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报第41个教师节特别报道丨微光照见星辰大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09:58 1

摘要:人物简介:饶玉祥,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教学研究室主任兼初中部主管,从教30年,教学业绩突出,获评梅州市嘉应名师、高考优秀指导老师、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梅州市高层次人才等荣誉。

萤火虽微,愿为其芒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教师节将至

梅州日报记者走近我市一线教师

聆听他们的教育理念、创新实践、育人心得

分享他们微光成炬、照亮孩子们成长之路的故事

饶玉祥:教育是唤醒灵魂的艺术

人物简介:饶玉祥,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教学研究室主任兼初中部主管,从教30年,教学业绩突出,获评梅州市嘉应名师、高考优秀指导老师、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梅州市高层次人才等荣誉。

走进饶玉祥的办公室,入目是整齐的书柜,隔开了两边的办公桌,几位老师正安静地工作。办公室里,干净整洁,清新舒适。“保持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带来好情绪,教学、学习都更高效。”饶玉祥说。

饶玉祥深耕教育30年,书写了一段平凡却闪光的育人故事。饶玉祥培育了万千桃李,他说教育的关键是因材施教。饶玉祥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曾经他班里有一个学生,高一染上了网瘾,一度因为打游戏荒废学业。上高二后,班级换了化学老师,饶玉祥就和化学老师共同“谋划”,时常叫这个学生上讲台评讲题目,给予他更多的肯定,调动他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调换座位,给他安排了一个科目优势互补的学生同桌,在大家的努力下,这位学生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如今还成为了一名老师。

“现在回去翻我当时的笔记,我一度想要放弃。但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孩子。”饶玉祥分享道,面对学生差异,要做到“双轨育人”模式:针对优生实施“规范+研究”培养策略;对后进生,要通过精准定位问题、创设成长环境、分步提升信心,助力学子成长。

构建“班级家文化”也是饶玉祥教育路上的一个小秘诀。“上学期间,老师、学生,待在学校的时间远比在家的时间长。首先我们要把这里当成家,我们可以分享美食,分享情绪,分享秘密。”饶玉祥这样说道。在彼此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他和学生不断亲近,学生说他是“课堂上是指引方向的严师,课后是可倾诉心声的挚友”,同时,他也通过主题班会、成长档案、家校共育等举措,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教育是唤醒灵魂的艺术,孩子们有光明的未来,就是我最高兴的事。”饶玉祥说。(文、图/梅州日报记者:林仪)

房苑萍:用专业与责任传递教育力量

人物简介:房苑萍,梅州市学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政教处副主任,曾荣获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竞赛辅导教师等多项荣誉。

作为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房苑萍始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放在首位。课堂上,她引导学生主动记忆、积极思考;面对人工智能热潮,她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巧用AI赋能课堂,引入问答互动与测评系统,为不同层次学生定制个性化练习方案,让学科教学与学生兴趣深度融合。

教学之余,房苑萍从未停下科研探索的脚步。近年来,她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还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6项课题研究。“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在她看来,每一项课题研究都是破解教学痛点的过程,而研究成果最终反哺课堂,让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除了教学和科研,房苑萍还乐于“分享”。 2019年,她被嘉应学院聘为兼职指导教师,先后为各地数学骨干教师和嘉应学院学生开设专题讲座13场,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 2024年1月,房苑萍被市教育局聘为“梅州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任职以来,她集聚多所学校的优秀班主任与青年教师,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班主任能力大赛观摩交流等活动,搭建起教师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优质平台。谈及工作室的意义,她说:“单靠我一人,能影响的学生有限;但把经验分享给更多老师,教育的力量就能传递下去,让更多梅州学子受益。”

如今,带着29年的教育热忱,她仍步履不停,继续深耕教育沃土,为梅州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文、图/梅州日报记者:张莹娜)

