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庆后去世的消息出现在热搜那天,很多人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几个字,不说话。有点突然,也说不出来哪里别扭,就是那种喝了一瓶娃哈哈AD钙奶,但总觉得口里发涩。新闻出来,评论区一片感慨,没人说出道理,更多好像是一种熟悉的情感莫名碎了一点。娃哈哈不算中国饮料里最贵的,但小
宗庆后去世的消息出现在热搜那天,很多人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几个字,不说话。有点突然,也说不出来哪里别扭,就是那种喝了一瓶娃哈哈AD钙奶,但总觉得口里发涩。新闻出来,评论区一片感慨,没人说出道理,更多好像是一种熟悉的情感莫名碎了一点。娃哈哈不算中国饮料里最贵的,但小时候那一排瓶子、塑料盖的"啪"一声,是不少人记忆的标配。现在创始人走了,所有人的童年好像也结束了一轮。
他创办娃哈哈的时候,市场上饮料选择其实远不如现在这般膨胀,那会儿还流行自制酸梅汤和汽水。宗庆后却能一眼看到孩子们喜欢的口味,抓住家庭式的消费场景。他哪是只做饮料,分明在触摸中国家庭的脉搏。1987年,他还是一家校办企业的小负责人,靠着一台手摇果汁机,走南闯北,浙南、安徽都踩过摊。那会儿北京的娃娃们还认得玻璃瓶里的“北冰洋”,上海的孩子更爱橙汁汽水,他却能让广东小镇的杂货铺里也摆上娃哈哈。
实际上,宗庆后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天才。他中专毕业,当过印刷厂工、搬运工。直到30多岁还在为柴米油盐奔波,没有背景,没有资本。他和很多普通人一样,精打细算地活。有人后来评价他,“老宗能成事,就是比别人忍更久、扛得更狠”。似乎也是。娃哈哈初创几年,亏空时有,后来靠儿童营养口服液熬了出来,这个产品用的是一套巧妙的市场教育法——直接在医院、小学做地推。几千家医院和小学,一个个推过去,有时候真得拼命脸皮厚才能咬牙撑完。宗庆后却能顶着压力,弯下腰求客户。真是耐得住尴尬,也怪能熬。
娃哈哈起来以后,并不顺。合资谈判的那些事,业界都传过。法国达能和娃哈哈“婚变”故事,曾经闹得沸沸扬扬,2007~2009年那一阵,国内常见的饮料几乎半数被外资入股,宗庆后是极少数选择对抗的大佬。他那句“我们不能什么都让外国人拿了”,至今都有人记得。最终娃哈哈不仅没倒,反而把达能摁出局。这一仗打得漂亮,但付出的代价没人细讲过。
结果是什么?宗庆后成了民族企业家的代表,但娃哈哈此后难有什么新花样。饮料市场早已卷到天上,元气森林、喜茶、柠檬茶这些品牌四面出击。娃哈哈有点老了。有时候,老路子的玩法顶不住后来浪潮。可宗庆后偏偏坚持不上市,不走资本化那套。他觉得利益太分散,反而把企业弄没了魂。可这样挺好吗?未必。娃哈哈近年营收停滞是事实。
转到家庭这事。宗庆后家庭成员并不高调,尤其他女儿宗馥莉。42岁,学历不错,曾被媒体称为“接班人”。可宗庆后生前,父女俩关系像谜。有知情人说过,宗庆后对女儿很严格,甚至有些传统的大家长思维,要求严格、要强度极高。不见得真有代沟,只是时代变了。宗馥莉在外创业,也做过饮料,但从没用父亲给的现成资源。什么时候她突然“隐婚生子”了?这些信息来的莫名其妙。一边是媒体添油加醋、一边是家族沉默,很难拼出真相。有人说宗馥莉不想活在父亲的光环下,更有人说父女俩闹翻过一次。事实?不清楚。倒是狗仔拍过她带孩子出入写字楼,照片发出来,也没多少实锤。网络上议论很多,其实谁都模糊,痕迹总感觉抓不住。
