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解苏轼平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21:20 3

摘要:数字是历史的刻度,也是人生的注脚,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勾勒出个体人生的轨迹。当我从数字的视角回溯苏轼的一生,便发现一串别具一格的数字密码,引领我走进他丰富深邃的人生:一次跨越千年的全球致敬,两场科举的崭露头角,三遭贬谪的辗转流离,四方学子的衷心追随,五度在朝的宦

数字是历史的刻度,也是人生的注脚,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勾勒出个体人生的轨迹。当我从数字的视角回溯苏轼的一生,便发现一串别具一格的数字密码,引领我走进他丰富深邃的人生:一次跨越千年的全球致敬,两场科举的崭露头角,三遭贬谪的辗转流离,四方学子的衷心追随,五度在朝的宦海沉浮,六项功业的全能展现,七位女性的温暖陪伴,八地知州的勤勉为民,九位故人的命运交织。这些数字宛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苏轼平生的神秘之门,在数字的加减中历经荣辱,将生命的长度、厚度、高度加以立体涵养,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触到那份穿透时空的温度。

一次评选,千年英雄

2000年7月,法国《世界报》评选出对人类文化、历史、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12位全球“千年英雄”。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造诣、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见解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得以入选,这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这一殊荣,是对苏轼才华与成就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全球文化视野中熠熠生辉的传奇人物,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敬仰。

二次科举,崭露头角

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进士考试,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以其独特的观点、精妙的论述,深深折服了主考官欧阳修,虽因欧阳修误判为弟子曾巩之作而屈居第二,仍然名震京师,一时间引得众人争相传诵。殿试中,他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发挥,取得“千年科考第一榜”第六名成绩,被赐进士及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

嘉祐六年(1061),苏轼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制科考试,成绩为北宋百年制科考试最佳,展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才华。此次高中,使他获得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的官职,为他的政治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三次贬谪,初心不改

第一次: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被贬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遭新党恶意构陷,被指控诗文中讥讽朝廷及新法,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在被贬黄州的五年里,他历经生活的困苦与精神的折磨,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诗篇,文学创作达到新的高峰。

第二次: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六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展开对旧党的清算,苏轼因曾反对变法过急而被视为旧党被贬。在被贬惠州的三年,他心系百姓,助建两桥、疏浚西湖,积极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留下许多感人的事迹 。

第三次: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四月,新党对旧党进行大规模打压。苏轼因心系惠州百姓而作的豪放诗文,遭到新党忌恨,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昌化军,治所在现在的海南的儋州,在当时是荒蛮之地。苏轼在此三年,传播中原文化知识,劝医、劝耕、劝教、劝和,完成毕生最为重要的三部著作《易传》《书传》《论语说》,形成思想、哲学集大成。

三次贬谪,使苏轼的人生充满坎坷,但也让他更加贴近百姓,深入社会底层,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境界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升华。

四大门生,成就璀璨

北宋文坛,苏轼如巍峨高山,吸引四方才俊汇聚门下,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于诗、书、词、文领域各放异彩。

黄庭坚(1045 - 1105),“诗”之翘楚,开创江西诗派,以奇崛瘦硬的诗风独树一帜,与苏轼并称“苏黄”。其诗作蕴含深刻哲理,用词精妙,意境深远,如《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尽显豁达开阔之境。

秦观(1049 - 1100),“词”坛宗匠,以婉约细腻著称。他将身世之感融入男女之情,词作情感真挚,意境幽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道尽爱情的坚贞与超脱。

晁补之(1053 - 1110),精于“文”,文章温润典雅,叙事、抒情皆能得心应手。其散文情感真挚,逻辑严谨,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耒(1054 - 1114),长于“书”法创作,同时诗作平易流畅。他的作品贴近生活,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苏门四学士以各自独特的成就,共同铸就了北宋文学的辉煌篇章,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熠熠生辉,为后人传颂。

五次在朝,宦海沉浮

第一次:英宗治平二年(1065)正月,苏轼凤翔任职期满回朝,差登闻鼓院任职,二月通过考试任直史馆。在朝一年零两个月时间里,他积极参与朝廷事务,展现出政治才能和抱负。

