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很多人发现生意变了。曾经开个小店、做点小买卖就能赚到钱的日子,正在快速远去。不是人不努力,也不是市场萎缩,而是整个商业生态已经进入一种新的常态:竞争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生存方式。
这几年,很多人发现生意变了。曾经开个小店、做点小买卖就能赚到钱的日子,正在快速远去。不是人不努力,也不是市场萎缩,而是整个商业生态已经进入一种新的常态:竞争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生存方式。
信息透明改变了交易的基础。以前一个商品在不同地方可以有不同价格,现在只要一部手机,消费者就能看到全国甚至全球的报价。
只要有差价存在,就有人愿意压得更低去抢市场。你卖9块,他卖8块,哪怕成本是7块,也有人愿意赔钱卖。
为什么?因为背后有资本支持,有流量补贴,或者单纯为了把对手挤出去。
电商平台的发展让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淘宝把价格打下来,拼多多进一步压低,后来者甚至用“一元拼团”“十元五件”这样的模式冲击市场。这不是个别商家的行为,而是一整套商业逻辑的体现:用户只看低价,平台只推便宜,谁不降价谁就没流量。商家不得不跟着跑,越跑越累,利润却越来越薄。
不只是线上,线下同样如此。开滴滴的人越来越多,订单没变多,司机却翻了倍,收入自然下降。做外卖的餐馆越来越多,平台抽成不减,促销活动不断,最后算下来,一天忙到晚,挣的只是辛苦钱。美甲、贴膜、网约车、直播带货,几乎每一个新兴职业都经历过从高收入到勉强维生的过程。
这背后有一个规律在起作用:当一个行业门槛低、参与人多,市场趋于饱和时,它的整体利润就会被拉向全社会的平均水平。
这个水平不是看你能干多少,而是看社会整体需要多少。
在中国当前阶段,这个数字大致落在每月六千到一万之间。无论你之前多能赚钱,最终都会被这个力量拽回来。
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们不直接生产商品,但控制着流量和规则。算法决定谁能看到你的服务,谁会点进你的店铺。
平台不需要让商家倒闭,只需要把利润压到刚好能活下去的程度。你太轻松,它就收紧流量;你快撑不住,它就稍微放开一点。这种精准的调控,让绝大多数人始终处于忙碌但难有积累的状态。
这不是某个平台的恶意,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结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效率被推到极致,竞争变得绝对充分,利润空间自然被压缩。
亚当·斯密早就指出,利润下降不是经济衰退的信号,反而是繁荣的证明。当所有人都能参与,所有信息都透明,超额收益就不可能长期存在。
未来的挑战不在于找到一个暴利行业,而在于如何在这种普遍低利的环境中持续生存。
靠信息差赚钱的时代过去了,靠垄断资源的时代也正在结束。接下来能走远的,或许是那些能在服务、品质或效率上做出真正差异的人。
来源:姗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