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治,这座镌刻着千年文明印迹的古城,正以“人人都是文艺主角儿”的生动实践,绽放新时代的文化光芒。近年来,长治市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结合群众自发参与,形成了“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创作”的良好文艺生态。无论是街头巷尾的表演,还是社区里的书画展览、乡村舞台上的传统
长治,这座镌刻着千年文明印迹的古城,正以“人人都是文艺主角儿”的生动实践,绽放新时代的文化光芒。近年来,长治市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结合群众自发参与,形成了“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创作”的良好文艺生态。无论是街头巷尾的表演,还是社区里的书画展览、乡村舞台上的传统戏曲,大众文艺正以多元、包容的姿态,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灵魂。
社区文艺:百姓舞台,人人都是主角
每天早上,在市体育公园里,总能看到一群中老年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们并非专业舞者,但动作整齐、笑容灿烂。这支名为“夕阳红舞蹈队”的团体,由退休教师王阿姨发起,最初只有几个人,如今已发展到近百人。
“我们就是图个开心,没想到还能参加市里的文艺汇演。”王阿姨笑着说。在长治市,像这样的群众文艺团队数不胜数。政府通过“社区文化节”“百姓大舞台”等活动,为普通市民提供了展示才艺的机会。
在太西街道潞才社区,定期举办的“文艺沙龙”越来越受居民欢迎。大家可以自由报名,表演歌曲、舞蹈、相声、快板等。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最初只是几个文艺爱好者自娱自乐,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每次活动都能吸引近百人围观。”
这种“零门槛”的参与模式,让许多原本不善于展示自己的普通人在这里找到了自信。50岁的张师傅是一名水电工,平时沉默寡言,在“文艺沙龙”的舞台上他唱了一首《黄土高坡》,赢得了热烈掌声。“没想到我也能上台表演,感觉生活更有意思了。”他感慨。
乡村文化:非遗传承,老技艺焕新生
长治不仅是现代文艺的沃土,更是传统文化的舞台。在长治市各个县区,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正通过大众参与重新焕发生机。
潞城区的“八音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曾经因传承人老龄化而面临失传。近年来,当地政府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老艺人教授孩子们演奏锣、鼓、唢呐等乐器。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能演奏一两段传统曲目。“以前觉得这些老调子土,现在越学越有意思。”15岁的初中生刘阳说。他和同学们组成的“少年八音队”还在学校的文艺比赛中拿了奖。
传统秧歌也迎来了复兴,市艺校开设襄垣秧歌专业艺术培训班,招收学制6年的中专班学员,由专业老师任教,解决这门非遗技艺创新传承的问题。此外,还有不少年轻人从秧歌中找到了兴趣和热爱。23岁的李梦原本在外地打工,回乡后偶然参加了一次秧歌表演,从此便爱上了这门艺术。“以前觉得这是老年人的玩意儿,现在发现它既有节奏感又有故事性,特别有意思。”如今,她已成为村里秧歌队的骨干,还尝试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传统秧歌,让表演更具观赏性。
数字赋能:云端传播,让普通人“破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长治的大众文艺也搭上了数字化的“快车”。许多民间艺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才艺,让本土文化走向全国。
“山是太行山,壮美的红图画。水是汾河水,流过了青砖瓦。五千年黄土黄,中华大文化,美丽山西我的家。”随着抖音主播刘路杰的歌声响起,直播间里天南海北的粉丝,都被他勾起了思乡之情。有远在上海工作的山西人给他评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也有在香港的长治人,给他写下留言:“听到这首歌心情好多了,你的声音很治愈。”
生于平顺县青羊镇羊井底村的刘路杰,曾以为好嗓子只能用来自娱自乐。如今在直播间唱民歌,不仅获得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也让更多人听见了来自黄土高原的文化回响。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壶关县的剪纸艺人王阿姨,通过直播教网友剪纸技巧,不仅传播了传统手艺,还增加了收入;潞城区的退休教师老李,每天在快手上朗诵自己写的打油诗,收获了众多粉丝。
互联网降低了文艺创作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展示自己。在传统舞台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亿万部手机屏幕正亮起新的聚光灯,让每个怀揣才艺的普通人都能追求自己的星辰大海。此外,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网络文艺人才培训”,帮助民间艺人掌握新媒体技能,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传播。
政策支持:精准发力,让文艺入万家
大众文艺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长治市推出了一系列举措,鼓励市民参与文艺创作。
“文艺小分队”下乡,将专业演出送到家门口。今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十余支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截至8月14日,已累计完成演出1491场。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专场,也有形式活泼的综艺晚会,不仅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更吸引了大量文艺爱好者和群众积极参与创作、同台表演,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文化活力。
“周末大剧院”免费开放,降低文艺参与门槛。来自市直及各县区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每周五晚在市潞安剧院为观众献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今年以来,已成功推出32场精彩演出,涵盖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豫剧、歌舞、杂技、八音会等多类艺术形式,真正实现了“周周有演出、场场都精彩”的文化惠民目标。“周末大剧院”以接地气的形式,大幅降低了群众欣赏专业艺术的门槛,让广大市民能够轻松走进剧场,近距离感受舞台艺术的魅力。这一文化惠民举措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满足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文化需求,成为长治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文艺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生活方式。”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郝慧桥表示。
记者手记
让文艺成为城市的精神底色
在长治,文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无论是社区的舞蹈队、乡村的秧歌戏,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创作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文化的热爱。
未来,长治市将进一步推动“文艺+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街区,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太行山的美景,还能体验地道的民间艺术。同时,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大众文艺的扶持力度,让更多普通人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文艺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大众的参与。”正如一位文艺工作者所说,在长治,文艺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所有人的生活。
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大众文艺正以最质朴、最热烈的方式,书写着属于每个人的文化篇章。(韦云馨)
编辑:邢璐霞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