第二次: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苏轼为父服丧毕回朝,历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在朝两年零一个月期间,他目睹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深感忧虑。

第三次:神宗元丰八年(1085)十月,苏轼由登州知州被诏回京,先后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侍读。在朝三年零五个月,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

第四次:哲宗元祐六年(1091)一月,苏轼由杭州知州被诏入京,担任吏部尚书,至八月任颍州知州。在朝七个月里,他致力于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朝廷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五次:元祐七年(1092)九月,苏轼由扬州知州再次被诏回京,先后任兵部尚书兼差充南郊卤簿使、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在朝一年间,他积极参与朝廷的决策和管理,为国家的政治、文化建设贡献所能。

五次在朝任职,苏轼在宦海中历经沉浮,虽有得意之时,也有失意之际,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底线,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

六大功业,全能绽放

吏治为民:苏轼认为“民为邦本,以民为先”,在《御试制科策》中提出江山属民“非君有”,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强调民心得失是国家兴亡头等大事。在地方任职期间,多次向朝廷谏言减轻百姓赋税,缓解民众压力;遇到灾荒时,组织救灾、安置流民,保障生存。他主张“德法兼修,以廉为范”,严格执法,不袒权贵,不枉百姓,廉洁奉公。实践中他“务实笃行,创新施策”,治理地方时,反对浮夸,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政策措施;面对复杂问题,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治水惠民:任地方官时积极治水,与大禹、李冰等并列入选水利部2019年12月公布的“历史治水名人”。在杭州,修复钱塘六井、治理西湖,改善水质,既保障饮用水,又灌溉农田,成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胜景;在徐州,黄河泛滥时率军民抢筑长堤,避免城淹人亡;在颍州,疏浚河道减少水患,恢复颍河通航,以翔实数据上书皇上叫停“八丈沟”方案。

医典传承:钻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医典,视扁鹊《难经》为医道圭臬,常躬身实践;任杭州太守时整理《圣散子方》抗疫,收集民间药方,其医药专著《苏学士方》与沈括《良方》后被合编为《苏沈良方》,诸多药方流传至今,临床疗效历经验证。

教育拓荒:将文明火种播撒至“蛮荒之地”,践行“教化无类”儒家理想。在黄州,“东坡”耕读生活吸引米芾、张怀民、潘丙等士人追随,催化楚地文风兴盛;在惠州建“默化堂”讲学,推广中原礼乐,指导地方官办学,促成博罗县学落成;在儋州开馆授徒,弟子姜唐佐成为海南首位举人、符确中进士实现海南进士零突破。

文风革新:豪放词祖,作词340余首,风格豪放兼具婉约之长,打破“诗庄词媚”传统定论,使豪放词派与婉约派并立;诗歌创新,作诗2700余首,在他引领下,以新题材、新色彩、新手法将宋诗推向与唐诗各擅胜场的地位;散文大家,写了4600多篇散文,代表北宋古文革新最高成就,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书画开宗:追求诗书画相通境界,《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倡导的“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特色,与表兄文同一起开创“墨竹派”,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和在徐州萧县圣泉寺所作、香港拍卖4.636亿港元的《枯木怪石图》均为国宝级文物。

七位女性,温暖陪伴

母亲程氏:品格奠基。程氏(1010-1057)以诗书礼仪涵养门风,是苏轼人生观的启蒙者。她以东汉范滂“刚正不阿”的典故点燃苏轼的报国之志,令少年苏轼立志“长大要做范滂那样的人”;见桐花凤被猫所伤,严诫孩子“不残鸟雀”,莫存残虐之心,做人要有仁爱宽厚之心;偶遇窑藏金银,当即命人重埋,告诫“非份之财分文不取。”这三件事如三颗种子,在苏轼心中生根发芽,长出刚直、仁厚、清廉的品格根基。