刘开湘:名校硕士的山乡坚守

人物简介:刘开湘,大埔县大麻中学生物专任教师,曾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2017年,手握名校硕士学历、国家示范性高中大埔县虎山中学的骨干教师刘开湘毅然“逆行”进山,前往大埔县大麻中学支教。支教期满时,学生郭志淮手握遵义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向他报喜。那一句“老师,我考上了!”如一道炽热的光,点亮了刘开湘心中酝酿已久的决定。本可回到虎山中学任教的他,毅然选择留守偏远的大麻中学。“在县城教书是锦上添花,在乡村却是雪中送炭。”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八年如一日的坚守初心。

刘开湘的课堂,是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他带领学生酿客家娘酒理解发酵原理、亲手培育灵芝、开展抗生素使用社区调查和健康宣讲……通过项目化学习,把“酒的酿造”“灵芝栽培”“科学使用抗生素”等课题转化为生动实践。他践行着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理念,让生物知识不再是冰冷的考点,而是真正“有意思的事”。

大麻中学距离大埔县城30公里,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刘开湘深切意识到,自己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守护成长。当学生因缺乏关爱而厌学抑郁,他踏着月色一次次家访;发现学生沉迷手机,他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等课外活动,重塑学习信念;八年来默默资助每届2至3名贫困生直至升学,更将3万元教学成果奖金悉数捐予县教育基金会。

早些年,大麻中学课题研究能力薄弱,刘开湘到校后全力指导教师,助力学校申报20多项各级教科研课题。作为省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搭建起高校与乡村中学的桥梁,吸引更多教育人才关注乡村。

今后,刘开湘还计划开发校本教材、帮扶培养师范生,并希望未来参与援疆援藏支教。这位山乡教育的“点灯人”步履不停,正以热爱和信仰,持续为乡村孩子点亮希望之路。(梅州日报记者:李盈子)

刘慧慧:教育是一场向美而生的遇见

人物简介:刘慧慧,中共党员,初中语文高级教师。曾获广东省先进女职工、梅州市优秀教师、梅州市教学工作先进教师、梅州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多次执教课例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主持省市县课题7项,参与省市县课题5项,获县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作为丰顺县汤坑中学信心德育演讲团团长,10年来,刘慧慧带领团队深入学校、社区开展讲座800余场,受益学生超万人。该演讲团被评为梅州市巾帼文明岗、广东省巾帼志愿宣讲示范队。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生的遇见,也是一份逐光而行的温暖。”刘慧慧认为,德育教育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如今,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对此,刘慧慧的德育系列主题讲座内容涉猎广泛,涵盖“树道德新风 做时代新人”“目标成就未来”“心怀感恩,志存高远”“弘扬工匠精神,共筑美丽中国梦”“传统节日文化自信之根”“中学生成长思维模型”“吸烟的危害”等诸多方面,并积极打造自信德育课程体系。

在丰顺县汤西镇新岭村广场“家庭家教家风建”分享活动中,刘慧慧通过“理论金句+鲜活故事”的形式,将大政方针化为百姓语言。既有“社区热心党员张建国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岳母”的身边榜样,也有“梁启超家书中的家国情怀”的历史典范,还特别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写给父亲习仲勋的信中“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的孝亲故事,生动诠释优良家风对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作用。

多年来,刘慧慧深入开展专题宣讲50余场,听众近2000人,传播党的理论和政策,弘扬社会正能量。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为家长提供专业教育建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今后我会继续整合多方资源,匠心探寻教育至善至美之真谛,用坚守绽放巾帼芳华。鼓励大家将优秀家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文明家庭的表率,为构建文明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添砖加瓦。”刘慧慧说。(文、图/梅州日报记者:王锐 通讯员:张佳胜 张兵)

李国玉:扎根山区潜心教研

人物简介:李国玉,中共党员,正高级教师,曾获评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名师团主持人、广东省薪火优秀乡村教师、梅州市首届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梅州好人等荣誉称号。

和许多普通老师一样,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和无限热爱,李国玉站上了山区中学的三尺讲台。从教21年来,她躬耕在最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在山区生物学教学这条路上,她精耕细作,忙碌着、收获着并幸福着。

