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号·热评|辛芷蕾的获奖感言,像镜子照见每个追梦人的模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0:18 1

摘要:当辛芷蕾在威尼斯电影节领奖台上说出“大胆去想,大胆去做”时,话筒里传出的不仅是个人圆梦的感慨,更像是对无数怀揣梦想者的一声共鸣。从十几年前被嘲笑的“国际巨星”之梦,到如今手握最佳女演员奖杯,她的经历撕开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梦想从不是虚无的幻想,而是需要“敢想”点

文/席波

当辛芷蕾在威尼斯电影节领奖台上说出“大胆去想,大胆去做”时,话筒里传出的不仅是个人圆梦的感慨,更像是对无数怀揣梦想者的一声共鸣。从十几年前被嘲笑的“国际巨星”之梦,到如今手握最佳女演员奖杯,她的经历撕开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梦想从不是虚无的幻想,而是需要“敢想”点燃方向、“敢做”踩出路径的真实旅程。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敢想敢做”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普通人突破局限、实现价值的核心密码。

“敢想”是梦想的第一粒火种,它需要挣脱世俗眼光的束缚,在“不可能”的杂音里锚定方向。回溯历史,那些改变世界的突破,往往始于旁人眼中“不切实际”的念头。1969年,当屠呦呦接受抗疟研究任务时,传统中医药典籍里的“青蒿绞汁”记载,在现代医学语境下显得格格不入——彼时主流观点认为,中药成分必须通过高温提取才能稳定。但屠呦呦敢想“反常识”的路径,她顶住质疑,一头扎进《肘后备急方》等古籍中,反复琢磨“绞汁”背后的低温提取逻辑,最终从青蒿中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生命。倘若她被“传统方法不可行”的定论困住,不敢跳出既有框架去设想,人类抗疟史或许要改写篇章。

说到“敢想”,我还想到贵州黔东南的“村BA”球员们。几年前,谁能想到泥地上的野球局能火遍全国?最初只是村民们农闲时凑钱买个篮球,光着脚在晒谷场上打球,有人说“山里人打打球玩玩得了,还想搞出什么名堂”。可他们偏敢想:要搭个像样的球场,要办一场让全村沸腾的赛事,要让山里的篮球声传到山外去。没有专业场地,就凑钱买水泥把泥地抹平;没有裁判,就请镇上的老师来帮忙;没有观众,就挨家挨户喊乡亲来加油。从最初几十人围观的“野球局”,到后来挤满上万观众、全网直播的“村BA”,再到走出大山和职业球队较量,这群山里人的梦想,不就是从“敢想”那一步开始,才跳出了“山里人只能种地”的刻板标签?他们用篮球告诉所有人:梦想不分高低,敢想,就有机会发光。

而在当下的商业领域,“敢想”同样是打破行业惯性的利器。董宇辉在直播间拿起白板讲英语、聊哲学时,曾被质疑“偏离带货本质”——彼时直播电商的主流玩法是“9.9元秒杀”“全网最低价”的叫卖式营销。但他敢想“知识带货”的新可能:把商品融入故事,用双语讲解拓宽边界,让直播间变成“知识分享会”。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想法,最终让东方甄选从激烈竞争中突围,也让“直播不止于卖货”的理念深入人心。可见,“敢想”的本质,是不被既有规则定义,在他人习以为常的轨道外,看见另一条通往远方的路。

如果说“敢想”是点亮梦想的灯,那“敢做”就是踏向梦想的脚,它需要在反复试错中积累力量,在挫折面前守住前行的节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大漠梦”,始于1963年那个攥着录取通知书的夏天——从繁华上海到荒芜敦煌,面对“黄沙埋人”的传言、简陋的工作环境,她敢想“守护敦煌一辈子”,更敢用半个多世纪的行动去践行。最初整理莫高窟壁画时,没有先进设备,她就带着团队用铅笔、尺子一点点临摹,在洞窟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汗水浸湿衬衫,手上磨出茧子;后来推动数字化保护,面对技术空白,她又敢啃“硬骨头”,牵头联合高校研发技术,让千年壁画在数字世界“永生”。如今80多岁的她,依然牵挂着敦煌,那些在大漠里熬过的苦、闯过的关,最终化作莫高窟前的绿树成荫,也让“敦煌女儿”的名字,与千年文明紧紧相连。

这种“敢做”的韧性,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同样闪耀。外卖员雷海为的“诗词梦”,曾被调侃“送外卖的读诗有什么用”,但他敢想“把诗词装进生活”,更敢在送餐间隙挤出时间背诗——等餐时看几页诗集,送餐路上在心里默背,别人刷手机的时间,他用来整理诗词笔记。最终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他从众多高学历选手中脱颖而出,用20年的坚持,证明“梦想不分职业,只要敢做,平凡的日子也能开出花”。正如辛芷蕾在获奖后所说:“十几年里我演过很多小角色,被否定过无数次,但我从来没停下拍戏的脚步。”没有谁的梦想是一蹴而就的,那些“敢做”的瞬间,或许是一次被拒绝后的重新试镜,一场失败后的复盘总结,正是这些细碎的行动,最终铺成了通往梦想的路。

反观当下,很多人把“梦想”挂在嘴边,却困在“想太多、做太少”的泥潭里:想考研,却总怕考不上而迟迟不开始复习;想创业,却因担心风险而永远停在“规划阶段”;想学一门技能,却被“没时间”“太难了”的借口打败。他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少了“敢想”的勇气,缺了“敢做”的行动力。就像辛芷蕾当初若因“嘲笑”而收回“国际巨星”的梦想,若因一次次小角色而放弃拍戏,就不会有今天威尼斯领奖台上的高光时刻。梦想从来不是“等条件成熟”的产物,而是“先出发再调整”的过程——你迈出的第一步或许笨拙,但只要敢走下去,就比站在原地更接近终点。

辛芷蕾的获奖感言,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追梦人的模样:我们或许都曾有过被嘲笑的梦想,都曾在挫折面前犹豫过,但那些“敢想敢做”的人,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从屠呦呦到樊锦诗,从董宇辉到雷海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的价值,从来不是能否实现的确定性,而是“敢想”时的热血、“敢做”时的坚定。当你下次再为梦想犹豫时,不妨想想辛芷蕾在威尼斯舞台上的笑容——那笑容里藏着的,是一个女孩用十几年时间证明的真理:只有敢想,才能看见远方;只有敢做,才能抵达远方。

作者简介:席波,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曾获中国教育报征文一等奖,教师报征文特等奖,长江文艺出版社“远行”征文一等奖。著有散文集《诗意远方》《故乡 他乡》《爱到深处 春风化雨》。在《作家文摘》《齐鲁晚报》《凤凰资讯报》《青年文学家》《金融文坛》等报刊发表散文逾百篇,在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作品200多篇。

来源:齐鲁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