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下眉山晚熟柑橘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策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04:03 2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正深刻重塑农业产业发展逻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是破解传统农业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眉山晚熟柑橘产业历经千年传承与现代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下眉山晚熟柑橘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策略

龙 勇等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正深刻重塑农业产业发展逻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是破解传统农业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眉山晚熟柑橘产业历经千年传承与现代化发展, 已形成显著的规模优势与产业基础, 但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仍面临诸多挑战 。 因此,探索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路径,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农民增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 产业发展基础

产业气候优势。 眉山市属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 16.8 ℃ , 1 月平均温度 6.5℃ ,年平均日照时数 1 200 小时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152.7 mm ,无霜期超过 290 天,有效积温达 5 500℃ ,且雨热同期,与柑橘生长期( 3 — 10 月)高度吻合。 冬季低于 -2 ℃ 低温少见、早春升温平稳,有利于晚熟柑橘安全越冬, 是全国晚熟柑橘发展最适宜的地区 。

产业历史与规模布局。 眉山柑橘种植始于唐代,历经千年传承,近 50 年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完成从红橘、脐橙到晚熟柑橘的 3 次产业升级。目前,已形成丹棱县全域和东坡区岷江以西区域的丹棱东坡晚熟柑橘产业示范带、彭山区和仁寿县西北区域的天府新区南部晚熟柑橘产业示范带、青神县全域和东坡区岷江以东的眉山岷江东岸晚熟柑橘产业示范带、仁寿中东部晚熟柑橘产业示范带等四大产业带,全市柑橘种植基地达 7.07 万 hm 2 ,年产量 180 万 t 以上,产值突破 120 亿元,拥有 30 个万亩 (666.7 hm 2 ) 基地乡镇、上百个标准化果园及多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

品种体系与品质特征。构建以不知火、春见、爱媛38 号、清见、大雅柑、马克斗、沃柑等为核心的 7 大主推品种体系,产品以甜酸适口、脆嫩化渣、风味浓郁为显著特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 13% 以上,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品质优势 。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市场竞争格局日趋严峻。 全国柑橘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2022 年全国种植面积已近 303.35 万 hm 2 ,年产量约 6 003.89 万 t ,人均占有量达 42.6 kg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 。近 10 年来,重庆、广西、云南等产区晚熟柑橘种植发展快, 与眉山产品形成同期上市竞争;省内成都蒲江、南充、广安等地区晚熟柑橘比重较大,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同时“眉山春橘”市级公用品牌处于培育阶段, 市场认知度与品牌溢价能力有待提升,面临省内外双重竞争压力。

生物安全与自然风险加剧。 产区局部发生溃疡病、褐斑病等病害存在暴发风险,柑橘木虱、粉虱和食蝇等虫害暴发 ,特别是新发现柑橘木虱直接威胁眉山晚熟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受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干旱、高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对晚熟柑橘产业的影响范围扩大, 产业风险防控难度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不完善,规模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虽然眉山地区进行了高标准示范园建设,但总体来讲,柑橘种植区域大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区,田间道路、沟渠排灌等基础设施条件仍需提升,水、电、路等设施不配套,导致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眉山晚熟柑橘基地多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果园空间布局不合理,规模化程度不高 。

供需结构与主体能力短板。消费市场已从“价格导向”转向“品质导向”,城乡居民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升级,但眉山晚熟柑橘产业在精准供给、品质分级、市场对接等环节仍存在脱节,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此外,国、省级龙头企业数量有限,新型经营主体规模与带动能力不足, 难以支撑全产业链高效协同发展。

产业链不完整,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随着眉山晚熟柑橘规模不断壮大, 全市虽然有规模业主 200 余个、加工企业 249 个、社会化服务组织 199 个、营销主体 200 个。目前全市仅有一个相关产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部分区县在商品化处理及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齐全,但是运营能力弱,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转型升级。柑橘仅有初加工企业,深加工领域几乎为空白,严重影响了产业链的延伸 。

