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晨光刺破云层,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从长安街方向传来,那是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正迈着“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的正步,护送五星红旗走向升旗台。
清晨六点的天安门广场,早已挤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当晨光刺破云层,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从长安街方向传来,那是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正迈着“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的正步,护送五星红旗走向升旗台。
曾经,在这支“最帅天团”里,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1米85的挺拔身姿,棱角分明的脸庞,每一个展旗、升旗的动作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他就是被网友称为“最帅升旗手”的张自轩。
从2011年第一次握住旗杆,到2022年脱下军装,张自轩在天安门广场完成了7000多次升降旗任务,零失误、零差错。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曾守护国旗尊严的“军中娇子”,退役后放弃了体制内的“铁饭碗”,转身走进田间地头,拿起手机当起了助农主播。
这一路,他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如今的他,又活成了怎样的模样?
时间倒回1993年,张自轩出生在河北邢台平乡县的一个普通农家。
小时候的他和村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爬树、摸鱼、帮家里干农活,唯一的“特别”,是藏在心里的军人梦。
10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到国庆阅兵时的升国旗仪式,战士们穿着笔挺的军装,迎着朝阳将国旗抛向天空,那一刻,红色的旗帜在风中展开,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瞬间点燃了张自轩的心。
“我要当军人,我要去天安门升国旗!”那天晚上,他趴在炕头上,对着父母说出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2010年12月,17岁的张自轩瞒着家里报名参军,当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门口时,父母又惊又喜。
惊的是孩子没商量就做了决定,喜的是儿子终于要去圆自己的梦了。
可到了国旗护卫队,张自轩才知道,梦想和现实之间隔着多么远的距离。刚入伍时,他只是升旗手候选人,连靠近旗杆的资格都没有。
队长告诉他:“想当升旗手,先把基础功练到极致。”
从那天起,张自轩成了训练场上最“轴”的人,别人练1小时正步,他练2小时;别人举3公斤哑铃,他直接换成5公斤。
为了练展旗的爆发力,他每天挥臂1300次,直到右臂酸得抬不起来,连穿衣服都需要战友帮忙。
扛旗杆训练更苦,30斤重的旗杆加国旗,他还要在杆头挂两个灌满水的军用水壶,正步行进5公里,水壶里的水不能洒出一滴。
夏天,军装被汗水浸透,晒干后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霜,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他却要盯着太阳练眼神,练到眼泪直流也不能眨眼。
有一次训练结束,战友发现他的肩章磨破了,掀开衣服一看,肩膀上的老茧已经厚得像块硬纸板,新的伤口还在渗血。
“疼吗?”战友问他。张自轩揉了揉肩膀,笑着说:“疼,但一想到能把国旗升好,就觉得值。”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11月,18岁的张自轩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正式升旗。
那天凌晨3点,他就起床整理军装,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展旗的动作,手指把旗角捏得发皱。
当太阳升起,国歌奏响的瞬间,他猛地将国旗抛向空中,红色的旗帜在晨曦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随着旋律缓缓上升。
那一刻,广场上的游客都在鼓掌、欢呼,张自轩却不敢有丝毫分心,目光紧紧跟着国旗,直到它稳稳停在杆顶。
下来后,队长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错,没给国旗护卫队丢脸。”那天晚上,张自轩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我终于把国旗升上了天安门的天空,这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一天。”
此后的12年里,张自轩成了天安门广场的“常客”。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盛夏,无论是日常升降旗还是重大庆典,他总能准时出现在升旗台旁。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担任擎旗手。
那天,100响礼炮响彻云霄,他肩扛国旗,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走向升旗区,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
当全场万人齐唱国歌,国旗迎着朝阳升起时,张自轩的眼眶湿润了:“我升起的不只是一面国旗,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一个民族的自信。”
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又以火炬手的身份,手举火炬奔跑在赛道上,把军人的风采展现在世界面前。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张自轩会在军旅生涯里一直走下去时,2022年12月,他却选择了退役。
脱下军装那天,他最后一次站在国旗护卫队的营房前,看着墙上“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的队训,忍不住红了眼。
“不是不爱这身军装,是觉得该给年轻战友机会,也想试试不一样的人生。”
穿了12年军装,突然回归普通生活,他连每天该做什么都不知道。
直到2023年8月,经过安置,他进入河北邢台平乡县统战部工作,这份在旁人眼里“稳定又体面”的“铁饭碗”,让父母松了口气,也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为了方便工作,张自轩开通了抖音账号,偶尔发一些工作日常,没想到很快就吸引了不少粉丝,大家还像以前一样,亲切地叫他“最帅升旗手”。
真正让他改变想法的,是一次偶然的助农经历。
2023年底,平乡县的桃子熟了,可因为知名度不高,大批桃子挂在树上卖不出去,果农们急得团团转。
县政府找到张自轩,希望他能帮忙宣传。“都是家乡的果子,不能看着烂在地里。”张自轩一口答应。
直播那天,他穿着简单的休闲装,坐在果园里,手里拿着刚摘的桃子,有点拘谨地介绍:“这是我们平乡的红桃,皮薄肉甜,没有农药,大家可以放心买。”
没想到,就是这份朴实,打动了网友,短短1小时,7000多单桃子被一抢而空,果农们握着他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
2024年1月,张自轩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辞掉统战部的工作,专职做助农主播。消息一传开,质疑声铺天盖地。
有人说他“飘了”,放着铁饭碗不端,想靠名气赚快钱;有人说他“消费军人光环”,早晚要“翻车”。
连父亲都气得整夜睡不着,打电话骂他:“你是不是疯了?这么稳定的工作,说扔就扔?”
面对质疑,张自轩没有辩解,只是收拾行李,去了云南红河,那是他助农的第一站。
刚开始做直播,张自轩闹了不少笑话。他不善言辞,对着镜头常常不知道说什么,为了凑够直播时长,只能反复介绍产品,嘴皮子都磨破了。
有网友问“红米怎么煮才好吃”,他答不上来,只能尴尬地说“我回去试试再告诉大家”。
但他没放弃,每天直播结束后,就对着镜子练口才,还专门向老农请教农产品知识,甚至自己花钱买样品,试吃后再推荐给网友。
慢慢的,张自轩的直播越来越熟练。
现在的他,一场三四个小时的直播,不仅能把产品的特点、吃法、产地故事讲得清清楚楚,还能从容应对网友的各种问题。
他推荐的产品也从云南红米,扩展到海南芒果、秭归脐橙、玉菇甜瓜——每一款产品,他都要亲自去产地考察,亲眼看着采摘、打包,确保品质没问题才推荐。
“我是退伍军人,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更不能让信任我的人失望。”他对团队说。
除了助农,张自轩的抖音账号里,还有很多正能量内容,他会去参观革命纪念馆,给网友讲红色故事;会和唐山文旅合作,推广家乡的文化旅游。
偶尔也会发一些和父母的日常,清晨和父亲一起在家乡的小院升国旗,中午帮母亲摘香椿、炒鸡蛋,就像每个普通的儿子一样。
“以前在部队,一年回不了一次家,现在终于能多陪陪他们了。”说起父母,张自轩的语气里满是愧疚和温柔。
如今的张自轩,依然很忙。他的足迹遍布云南、海南、湖北等多个省份,要么在产地考察,要么在直播带货,要么在和农民商量销路。
有人问他,放弃稳定的工作,每天跑东跑西,后悔吗?
他笑着摇头:“不后悔。以前升国旗,是守护国家的尊严;现在助农,是守护农民的希望,本质上都是在做事,在承担责任。”
来源:九月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