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深夜十点,一个五年级男孩冲出校门,一声“妈,走快点”,让他妈瞬间红了眼圈。
北京深夜十点,一个五年级男孩冲出校门,一声“妈,走快点”,让他妈瞬间红了眼圈。
那一声“妈”,是成长的开场白
好家伙,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真的咯噔了一下。
北京海淀,晚上十点,重点小学门口。
这几个词凑一块,就自带一股紧张又疲惫的气息。
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冲出来,声音脆生生的,但已经没了奶气,对着自己的妈妈喊:“妈,走快点。”
就这一个字。
不是以前软软糯糯的“妈妈”,也不是撒娇的“妈咪”,就是一个干脆利落的“妈”。
旁边的妈妈,愣了半秒,眼圈直接就红了。
我太懂这种感觉了。真的。
那一声“妈”,就像一把小小的剪刀,咔嚓一下,剪断了孩子挂在嘴边的依赖,也剪开了父母心里那份五味杂陈的失落。
你想想,那个曾经只会咿咿呀呀,跟在你屁股后面,把“妈妈”两个字当成全世界的小家伙,突然有一天,用一种近乎平等的、甚至带点小催促的语气,称呼你为“妈”。
那一刻,你脑子里闪过的,可能是十几年光阴的电影。
松绑,不是断了线
但话说回来,咱们当爹妈的,是不是有点“玻璃心”了?
其实啊,这声“妈”,根本不是疏远,反倒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全世界,也向你宣告:我长大了,但我还爱你。
有心理学家解释得特别好。
说孩子3岁前喊“妈妈”,那是在找自己的安全基地,是确认“你在这儿,我就不怕”。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是“妈妈”和“妈妈以外的地方”。
可到了青春期,这声“妈”就不一样了。
这是在给自己松绑。
别误会,松绑不是要挣脱你,不是把风筝线给剪断了。他是想告诉你,妈,你不用再把我攥得那么紧了,把那根线,换成弹力绳吧。
我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但我知道,绳子的另一头,永远在你手里。我拉得开,也回得来。
这不就是我们养育孩子最终的目的吗?让他有独自探索世界的勇气,也有随时能回家的底气。
你看,研究都说了,南方娃可能早两年就改口了,北方的娃黏糊一点,但终点都一样。称呼短了一个字,心里那份牵挂,一分都没少。
有个持续了三年的家庭研究发现,那些天天把“妈”挂在嘴边,看起来酷酷的娃,真遇到什么事儿了,第一个求助的,照样还是妈。
你不是一个人在“玻璃心”
当然了,道理都懂,但情感上那一下的冲击,还是免不了的。
评论区里,简直是大型“父母破防现场”,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又想哭。
有位叫@小笼包的网友说,她家六年级的儿子,现在直接喊她“老妈”。
听着像吐槽,像嫌弃。
结果呢?这小子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书包一扔,直冲厨房,看看“老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
你看,嘴上喊着“老,妈”,身体却诚实得很。
还有一位@海淀卷王妈妈,就更有意思了。她说闺女改口叫“妈”那天,她偷偷录了音。现在每天加班累成狗,睡前就拿出来循环播放,感觉瞬间就被治愈了。
这哪是听一声“妈”,这分明是在给自己疲惫的生活充电啊。
最让人扎心的,是@柠檬不萌的留言。
她说,别纠结叫啥了,孩子还肯跟你说话,你就赢了。她家那位,惜字如金,有时候你问三句,他能回个“嗯”,都算是天大的恩赐了。
这话,真是说到心坎里了。
说白了,孩子称呼的切换,其实也是在练习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同学面前,得酷一点,喊“妈”;私下里需要安慰了,可能又变回“妈咪”;跟爸爸发微信告状,就成了“我妈说……”。
他们不是精分,他们是在学着长大。
所以说啊,真正拉开亲子距离的,从来不是那个称呼,而是当孩子喊出那声“妈”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真的听懂他背后的潜台词。
有时候,竖起耳朵,比张开嘴巴更重要。我们总想着去教育,去纠正,却忘了去倾听,去感受。孩子的成长就像一趟飞速前进的列车,我们是那个站在月台上的人,总担心他开得太快,却忘了,我们自己也得跟上他的节奏,更新我们的“系统”。别等他已经跑远了,我们还停留在“妈妈”的那个旧站台。
大家觉得呢?你家娃是啥时候改口的?第一次听到那声单字的“妈”,你是啥心情?还是说,你家那位已经进化到喊你外号或者“喂”了?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高级海燕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