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央视财经曝光了市面上流行的“解压”软泥玩具中含有剧毒硼砂,部分产品硼迁移量甚至超标19倍。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被称为“水晶泥”、“史莱姆”的软泥玩具在中小学生中极为风靡,孩子们通过揉捏、拉伸这些色彩鲜艳的软泥来缓解压力。
近日,央视财经曝光了市面上流行的“解压”软泥玩具中含有剧毒硼砂,部分产品硼迁移量甚至超标19倍。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被称为“水晶泥”、“史莱姆”的软泥玩具在中小学生中极为风靡,孩子们通过揉捏、拉伸这些色彩鲜艳的软泥来缓解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商家以“成型水”名义直接销售高纯度硼砂粉,包装上没有任何安全警示。在各大电商平台和短视频网站上,这类产品的销量惊人,而购买者大多是未成年人。
央视记者近期对市场上流行的软泥玩具进行了深入调查。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看似无害的玩具中竟然含有剧毒化学物质硼砂。
在随机购买的多种品牌软泥玩具中,部分产品的硼迁移量超过标准要求19倍之多。专家表示,硼砂的毒性极强,成年人中毒剂量为1-3克,而致死量仅为15克。对于儿童来说,仅需5克就可能导致死亡。
这些检测结果让人不寒而栗。许多家长表示,他们完全不知道孩子每天都在接触如此危险的物质,只是看到孩子喜欢,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
硼砂,化学名为四硼酸钠,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常用于制造清洁剂、杀虫剂和防腐剂。它具有较强毒性,人体摄入后会在体内蓄积,妨碍消化酶素作用,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
对儿童来说,硼砂的危害更为严重。儿童体重较轻,代谢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受到硼砂的影响。短期接触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化学烧伤;长期接触则会影响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发育。
最危险的是误食情况。由于这些软泥玩具通常带有香甜气味和鲜艳颜色,极易吸引幼儿放入口中。一旦误食,即使很小剂量也可能导致急性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甚至昏迷等症状。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含硼砂的软泥玩具主要通过三种渠道流向消费者:线下文具店、电商平台和短视频社交平台。
在线下,许多中小学周边的文具店都在销售这类产品。店家通常将它们摆在醒目位置,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完全没有任何安全警示标识。
线上销售更为猖獗。各大电商平台上,以“水晶泥”、“史莱姆”、“解压泥”为关键词搜索,立即会出现成千上万的商品链接。许多商家甚至直接销售高纯度硼砂粉,美其名曰“成型水”,包装上没有任何危险提示。
短视频平台成为了新的销售温床。一些视频主播通过演示软泥玩具的玩法,吸引青少年关注,然后在评论区或个人主页提供购买链接。这种隐蔽的营销方式很难被监管发现。
面对如此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何这些毒玩具仍然在市场上大肆流通?调查发现,这背后存在多重监管盲区。
标准滞后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我国目前对玩具中硼迁移量的要求主要参照欧盟标准,但相关检测和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小厂家利用这一点,生产不符合标准的产品。
监管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人手有限,难以对遍布全国的各种小商铺、网店实现全面监管。往往是在出现问题后,才能进行查处。
处罚力度不足也难以形成威慑。目前对于生产销售不合格玩具的处罚相对较轻,一些不法商家宁愿被罚款也要继续生产,因为利润实在太丰厚。
作为家长,如何保护孩子免受这些毒玩具的伤害?以下是几个简单的识别方法:
查看产品标识是第一步。正规厂家生产**的玩具都会标明厂名、厂址、执行标准和生产许可证号。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气味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合格玩具不应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打开包装就能闻到浓烈的香精或化学品味,很可能是添加了有害物质。
价格过低的玩具也要警惕。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玩具,很可能在材料上做了妥协。
最保险的方法是选择大商场和知名品牌。虽然价格可能稍高,但质量和安全更有保障。同时,家长也要教育孩子,不要自行购买地摊或网上的不明产品。
解决毒玩具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治的格局。
生产企业要负起主体责任。玩具生产企业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标准,不使用不合格原料,不生产不安全产品。这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道德责任。
销售商家要把好进货关。零售商应当建立进货查验制度,不采购、不销售无厂名厂址、无执行标准、无合格证明的产品。特别是学校周边的店铺,更要有这种责任心。
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增加抽查频次,扩大抽查范围,对发现的问题产品立即下架、召回,并对生产企业依法严处。
家长也要提高警惕性。购买玩具前仔细查看标识,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玩具,发现可疑产品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发布消费警示并加大查处力度。但对于无数家长来说,这场守护孩子安全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每个孩子手中揉捏的不只是玩具,更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我们有责任确保这个窗口是安全、健康的,而不是隐藏着致命威胁的陷阱。
来源:育儿一箩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