还有一件事挺反常。宗庆后自己在晚年很少露脸,新闻多的反而是宗馥莉接班。但公司内流传,老爷子其实“退而不休”,啥都要插一手。娃哈哈的大事、小事还是过他那儿拍板。宗馥莉确实被锻炼得很厉害,从财务到生产线都亲自下过工。不过,说是彻底接班,业界显然存疑。娃哈哈的老员工对老宗的怀念多于认同新一代。据知情人士说,宗庆后骨子里还是传统,权力交班并不彻底。这样的家族企业,换代尤其难。
这些年,饮料行业的革新速度太猛,资本、营销、包装概念层出不穷。有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显示,2019年娃哈哈全国市场排名仍在前五,但市占率下滑趋势明显。新零售渠道崛起,危机其实在蔓延。娃哈哈反应慢,这点几乎坐实。有人觉得,如果把企业上市,资本运作得当,或许能跟上潮流。但也有人说上市就是变味,家族企业最好守住本心,到底谁说的对?说不好。
宗庆后一生用老办法熬过不断的风浪,却也可能正是因为太守旧,丢了后来者的机会。这点不好讲。市场冷酷,娃哈哈的口味多年没变,要说人们不爱喝了?也不全对,今年市场上AD钙奶销量还不错,很多地区小超市甚至还断货。那为什么说娃哈哈“日薄西山”?也许只是品牌话语权让新品牌分走了一大块蛋糕。产品没变,但消费者的记忆有时候会选择性淘汰某些细节。
其实宗庆后个人私生活,企业家身份太强大,反而让真实一面被遮住。他对员工好,有人说“娃哈哈内部福利优厚”,但也有人爆料出管理严格,大事小事亲力亲为,容易让年轻人没空间发挥。他不让女儿走自己老路,也不放心交权,结果现在女儿像活在双重夹层——既不像传统女儿那样依赖父亲,也不像彻底独立创业那样果断。家里早早安排她接班,但信息公开不多,宗馥莉至今没完全被认可。一家企业,父女心结解不开,谁又能说得明白?
时间倒流到2021年,宗庆后公开露面次数骤减。有人说健康原因,其实内部人并不认同。倒是娃哈哈与外部资本联系变多,尝试了新电商、联名周边,甚至出过娃哈哈×王者荣耀限量装。这些创新,大多不是宗庆后亲自推动。市场观察数据显示,这两年娃哈哈的线上销售份额小幅回升,但线下渠道还是主力。互联网评论区有人问:“现在还有多少人特意买娃哈哈?”反过来说,小地方的消费者没那么容易被新潮改变,因为价格、习惯早就定了型。城里人潮变快,乡下时间还慢。真要说娃哈哈没落,也不完全站得住脚。
宗庆后过世后,媒体挖掘得最厉害的不是他事业,而是家事。42岁的女儿、隐婚生子的消息到底多大影响?撇开八卦不谈,其实没有哪个企业家家庭是标准白板,总有些故事只有局内人才懂。网友扒拉着宗馥莉的照片和社交账号,试图从公开细节拼凑所谓的“隐情”,其实大部分只是一种窥探心理作祟。大众爱八卦、好奇心盛,企业家家庭注定被放大审视。
但是真要坐下来细讲,宗庆后一生艰难奋斗,创出行业第一,却注定要面对家族内部新旧力量的激烈碰撞。他的做法,是不是太孤独?每个人可能结论都不一样。有人感叹:坚持原则就难免留下遗憾。可事情也许根本不是遗憾,所谓"裂痕"本就可能是另一个时代的缝隙。
有人质疑宗庆后时代已经过去,也有人反复强调,坚守初心才是最难的。但娃哈哈的商品还在货架上。他的理念其实一直保守,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市场永远会变,但人的感情说变就变,细想是不是有点残酷?
成功和家庭,永远是两条不交叉的线,宗庆后证明了极端的能干和温情,并不总能完美共存。
就像娃哈哈饮料里的甜度,有人觉得刚好,有人觉得腻。每个人记忆里的宗庆后,或许都不太一样。到最后,他和品牌像是历史长河里的一块石头,被冲刷也难消失。争议也好,传说也罢,那些真实与不真实杂糅的点滴,终究都会变成回忆的一部分。
来源:简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