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都说旅途上总有点“插曲”,可有些事你真没法提前料到。你听说过,有人被拦在博物馆门口,是因为衣着不合适或携带了奇怪物品吗?但因为手里拿了小小一面五星红旗,竟被拒之门外,我是头一回听说。偏偏这事就让一位中国姑娘给撞上了,地点偏偏还是那个远近闻名、被咱们吐槽成“全
人都说旅途上总有点“插曲”,可有些事你真没法提前料到。你听说过,有人被拦在博物馆门口,是因为衣着不合适或携带了奇怪物品吗?但因为手里拿了小小一面五星红旗,竟被拒之门外,我是头一回听说。偏偏这事就让一位中国姑娘给撞上了,地点偏偏还是那个远近闻名、被咱们吐槽成“全世界最大失物招领处”的大英博物馆。想想,真有点荒唐,“没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出来”这句玩笑话,这回可真有点味道了。
事情发生在7月的伦敦,天正亮着微白的光,姑娘跟着旅行团去看中国展厅,心里还挺激动。毕竟那地方,陈列着好些咱们祖辈家的宝贝。原本以为是开心的朝圣一场,谁料刚跨进门口,还没喘匀气,前台一位不苟言笑的男职员就把姑娘拦下来了。姑娘一开始愣住了,好好参团怎么就惹祸了?但很快她明白,问题出在手上那面红色小旗子上。
你想啊,这种国旗小旗子,平时跟着团游走哪里,都只是装着气氛,导游还说过,到了中国馆可以合拍一张,不违规。但博物馆的安保摇了摇头,手指着国旗,说这里不能拿这个。更绝的是,他说得斩钉截铁:“要是不收起来,就请你离开。”那一刻,姑娘气不打一处来,一下由懵变成气愤。她嘴上也不吃亏,直接怼了回去:“你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才这样,还是说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她声音不低,身边几个排队的本地大妈都听见了。
就在气氛僵住的时候,一个穿针织衣的英国老太太凑过来,露出八卦又关切的神情,小声问姑娘发生了啥。姑娘气鼓鼓地把经过说了一遍,老太太听了,居然咧嘴笑了一下,回头冲那名安保人员甩了一句,“不让带中国国旗?真新鲜,搞什么名堂!”说完还耸了下肩,带着一股英伦式的戏谑和疑惑,踏着她的布鞋走了。
姑娘挺郁闷,后来参观了一圈,心里的气却越来越大。毕竟,这些文物本该躺在老家的博物馆玻璃柜里,她得千里迢迢跑来伦敦看,还得被人指着鼻子说“不许举你们自己的旗子”,越琢磨越不是滋味。晚上回到民宿之后,姑娘在网上发了条视频,把当天的事一五一十讲了出来。“大家看看,凭什么不让我在大英博物馆拿国旗?说说你们怎么看?”本来只是想发泄一下,没想到,这一问直接点着了网络上的火药桶,评论一下子炸开了锅。
有的网友说得直接:“我要碰上,非得让对方拿出哪条条例,明明白白写着‘中国国旗不许带’才行!”也有的挺冷静,补充说在国内一些历史遗迹其实也有类似规定,比如长城,有时对外国游客展示国旗也有限制。但更多人还是气不过:“自家的文物被摆出洋面孔,我们还不能举旗看看?”说到这,甚至有段子手调侃,“这就是典型的做贼心虚”。
还真别说,有人专门查了大英博物馆的公开规定,这上头明文只说不能带大幅条幅和有政治宣传意图的物品,相比之下,小国旗倒没特指。可你要是到场,被现场说了不让进,这时候再理论,多少就带着点无力感。咱们大部分人,面对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多半也只好生闷气了。
但你要问,大家为啥对这事格外上心?其实不是简单的“门口拦下”,而是这座博物馆和中国人之间那些解不开的旧账。就拿33号展厅来说,进得去的朋友都知道,那儿放着数千件文物:西周的青铜鼎,唐代的翡翠杯,宋瓷上还带着咱们熟悉的牡丹花纹。你一件件看过去,没一个不是中华历史的重量级选手。但它们怎么来的?很多可不是自愿的,背后是太多屈辱史,一桩桩拐走的故事。
最扎心的莫过于圆明园那场大劫。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中国留学生偷偷跑去那儿哭,看见自家祖宗的宝贝被随意摆放,那份心酸真不是文字能写尽的。我有个老同学去看过,他说有块刻着“乾隆御笔”的玉屏风,当年轻飘飘一张单据就“合法转移”成了别人的传家宝。想想,有哪个中国人能真的“笑着走出来”?
这些年呢,关于“让英国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声,网上几乎年年都有。短视频里,模仿《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桥段,既像是自嘲,也像是精神泄愤。其实不止中国,埃及、希腊、印度……哪个不是被剥了层皮。前些年,法国皮诺家族归还了圆明园鼠首兔首,那场捐赠里好些主流媒体都做了直播。2014年“天全方罍”回家那天,故宫的台阶都挤满了人。2018年,一件西周青铜虎鎣成功回国运抵机场,博物馆职员甚至专门做了一桌接风的素宴,据说连泡茶的水都用错峰的头道春水。
但归还的毕竟只是冰山一角。联合国数据说,大英博物馆房间里有两万三千多件中国古文物,号称世界之最。有的甚至连英国本土学者都没研究过,沉在仓库好多年。
说起来,大英博物馆还真是“守不住家”,2023年曝出个大新闻——馆里有员工整整三十年,“蚂蚁搬家”式地盗走了超过1500件藏品,流向了40多个国家。这事刚披露时,英国媒体都炸锅了。一个安保管理松到如此地步的博物馆,居然有脸规定游客哪些旗子不能拿,有点说不过去。其实,这事之后,多国纷纷提交要求归还文物的正式文书,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雕塑,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头像,现在都隔三差五地被媒体拉出来“点名批评”。
但大英博物馆的回应总是不冷不热,基本就是“你的诉求我听见了,我会考虑,但不答应”,让人气得牙痒痒。当初女王去世时,英国内外要求文物归还的声音也没能撼动一片墙皮。归根结底,这是文化归属感和现实博弈的无解拉扯吧。
说到底,每个渴望文物回家的人,心头都有根扎眼的刺。姑娘那天在大英博物馆遭遇的尴尬,固然是小小一桩意外,却勾连起一代代的聚散离合和民族自尊。文物归乡,那是所有中国人骨子里隐秘的愿望。也许有一天,我们能不用再翻山越岭,只要在自家土地就能和历史对上眼。到那时,谁还会操心博物馆门口那点小小的国旗风波呢?
有些遗憾,可能会循环很久很久。但谁说,就不会等来归来的那一刻呢?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