妻子王弗:灵魂伴侣。王弗(1039-1065)十六岁嫁与苏轼,以“慧而谦”著称。学识深藏不露,苏轼读书时,她常默坐旁听,竟能补全他遗忘的诗句;苏轼初入仕途,她叮嘱“谨慎行事”,更于屏风后听其会客,精准识破伪善之人,为其规避暗箭。这位“敏而谨”的伴侣,既是操持家务的贤内助,更是能与苏轼精神对话的知己,可惜二十七岁便病逝,后化作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刻骨牵念。

续弦王闰之:患难港湾。王闰之(1048—1093)是王弗堂妹,二十一岁嫁苏轼后,以“三子如一”的宽厚对待王弗之子苏迈,与苏轼共度二十五年颠沛岁月:苏轼在徐州抗洪,她送饭至堤岸;“乌台诗案”事发,她焚诗稿为夫君避祸;被贬黄州,她陪躬耕东坡。顺境时不骄,逆境中相守,她以温润坚韧,成为苏轼宦海沉浮中最安稳的港湾。

侍妾王朝云:红颜知己。王朝云(1062—1096)原是西湖歌女,十二岁入苏家,十八岁为妾。在苏轼点拨下,她从初识文字到通禅理、善书法,更懂其“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孤高。苏轼被贬惠州,姬妾离散,唯有她万里相随,陪他看“日啖荔枝三百颗”,解他“人生如逆旅”的怅然。这位“敏而好义”的红颜知己,是苏轼晚年的生活伴侣,更是其精神世界的共鸣者,死后葬于惠州西湖,与苏轼的诗魂相伴。

曹皇后:生死的救赎者。宋仁宗皇后曹氏(1016—1079)在“乌台诗案”中力挽狂澜,救下苏轼。病榻上的她对神宗直言:“仁宗帝曾言苏轼兄弟是子孙相才,岂能因诗加罪?”更以“赦天下不如赦苏轼”的坚持,助苏轼免死。她的干预不仅救了苏轼性命,更守住了北宋“刑不上士大夫”的文脉传承。

高皇后:仕途的托举者。宋英宗皇后高氏(1032—1093)垂帘听政时,将贬谪黄州的苏轼召回朝堂,一路擢升至礼部尚书。面对党争中对苏轼的攻击,她怒斥弹劾者,宽慰苏轼“勿恤人言”。这份知遇之恩,让苏轼迎来仕途高光,足见其对苏轼的尊重与包容。

向皇后:绝境的曙光。宋神宗皇后向氏(1046—1101)在哲宗去世后临朝六个月,颁行大赦令,将贬至海南的苏轼召回。彼时苏轼已六十五岁,“心似已灰之木”,正是这道赦令,让他得以北归,避免了“老死南荒”的结局,为其传奇人生画上温暖的句点。

这七位女性,在苏轼的人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她们以各自方式给予苏轼支持、陪伴和关爱,对苏轼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地知州,造福一方

杭州(1071年11月-1074年8月通判、1089年7月-1091年2月知州):两度为官,筑就千年民生福祉。疏浚西湖:以淤泥葑草筑“苏堤”,沟通南北交通,如今“苏堤春晓”仍是西湖胜景;解饮水难:修复六井,让百姓告别浊水之苦;救民于饥:灾年开仓放粮,鼓励富户捐输,设中国首所公办医院“安乐坊”为百姓免费治病。

密州(1074年11月-1076年12月):抗灾救孤,彰显仁政底色。全力抗蝗:亲赴田间组织捕蝗,设奖励机制遏制灾情;收养弃婴:令官吏捡拾灾荒中被弃婴儿,安排农户抚养,官府按月发补贴,救下许多婴孩性命;固边安民:修缮城池、训练兵士,强化边境防御。

徐州(1077年4月-1079年3月):抗洪寻煤,敢担千钧之责。死守徐州孤城:黄河决口时,苏轼亲率军民筑堤、引流,住城头指挥,最终保城安民,后建“黄楼”铭记壮举;勘探发掘煤炭:寻得萧县白土镇煤矿,解百姓取暖之困,更助推冶铁业发展;革新狱政:见囚犯病死率高,派郎中驻狱治病,上书请求修改狱规,保障囚犯基本权利。

