注重技术可靠性、供应链安全和战略补位,风险偏好低,对于真正颠覆性、高风险技术的容忍度不足。
这不仅是资本的差异,更是发展思维和生态系统的差异。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稻子、赵栋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视觉总监:董泞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行政部:姜河、林紫业务部:王锦熙、瑾怡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杂志订阅,·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来源:卫星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