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眼这场产业变革,一批批具有行业引领力的链主企业接连涌现。而“链主”二字,在青岛产业发展语境中分量十足,是产业生态的核心枢纽,也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双碳”背景下,绿色能源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
在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绿色能源”更是被定位为要突破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放眼这场产业变革,一批批具有行业引领力的链主企业接连涌现。而“链主”二字,在青岛产业发展语境中分量十足,是产业生态的核心枢纽,也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例如广州鹏辉能源(青岛)有限公司,其投资130亿元的储能电池超级工厂项目,是青岛近年来引进的最大规模储能电池项目,目前项目一期已投产,预计年产值超7亿元,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集聚。
那么,作为储能电池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鹏辉能源如何担好此重任,为青岛绿色能源产业带来积极影响?
城市心观察第1630期
首次牵手青岛,就甩出了一张“王牌”
鹏辉能源创立于2001年,2015年上市,是一家聚焦电池产品及储能系统领域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技术型企业,拥有700余项发明专利,参与25项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
从其市场表现来看,其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十强,家用储能电池及便携电池亦长期位列全球前五,整体发展较为稳健。
说起与青岛的缘分,则要追溯到2023年。
2023年5月23日,鹏辉能源发布储能1号项目,项目落地青岛,总投资130亿元,总产能36GWh。
据悉,该项目同年9月开工,2024年10月主体完工,12月设备进场,于今年6月正式投产,列入山东省重大项目、山东省能源重点项目。
项目分为三期建设,总投资约130亿元,规划设计产能36吉瓦时,项目一期投资40亿元,目前电芯厂房已建设完成并投产,是鹏辉能源华东地区的最大生产基地,其中电芯厂房是鹏辉规模最大、产能最高的单体厂房,引进了投料自动线、涂布机、激光模切分条机、卷绕机、全自动化装配线、AGV组装线等先进设备,打造装备水平一流的储能电芯智能制造工厂。
目前A、B、C三条产线全部开通,其中AB线产能已达到设计产能的8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城阳区成立的工作专班全程服务,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保障。
鹏辉能源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青岛的营商环境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而且真正地做到了”店小二“式的服务。”
快速签约落地,考验的是青岛营商环境的软实力,而将华东地区的最大生产基地设在青岛,也足以看出鹏辉能源的真诚,这一波双向奔赴可谓是满分。
激活青岛绿色能源产业
作为链主企业,鹏辉能源已经打造了10MWh钠离子电芯储能示范项目,100安时电芯和海尔、海信在海外户用储能产品领域深度合作。
“我们非常乐意把上下游企业,包括生产正极、负极材料,以及箔材、铝壳的企业都介绍到青岛。”总经理刘刚表示。
事实上,早在签约之际,青岛方面便已组建“体制内+体制外”双招商团队,先后开展订单式招商对接活动20余次、参展对接10余场,促成7家本地企业进入鹏辉供货体系,20余家配套企业加速集聚。
这种“引进一个龙头、激活一条链条、辐射一个集群”的模式,也正在青岛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发展领域加速复制。
众所周知,储能电池是新能源消纳的关键环节。
就此次鹏辉能源的落地项目来说,其目前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主要应用场景为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等,将有助于青岛构建“风光氢储”一体的新型能源体系,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城晖150MW渔光互补项目在鹏辉能源的技术支持下已顺利并网投运,年均可提供绿色电力1.6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5万吨。
再者,聚焦到项目所在地来看,城阳区正处于从轨道交通“一业独大”向“四轮驱动”(轨道交通、绿色能源、集成电路、低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项目后续二期、三期的推进建设,城阳区绿色能源产业产值也将随之快速增长,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不过,回归到企业本身来说,储能电池领域竞争激烈,选择大手笔投资建厂也存在一定风险性,例如技术迭代加速、成本压力增大、市场需求多变等。
在此阶段,如何在未来发展中稳步前进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深化技术壁垒、拓展应用场景,则是鹏辉能源需要完成的新课题。
来源:凤凰网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