湖州(1079年4月-7月):三月治湖,亦留民生印记。任上仅三个月,便整顿吏治、打击贪腐,同时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组织修缮古迹,让文脉在民生中延续。

登州(1085年10月15日-20日):五日治登,心系海防民生。到任五日便接诏回京,争分夺秒调研,上奏《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加强海防,又请停食盐官卖、让利于民,其政策竟延续至清末民初。

颍州(1091年8月-1092年3月):兴修水利,广济流离灾民。开沟洫、筑水闸,疏浚西湖,解农田旱涝之患;遇邻州饥荒,放度牒换杂粮救济流民,避免社会动荡。

扬州(1092年3月-8月):革除官场旧弊,体恤百姓疾苦。罢“万花会”:制止官吏借赏花盘剥百姓;请免民欠:上书朝廷宽免灾民赋税,减轻百姓负担。

定州(1093年10月-1094年3月):整军兴农,激活边地生机。整肃军纪,提升军队战斗力;教民垦荒,更以当地松枝试制“中山松醪酒”,为百姓开辟营生之路。

苏轼在这八地担任知州期间,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因地制宜,积极作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份份出色的民生答卷,赢得了各地百姓的爱戴与铭记。

九位故人,命运交织

两位恩人:识才护才,照亮前路

欧阳修1057年任科举主考官时,惊叹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才华,虽误判为弟子曾巩之作而置其第二,却断言“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并倾力提携。欧阳修的文学革新理念影响着苏轼的创作观,为苏轼的文学之路点亮明灯。

张方平任益州知府时,亲笔举荐苏轼兄弟进京应试并提供盘缠,促成“三苏”名震京师;在“乌台诗案”中冒死上书营救,其正直风骨成为苏轼为官的镜范,对苏轼的仕途和人格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三位挚友:患难与共,温暖岁月

王诜是画家,与苏轼共赏书画、互赠诗作,在“乌台诗案”中为苏轼通风报信而遭贬,用行动诠释“患难见真情”,他们的友谊在风雨中愈发坚固。

佛印是僧人,与苏轼参禅论诗,留下“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趣谈,其禅理智慧为困境中的苏轼提供精神慰藉,让苏轼在纷扰的世事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安宁。

巢谷是布衣,苏轼贬谪黄州时他从四川老家前往陪同,苏轼被贬儋州,73岁的他徒步赴儋探望,途中病逝。他的赤诚,让苏轼在绝境中感受到人间至情,成为他艰难岁月里的一抹温暖。

两位政见相左的知己:立场有别,初心共鸣

王安石虽因“青苗法”等新政与苏轼产生冲突,将其视作旧党分子外放,但在“乌台诗案”中直言“圣世不杀才士”,晚年更常诵读苏轼诗词。二人虽属不同阵营,却始终敬重彼此才华,在政治分歧中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君子之风。

司马光是旧党领袖,复相后全盘废止新法。苏轼反对“矫枉过正”,主张保留合理部分,由此产生分歧。但司马光仍赞苏轼“有屈宋之才”,苏轼也敬其“君子之风”,政见之争未掩二人的相互欣赏。

两个政敌:打压之下,淬炼生命厚度

章惇早年与苏轼为友,后因党争反目,将其贬至惠州、儋州,手段酷烈。正是这极致的坎坷,让苏轼深入民间,写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豁达,苦难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苏轼精神境界的升华。

李定是“乌台诗案”的制造者之一,罗织苏轼诗句为“讥谤朝政”的罪名,险些致他于死地。这场风波虽让苏轼历经磨难,却也让他更深刻地看透世事,磨砺出坚韧的品格。

从“一”到“九”的数字轨迹,串联起苏轼跌宕起伏却又璀璨夺目的一生。这些数字不仅是对他人生经历的客观记录,更是解读他精神世界的密码。苏轼在数字的流转中,尝尽人生百味,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赤诚、对理想的坚守,最终成为跨越千年依然为世人敬仰的的巨匠。他的故事,也将在这些数字的承载下,被后人传颂与感悟。(于庆华)

来源:江苏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