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夏,密云区遭遇历史罕见汛情,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中小学校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危害,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曾奔赴现场报道灾情。洪水冲毁道路、校舍,却冲不散守望相助的温情,如今金秋开学季,记者再次重返受灾村镇,用笔尖记录灾区校园重建的点滴:是师生们在临时教室
编者按:今夏,密云区遭遇历史罕见汛情,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中小学校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危害,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曾奔赴现场报道灾情。洪水冲毁道路、校舍,却冲不散守望相助的温情,如今金秋开学季,记者再次重返受灾村镇,用笔尖记录灾区校园重建的点滴:是师生们在临时教室中专注的眼神,是志愿者为孩子们送来的崭新书包,是社会各界与当地政府、学校携手搭建的“爱心桥梁”。从抢险救灾到复学复课,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 凌萌 王军伟)“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学楼下展板旁那道水位刻度线,是怎么来的吗?”9月4日上午,北京市密云大城子学校的新学期课堂上,一堂安全教育课正在进行中。在校园一隅,洪水淹没时留下的最高水位痕迹被做成55cm水位标记刻度线,成为校园内的“安全教育教材”。
受海河今年7月区域性大洪水影响,一个多月前的8月28日,密云大城子学校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险情:暴雨倾泻而下涌入校园,学校围墙倒塌,广播系统、操场设施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今,经过抢修、清淤、修缮,校园环境焕然一新,曾经的受损痕迹已基本褪去,学生们顺利开启新学期。
校园内展板
20余天校园重焕生机
“7月28日,山洪漫进校门,校区全部进水,校内淤泥没过脚面,深度近20厘米。学校正南、西南两个大门损坏,门口防撞桩及控制系统损坏,东侧、北侧围墙倒塌,广播系统、操场监控系统等设备设施受损。”回忆起一个多月前的洪水影响,密云大城子学校党总支书记赵小强仍心有余悸。
密云大城子学校坐落于密云区东北部锥峰山脚下,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山区寄宿制学校。从教学楼二楼的窗户眺望,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顺着山势延伸向远处的村落,偶尔能看到汽车、货车穿梭在山道间。
密云大城子学校校长雷福云指着不远处的山路告诉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山区地势复杂,高低落差大,不少学生的家就在山上,有的还位于山沟沟里。“学校289名学生,住宿生近200个,因住得远上下学不方便,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选择了寄宿,所以校园不仅是学习场所,更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密云大城子学校校园新貌
这场暴雨也为这所山区学校恢复正常开学带来挑战。为了让学生们如期回到校园,从8月初开始,学校教职工、施工队、志愿者们便一头“扎”进了校园,连续奋战20余天,受损设施拆除重建、修复修缮及损坏设备更新。现在,新砌的围墙已重新粉刷,原本被冲毁的跑道已重新浇筑,新铺设的操场焕然一新。下课后,孩子们在崭新的操场上自由奔跑,笑声顺着风飘向远方的山林。
这场洪水中,不少学生的家庭生活也受到影响。“我家的车被洪水冲坏了,很多生活用品也被冲走。那几天,家里乱糟糟的,我也担心起了学校的情况。当得知学校按时开学的消息时,我特别高兴,也特别期待。”密云大城子学校七(2)班来雪菲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回到学校后,来雪菲欣喜地看到焕然一新的校园:操场铺上了草坪、花坛里的花五彩缤纷,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校园里还设置了洪灾展板,让学生们看到在洪灾中互相帮助的暖心画面。“这些变化让我感到既心疼又温暖,心疼学校被洪水冲击受损,但看到大家一起努力让学校重新变好,还有那么多关心我们的人,心里又特别温暖,也让我更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来雪菲说。
那抹最可爱的“迷彩守护”
洪水过后,为了让孩子们在回望灾害时读懂担当、感受温暖,密云大城子学校组织了“重建家园,我们一起加油”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分享起自己在洪灾中的经历,讲述自己眼中所看到的抗洪英雄故事。
“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曾经熟悉的校园、充满烟火气的街边商铺,就连我每日上学必经的那座大桥,都没能幸免,在洪水肆虐下不同程度受损……”密云大城子学校五(1)班郭梓轩讲述起他眼中那抹最可爱的“迷彩守护”:危难时刻,身着迷彩服的救援人员来到大城子镇,他们顾不上休息,奋战在清淤抢险的最前线。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真切触摸到国家的温暖力量,这份坚定的守护,是我们心底最坚实、最可靠的依靠。
学生们在新修缮的操场上嬉戏玩耍
同样把感动写进作文里的,还有五(1)班的赵伊暖同学。她在作文中写道:七月尾声的密云,迎来了连续的强降雨,我的家乡受灾了!看到大城子镇的领导干部、医生,我熟悉的老师、救援人员、爱心人士,不分昼夜地忙碌,为他们送去食品、救援物资……我想,正是有这些无私奉献的人,才能让我的家乡这么快恢复到以前的模样!
