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春晚后台,刚强因感冒失声,谁也没想到,替他扛下30分钟新闻联播的,竟是平时最“低调”的宝晓峰。
正文:
没错她就是宝晓峰!
2024年春晚后台,刚强因感冒失声,谁也没想到,替他扛下30分钟新闻联播的,竟是平时最“低调”的宝晓峰。
镜头前她语速平稳,连眼尾都没抖一下——可谁又知道,这个让全国观众安心的声音,藏着整整20年的“笨功夫”。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如今在镜头前从容大气的宝晓峰,小时候只是呼和浩特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
她家那台老式收音机,是她童年的“秘密老师”。每天放学,她总把音量调得轻轻的,跟着播音员逐字逐句学发音,《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她能哼得一字不差,内蒙古本地台天气预报的播报声,她甚至能背下来。
“那时候就觉得,这些声音特别‘干净’,像草原上的风,吹得人心底亮堂堂的。”她后来在采访里笑着说。
1997年高考,这个内蒙古姑娘做了个让全班惊讶的决定——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系。
要知道,那届学生里就她一个来自内蒙古,初到北京的地铁票都要对着地图研究半天。
大学四年,她的作息表比闹钟还准:天没亮就去学校后树林练声,课本上每段课文都要读上十几遍。有次教务主任路过,听见她对着树练“各位观众晚上好”,站那儿听了十分钟,末了只说一句:“这姑娘,将来准能成。”
可现实的“打磨”比想象中更直接。2001年进了央视,她却先在幕后“蛰伏”了好几年:给新闻稿标重点、给大主播改台词,夏天编辑室像蒸笼,冬天空调冻得笔尖直打颤。
最熬人的是2002年负责《亚洲报道》资料整理——东南亚各国地名得一个个查字典确认发音,光印尼首都“雅加达”她就念错了三次。
“有次念错被主编叫去,他指着稿子说:‘宝晓峰,你要是连这都弄不明白,怎么站在镜头前?’”她后来回忆,那天晚上她在宿舍把各国地名抄了二十遍,铅笔芯断了好几根。
2003年主持《朝闻天下》,是她第一次正式出镜。凌晨两点起床赶去单位,路上啃着冷掉的包子看报。有天突发新闻要临时改剧本,她在出租车里背稿子,司机师傅还以为她是演员在记台词。
“下车时司机说:‘姑娘,你这认真劲儿,比我拉过的明星都足。’”她笑着说起这段往事,可谁又能想到,当时的她,手心里全是汗。
直播结束后,她立刻给编导发消息道歉,当晚就翻出河南省地图,把所有生僻地名注上拼音。后来在节目里主动提起这事,反而被观众夸“真诚”。
“现在每次上播前,我都会把生僻字用红笔圈出来,录音笔录满自己的练习声——这行最忌讳浮躁,每个字都得对得起镜头前的观众。
她手机里存着所有重大新闻的录音,连周末都会回放找问题,“有次发现自己某个停顿多了0.5秒,第二天专门找音响师请教怎么调整。”
这些年,她的“专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冬奥会开幕式播报各国代表团入场,国际电台转播时,日本记者专门写文章夸她“发音清晰得像教科书”。
2022年新闻联播首秀,她紧张得赛前喝了三杯浓茶,结束后才发现西装口袋里还攥着写满笔记的便签纸。
2023年主持冬奥会闭幕式,她用标准普通话播报,连最挑剔的观众都挑不出毛病。
可镜头外的她,比很多人想象中更“普通”:下了班就回家看书,周末去菜市场买菜,邻居愣是没认出这是“新闻里的女主播”。
同事统计过,她平均每天要说两万字,相当于写三篇长文章,可她最怕的还是“犯错”,特别是人名地名;有记者问她感情状况,她笑着说“时候没到,先把工作干好”。
实习生问她成功秘诀,她想了想说:“就记住你对着的是全国观众,每个字都要像算术题一样核对清楚。”说完转身进了录音棚,继续练下场直播的稿子。
宝晓峰结束后说:“所谓专业,大概就是互相接住对方的失误吧。”
这句话,大概也是她20年职业生涯的注脚——从内蒙古草原的收音机,到央视主播台的麦克风;从幕后打字员,到全国观众的“安心声”。
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厉害”,从来不是不犯错,而是把每个“不起眼”的细节,都磨成照亮前路的光。
93大阅兵刚刚过完,细心的网友会发现大阅兵的女解说就是宝晓峰。
在机场准备采访
在录音棚练习解说
解说完大阅兵合照
现在的宝晓峰依然保持着每天五点起床练声的习惯,周末也不松懈。
她的录音笔里,永远存着明天要用的材料和工具——就像二十年前那个趴在桌前模仿播音员的姑娘,始终在为下一次发声,认真准备着!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