3 产业发展策略

强化科技支撑,激活创新动能。深化与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校)紧密合作,共建专家服务团队与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建设占地 26.7 hm 2 的四川晚熟柑橘研究院,重点布局新品种选育、绿色栽培、精深加工研发及人才培训等功能模块,构建“三基地一中心”科技支撑体系(新品种选育基地、新技术示范基地、初加工研发基地和人才培训中心)。 完善“ 1+1+6 ”良繁体系,依托市级母本园( 10.7 hm 2 )、良繁中心( 23.3 hm 2 )及 6 个县级品比园(总面积 20 余 hm 2 ),选育优新品种 5 个、储备特色品种百余个,保持品种创新先发优势 。

升级基地建设,夯实生产基础。 制定并推广《晚熟柑橘早结丰产建园技术规范》《老果园标准化改造技术规范》《应对极端天气技术规范》及“眉山春橘”团体标准等系列技术文件,实现种植、采收、商品化处理全流程标准化。 推进 1.67 万 hm 2 老果园“五改”(改品种、改密度、改土壤、改树形、改设施)工程,优化果园生态与生产条件。 培育丹橙果业等国家(省)级龙头企业 6 家, 发展规模种植主体 2 000 余户, 形成 3.73万 hm 2 规模化种植基地,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

推动三产融合,延伸价值链条。 构建“三中心一园区”加工物流体系,建成丹棱县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5.53 hm 2 )、东坡区西南晚熟柑橘交易中心( 4 hm 2 )、仁寿县川果智慧冷链物流中心( 10.73 hm 2 )及青神县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园区 ( 4 hm 2 ), 实现年加工能力 200 万 t 以上、静态冷藏库容 20 万 t 以上,同步开发“果小酒”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建设柑橘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依托 2 个智慧气象数字果园,整合生产监测、病虫害预警、市场交易等数据资源,提升产业数字化管理水平。 打造 15 个万亩( 666.7hm 2 )融合示范园、 1 个博览园及 1 个展览馆,创建省级五星级、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各 1 个,发展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业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影响力。 构建“市级区域品牌 + 县域子品牌”体系,以“眉山春橘”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为统领,整合东坡春见、仁寿清见、丹棱桔橙、青神椪柑等县域品牌,统揽全市同品类产品,变同质竞争为合作共赢, 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通过机场、 高铁站等重点口岸广告投放及连续七届晚熟柑橘节等活动,强化品牌传播。 拓展“线上 + 线下”销售渠道,参与全国农博会、农交会等展会,在北上广杭等城市举办推介会;实施“互联网 + ”行动,培育年销50 t 以上电商主体超 100 家,年线上销量近 10 万 t ,增强市场渗透力。

坚持绿色发展,筑牢安全屏障。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强科学用药指导,保有“眉山春橘”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66 个,“两品一标”(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基地面积达 2 万 hm 2 。 强化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违禁农资使用,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确保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 99% 以上。 严格执行《眉山春橘规范采摘上市公告》, 规范采收标准与上市时间,杜绝早采行为,维护品牌信誉。

完善要素保障,强化发展支撑。实施晚熟柑橘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与产业集群建设专班,在全国首批 50 个产业集群末期绩效评价中位列第三。 推进眉州田园明星培育计划, 培养专业人才 150 人、 职业农民 1 500人,依托市晚熟柑橘产业协会实现人才资源整合。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2020 — 2023 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2 000 万元,创新“政银担保”模式推出“柑橘善营贷”,累计担保贷款 3 亿元;覆盖 2 万 hm 2 种植面积的价格指数保险与灾害保险, 保障产业稳定发展 。

4 结论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 眉山晚熟柑橘产业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全产业链升级破解市场竞争、风险防控、主体培育等难题。通过六大眉山晚熟柑橘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策略,从技术赋能、基础提质、业态融合、品牌塑造、安全保障、要素支撑等维度构建了发展路径,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引。未来需持续优化策略实施机制, 动态响应市场变化与技术革新,推动眉山晚熟柑橘产业实现可持续繁荣,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