八(2)班的周坷涵从这场洪水里读懂了“团结”的意义:“面对灾害,我们要学习救援队的担当,遇他人有难主动伸出援手,参与志愿救援或物资筹备。也该像老百姓一样,在困难面前团结互助,不慌乱、不抱怨,配合救援行动。日常里,还可通过学习急救知识、参加防灾演练,提升应急能力,为可能的突发状况做好准备,用实际行动汇聚抗灾暖流,守护共同家园。”
“洪水像猛兽一样淹没街道、冲进房屋,停水停电又停网……看到救援队来时,他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脸上全是汗水和泥土,却从没停下休息;救援队叔叔一次次把被困的爷爷奶奶、小朋友救到安全的地方……”亲眼看到抗洪救灾的画面后,五(1)班马乾赫既感动又敬佩。
“老师告诉我们,灾难面前,团结就是力量。虽然我们小学生不能像大人一样去一线救灾,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贡献力量,画一幅鼓励的画,或者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那些勇敢的身影让我明白,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马乾赫说。
55cm刻度线背后的成长期许
校园里,几处展板上清晰印刻着的水位标记刻度线格外醒目,记录着此前密云洪水留下的痕迹。赵小强介绍称,学校此举是用实物痕迹直观警示学生洪水风险,也成为校园内一处“安全教育教材”。
校园展板上清晰印刻着洪水最高位水位线,记录着此前洪水留下的痕迹
除此之外,密云大城子学校副校长郭瑞海还撰写了一篇《洪水志》,将洪水肆虐、校园重建的经历记录下来,贴在校园自备井外面:“公历二○二五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密云遭百年未遇之暴雨。雨势倾盆,昼夜不息……大城子学校亦未能免,洪水没膝(55厘米),如猛兽奔突而入,校园围墙数处溃决,操场尽没浊流……此次洪灾,大城子学校虽历困厄,然以担当立事,聚心力而行,助乡邻渡此难关,其志可嘉,其德可彰。”
校园内一隅,学校用《洪水志》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赵小强表示,为了加强学生的防洪抗灾意识,这块自备井的高度也被特意制成55厘米,这里将成为学校的一处安全教育基地,希望通过这份特殊的“校园记忆”让安全教育落地,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以温暖实用的方式开启新学期。
心理关怀同样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一环。“开学后,我有点担心之前因洪水落下的功课会跟不上。有时,我还会想起洪水来临时的场景,有些害怕。”来雪菲告诉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学校和老师的细致安排让她安了心。老师专门制定补习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帮她梳理遗漏知识点,还鼓励她随时提问;学校还安排了心理老师给学生们做心理辅导,引导他们说出担忧,慢慢克服不良情绪。
据赵小强介绍,学校的心理疏导工作自山洪暴发后便快速推进:老师第一时间对学生家庭受灾情况进行摸查,对部分学生开展初步心理疏导或专项辅导。同时,组织全体教师入户家访,未访到的学生也通过视频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状态。
“目前学生整体情绪稳定,对返校充满期待。”赵小强表示,开学后,学校依托现有档案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后续疏导计划正逐步实施。“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建立对未来的信心、直面挑战,在挫折中成长。”
来源:燃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