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其主要内涵和时代价值,为弘扬抗战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伟大抗战精神有着怎样的丰富内涵与育人价值,通过何种路径实现育人价值?一起来看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
民小编说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其主要内涵和时代价值,为弘扬抗战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伟大抗战精神有着怎样的丰富内涵与育人价值,通过何种路径实现育人价值?一起来看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温静等的深入阐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抗日战争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 深刻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发展和核心要义,深入分析其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汇聚新时代好青年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5年9月1日,秋季新学期首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各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活动,让红色记忆融入成长血脉,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怀。图为学生正在看老军人的勋章
潘帅 摄
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发展走向,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意义深远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断加强抗日战争的史料搜集整理和宣传教育工作,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明确提出“伟大抗战精神”这一概念,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同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首次阐明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作出系统阐释,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认知,为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寓意丰富、影响深远,凝结了14年抗日战争中升华的崇高精神品质。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国家存亡绝续之际的最深沉情感表达。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进犯,反抗侵略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也成为判断爱国与否的唯一标准。中国人民打破党派、民族、阶级、地域之隔,走出“一盘散沙”之困,以共赴国难之姿争先投入这场伟大战争。第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个体生命受到威胁之时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为了粉碎日本殖民和奴役中国的图谋,中国人民毅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坚守民族大义、捍卫民族尊严,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凛然风骨和浩然正气。第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敌强我弱的悬殊对比之下坚持抗争的勇气和魄力。中国人民不避战求和更不妥协投降,敢于直面一切强悍之敌,敢于反击一切侵略暴行,敢于开展一切艰苦斗争,用鲜血和生命彰显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第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困顿挫折之中始终相信和追求胜利的坚定意志。抗日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2] 今天,中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彰显以伟大抗战精神为代表的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的育人价值
(一)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志向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洗刷民族耻辱的精神支撑,激励全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勉励青少年,“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3] 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伟大抗战精神的育人价值,明晰了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方向。要运用好伟大抗战精神这一鲜活教材,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新中国来之不易的艰辛历史,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奋斗报国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二)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抗日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和全面高涨,推动了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的根本性转变,使“中华民族”从文化概念上升为政治共同体。各族人民在抗战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贡献专门技能”,[4] 汇聚成全民族团结抗争的精神伟力。伟大抗战精神承继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文明基因,凸显出各族人民血脉相融、信念相同、命运与共的发展特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深刻体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5] 的重要论断,引导他们增强“五个认同”、做到“六个相互”,自觉抵制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思想言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崇尚英雄气概、弘扬英雄精神
英雄是国家脊梁、时代丰碑和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历史记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取向,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新时代强国复兴伟业“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7]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英雄儿女,体现了中华民族忠勇侠义的英雄文化,凝结成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时代形态,生动诠释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8] 的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伟大抗战精神是帮助青少年涵养英雄情怀、弘扬英雄精神的重要资源,有助于引导青少年见贤思齐,把非凡的英雄精神融入平凡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成长为以人民至上为价值立场、以社会进步为实践坐标、以自我超越为精神特质的新时代英雄。
(四)把握历史大势、坚定历史自信
当代中国面临着更宏伟的奋斗目标、更艰巨的使命任务和更复杂的发展形势,更加需要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事业发展的信仰信念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度评价了中国人民“必胜信念更加坚定”[9] 的昂扬精神风貌,号召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在14年抗战尤其是8年全面抗战的漫长历程中,伟大抗战精神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视角审视中国战场的深刻洞察力,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真理。伟大抗战精神是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重要素材,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历史视野和历史思维,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积极投身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伟大抗战精神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以讲好抗战故事增强育人亲和力
青少年思维活跃、情感充沛,容易被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被真情实感的故事打动。伟大抗战精神包含着一个个民族波澜壮阔的抗争故事、一个个国家震撼人心的救亡故事以及无数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故事,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10] 要深化抗战历史和精神内涵的研究阐释,在讲清主要事实和重要情节基础上尽量还原史实细节,避免宏大叙事带来的空洞失真,增强故事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要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鲜活形象,塑造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故事人物,展现党员干部、军队士兵、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等不同角色在战争洪流中的生存境遇与精神气质。要紧扣情感共通处和情绪契合点讲清楚故事角色对国家民族的深爱、对同胞苦难的哀伤、对山河破碎的悲愤、对侵略暴行的仇恨、对斗争失利的不甘、对战斗胜利的喜悦,并结合历史背景引导青少年理解人物的感情变化和性格张力。要讲透抗日战争胜利背后的历史逻辑,如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精神意志、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等重大问题,引导青少年读懂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和“向何处去”的使命责任。
(二)以抗战纪念活动提升育人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抗战胜利等活动,并前往各地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考察调研革命历史教育情况。要深入开展以伟大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各类纪念活动,通过升旗、默哀、宣誓等庄重肃穆的集体性仪式重温抗战历史,引导青少年巩固价值认知、坚定理想信念。要以反映抗战精神的重要事件战役、重大节庆纪念为契机开展主题纪念活动,如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尤其是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的重要节点。各地各学校要突出地方红色文化特色,挖掘地方抗战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等资源开展纪念活动,增进青少年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情感。要把纪念活动和青少年入学、毕业、入队、入团和入党等重要成长时刻相结合,引导青少年在身份转换适应期汲取伟大抗战精神的奋进力量。要善用“大思政课”,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青少年走进以抗战历史设施遗址为主体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三)以数智科技赋能凸显育人时代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6—19岁青少年网民高达2亿。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新时代青少年习惯于网络载体提供的视觉化呈现、即时性反馈和沉浸式体验,对知识获取方式和信息接收渠道抱有更高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11] 伟大抗战精神育人功能的实现,要求教育者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伟大抗战精神的新样态,让红色资源在科技加持下释放新的育人潜能。一是建设沉浸式抗日战争体验平台。要借助数智技术让伟大抗战精神“活”起来、“动”起来,引导青少年融入虚拟历史场景,在全景式交互中感受抗战烽火、见证重大时刻、亲历关键抉择,体悟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力量。二是建立抗战精神数字资源库。要依托文本识别、影像采集、数字修复等技术对抗战资料进行数字化保护,避免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管理和使用问题;通过语义分析和知识图谱等信息工具展现各种资源之间的关联,立体化呈现伟大抗战精神的时空背景和发展脉络,帮助青少年形成整体性的抗战历史认知。三是构建抗战精神传播新模式。要运用大数据算法推荐系统描摹用户画像,精准识别不同青少年对历史文化信息的认知偏好和兴趣锚点,筛选出匹配相应需求的抗战精神投送内容,逐步形成“一人一策”的青少年内容供给机制,开发网络社群交往、AI创作分享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强化抗战英烈、关键战役、重大会议等育人资源的感染力和记忆点,推动伟大抗战精神以轻量化形态广泛融入青少年网络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5][8]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39、509、44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45.
[3] 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N]. 人民日报,2025-07-09(01).
[4]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5.
[6]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
[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9.
[9]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3.
[10]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2.
[1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 人民日报,2024-09-11(01).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回顾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1JZD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温静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宏蕊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