走进教师办公室,常常能看到李国玉被“围”在学生中间,她耐心解答着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倾听学生们的各种烦恼,她用行动诠释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她不仅是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更是他们成长路上温暖的同行者。“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这是李国玉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将自己多年的带班经验凝练成“二勤三多三不”工作法:勤下班辅导、勤谈心交流;多接触、多沟通、多鼓励;不急躁粗暴、不伤害自尊。她用陪伴和耐心,让教师这份职业显得如此温柔且有力量,她每学期与学生促膝长谈超50次,用说理、共情与感恩,织就师生心灵的纽带。

在扎根山区教学的过程中,面对教育资源有限的困境,李国玉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投身教科研和改革创新之路。她凝练出“两融生物学”教学风格——融生活情境、跨学科融合,让知识在山乡土壤中生根。作为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22—2025年,她带领团队到五华县中英文实验学校等10所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0多次。她主持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显著,开发了《校本在手 导学无忧》等5本校本教材及5本《试题分析汇编》,在区域内推广应用,获师生们一致好评。担任教研组长期间,她严格按照学科特点,提出自己的精辟见解,供科组讨论,不断提高骨干团队的业务水平,她所带的教研组2024年入选“第一批梅州市优秀学科教研组”。

在五华教育沃土上,李国玉用21年的坚守与探索,书写了一段山区名师的成长之路。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成为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薪火优秀乡村教师等,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始终在实践中碰撞、在反思中升华。那些与学生共同经历的困惑与突破、那些在课堂上迸发的灵感与火花,共同勾勒出一位一线教师从经验型到研究型、从知识传授者到成长引领者的蜕变轨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李国玉始终坚守着这个教育信条,用责任与担当,助推山区教育向阳生长。(梅州日报记者:廖玉芳)

彭远辉:一颗“良心”照亮山区教育路

人物简介:彭远辉,兴宁市刁坊学校党委书记,曾获评梅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范剑冰奖教基金优秀书记奖等荣誉称号。

在梅州兴宁的群山之间,有一位坚守山区教育36年的“老校长”,名叫彭远辉。自1990年师范学校毕业至今,他始终扎根农村,辗转霞岚中学、司城中学、福兴中学、陂西中学、刁坊学校等乡村学校,用半生时光践行着朴素的信条——“做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

“我自己是靠读书走出大山的,回报山区、奉献山区是我的初心。”彭远辉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微薄的工资、泥泞的土路、艰苦的条件、与家人分居的岁月,都曾让他动摇。“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对知识的渴望,看到他们一批批走出大山、走上成才之路,心底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支撑着我留了下来。”

担任校长20多年来,他亲历并推动了农村中学的蜕变:简陋校舍早已被崭新的教学楼取代,单人单桌、平板电脑、空调等设备逐步配齐,教师的办公食宿环境大幅改善。但在他心中,“教书育人绝不误人子弟”的师德师魂始终未变。他常叮嘱老师们,尤其是本乡本土的教师,要带着对乡亲、对故土的情怀,用心用情培育家乡的下一代,不辜负乡亲们的期盼。

面对师资老化、生源减少、留守儿童增多等现实难题,彭远辉推行“全天候、全方位”管理模式。从课堂到宿舍,从学期中到寒暑假,学校持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和安全。“孩子进了校园,家长就要放心。”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筑起了守护留守儿童的安全网。

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彭远辉不遗余力。他大胆放手、细致指导,通过反复磨课、陪练,帮助他们在教学中快速成长。2024年,他指导的两位青年教师荣获梅州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这份精准育人的能力,也获得了高校的认可——今年,他被聘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指导专家库专家,让他能将多年积累的实践智慧转化为更具指导性的方法,惠及更多乡村教师。

距离退休尚有几载光阴,彭远辉的心愿愈发清晰:希望留给师生“永葆教育良心”的师者精神和“读书改变命运”的学习信念。如今,他仍在刁坊学校奔走努力,希望将其打造成“农村标杆学校”,用36载淬炼的一颗“良心”,继续照亮山区教育之路。(梅州日报记者:李盈子)

编辑:黄炜明

审核:张英昊

来源:梅州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