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看到一张“假如你25岁顺利上岸”的公务员晋升图,蓝色的阶梯从“25岁顺利上岸”延伸到“70 - 73岁正国级”,旁边标注着“14亿中有8人”“3.5万人只有1人能晋升正部级”等数据。原本只是张简单的晋升路径图,可盯着看久了,却品出不少滋味,它像一把标尺,
前几天看到一张“假如你25岁顺利上岸”的公务员晋升图,蓝色的阶梯从“25岁顺利上岸”延伸到“70 - 73岁正国级”,旁边标注着“14亿中有8人”“3.5万人只有1人能晋升正部级”等数据。原本只是张简单的晋升路径图,可盯着看久了,却品出不少滋味,它像一把标尺,量出了公务员职级的稀缺,也照出了我们对“成功”的单一想象。
一、晋升阶梯:数字里的“窄门”与“大道”
图里最扎眼的是“14亿中有8人”能到正国级,“3.5万人只有1人能晋升正部级”。这让我想起表哥,他30岁考上家乡的公务员,在乡镇待了五年,去年才调到县城。有次家庭聚会,他喝了点酒说:“以前觉得考上公务员就稳了,现在才知道,往上走的门,比考公时的独木桥还窄。”
现实里,公务员的晋升本就遵循着严格的制度与稀缺的名额。某省组织部的朋友说,他们系统里,能从科员一步步到正处的,比例确实不到5%,到副厅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就像图里标注的“90%公务员可能一生停留在副科级”,在一个职级上干到退休。
但这“窄门”之外,还有另一条“大道”。小区里的张叔,副科级干了二十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下班去公园打太极,周末带着老伴儿去周边县城逛古镇。他常说:“咱没那当官的命,也不想操那心,每月工资按时到账,能陪着家人,就挺好。”在他眼里,职级的停滞,从不是人生的“失败”,而是另一种安稳的“圆满”。
二、“上岸”之后:职级之外的“生活坐标系”
很多人把“上岸”当成人生的终点,可真进了体制才发现,这只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图里25 - 30岁对应的“副科级、四级主任科员”,对刚入职的年轻人来说,是身份的转变,也是责任的开始。
朋友小林,25岁考上街道办公务员,起初觉得“终于稳定了”,可没多久就陷入焦虑:“同期入职的同事,有的托关系去了好部门,我还在窗口办业务,啥时候才能晋升啊?”直到有次,他帮一位老人办完补办社保卡的业务,老人颤巍巍地塞给他一颗糖,说“小伙子,谢谢你”,他才突然意识到,职级之外,工作本身也有价值。
现在小林变了,他不再盯着职级表,而是琢磨怎么把窗口业务做得更高效,怎么帮居民解决实际困难。他说:“以前觉得晋升是唯一的追求,现在发现,把手里的事做好,得到老百姓的一句谢谢,也很有成就感。”
这让我想到单位的老陈,干了三十年科员,没当过一官半职,却因为写得一手好材料,成了单位的“笔杆子”。每次重要汇报的材料,都得经他手润色。年轻同事请教他,他总说:“职级是组织给的,本事是自己的,把本事练好了,到哪儿都发光。”
三、“动力坚持”:职级之外的人生课题
图里“60岁到正厅级还有动力坚持吗?”这句发问,像根针,刺中了很多体制内人的心事。表哥单位有位老领导,58岁才升到正处,本想着再冲一冲副厅,可身体却垮了,住了院。出院后他跟表哥说:“以前总觉得再往上走一步,人生才算圆满,现在才明白,身体好、家人在,才是真的圆满。”
这其实是个普遍的人生课题:当外在的职级追求遇到年龄、身体、家庭的现实,我们是否还有动力“坚持”?答案因人而异,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坚持”的方向,不该只有职级这一个维度。
我认识的一位女公务员,45岁还是主任科员,可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了书法,成了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还在市里拿了奖。她说:“在单位,我是张主任;在书法圈,我是李老师。职级没上去,可我的人生宽度上去了。”
还有位基层公务员,35岁副科级,却牵头成立了“助农直播小组”,帮村里的农户卖土特产。一年下来,村里的滞销水果卖出去几万斤,农户们增收不少。他说:“职级晋升很难,但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这种‘成就’,比职级晋升更让我有动力。”
四、“上岸”的本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上岸”考公,本质上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稳定、规律、有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里,只能有“职级晋升”这一种叙事。
就像图里的阶梯,它丈量的是职级的高度,却丈量不了人生的温度、宽度与厚度。有人在职级的阶梯上奋力攀登,实现了自我价值;也有人在阶梯的某一阶,转头拥抱了生活的其他可能,同样活得精彩。
小区里的退休公务员王阿姨,干了一辈子科员,退休后却成了社区志愿者队的队长,组织老人跳广场舞、搞合唱比赛。她说:“在职时,我是个小科员,可退休后,我是大家的‘王队长’,这称呼里的尊重,不比职级差。”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人生不是一场攀登职级的竞赛,而是一场发现自我的旅程。”公务员的身份,给了我们一个稳定的起点,但怎么把这段旅程走得精彩,选择权在自己手里。
五、跳出“单一成功观”:每个职级都有自己的光芒
最后再看这张图,那些冰冷的数字和职级名称,突然变得鲜活起来。“正国级”的稀缺,让我们看到顶层治理者的不易;“正部级”的百里挑一,让我们懂得高阶管理者的担当;“正厅级”的艰难坚持,让我们体会到中年干部的挣扎与坚守;而“副科级”的大多数,也让我们看到无数基层公务员,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守护着一方的安稳。
每个职级,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也都有属于这个职级的光芒。正国级有统筹全局的光芒,副科级有扎根基层的光芒,甚至一辈子科员,也有专注本职、默默奉献的光芒。
所以,与其盯着“14亿中有8人”的遥不可及,不如看看自己脚下的路,把手里的工作做好,把身边的生活过好。职级是人生的刻度,但人生,从来不是只有这一种丈量法。
最后想说,“上岸”考公,是选择了一种生活,但怎么活,由自己决定。无论你是在职级的阶梯上向上,还是在生活的花园里耕耘,只要内心充实、问心无愧,就是成功的人生。那么,你对“上岸”考公后的生活,又是怎么看的呢?来聊聊吧,或许我们能从彼此的故事里,找到更多关于“成功”与“生活”的答案。
来源:小时了了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