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三重:功业、思想与德性的永恒之光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1:40 1

摘要:龙场驿站的深夜,一灯如豆。王阳明从石棺中坐起,浑身被冷汗浸透,眼中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心即理"三个字如闪电划破长夜,照亮了中国思想史五百年的道路。那一刻,立功、立言、立德这三重境界在他身上完美交融,印证了《左传》中的千古箴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

在历史长河中,唯有立得住者能成就不朽。

龙场驿站的深夜,一灯如豆。王阳明从石棺中坐起,浑身被冷汗浸透,眼中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心即理"三个字如闪电划破长夜,照亮了中国思想史五百年的道路。那一刻,立功、立言、立德这三重境界在他身上完美交融,印证了《左传》中的千古箴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一、立功:以事业书写苍生福祉

"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 ——胡适

立功者,以实干精神创造利国利民的事业。张骞出使西域,十三载持节不失,开辟了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他带回来的不仅是葡萄、胡桃和琵琶,更是文明交流的种子;他带去的不仅是丝绸和瓷器,更是中华文化的胸怀。这条道路之所以"虽久不废",正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代张謇毅然放弃状元荣耀,投身实业救国,在南通建立起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实验区。他的大生纱厂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开创了"父教育,母实业"的救国之路。真正的立功,不在于个人荣耀,而在于"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

二、立言:以思想照亮文明前程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

立言者,以真知灼见滋养人类精神。司马迁遭宫刑之辱,却在幽暗囹圄中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更确立了史家的风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成为后世永恆的明镜。

苏轼在贬谪途中写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些文字超越了个体苦难,抵达了艺术的永恒。如曹丕所言:"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真正的立言,是让思想获得独立生命,穿越时空,直击人心。

三、立德:以人格树立千秋典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立德者,以高尚品格垂范后世。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他挥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树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杆。

近代清华校长梅贻琦执掌校务十余年,清贫自守,连一笔小小的公款都分文不差。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笔经费的用途。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印证了《周易》的智慧:"君子以俭德辟难"。德之立,不在豪言壮语,而在日常坚守。

三重境界的交响:不朽的完整图景

三立看似分立,实则相辅相成。王阳明之所以成为"真三不朽",正因他平叛建功(立功)、讲学立说(立言)、修身践行(立德),三者交融互渗。他的心学思想源于事功磨砺,又成为道德实践的指南,完美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如《大学》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立德是根基,齐家治国是功业,而明德于天下则需要思想的传播。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缺一不可。

当代启示:平凡生活中的不朽追求

在这个崇尚即时满足的时代,"三立"的追求显得尤为珍贵。但不朽并非伟人专利,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有所建立:

医生以精湛医术救死扶伤(立功);

教师以真知灼见启迪心灵(立言);

普通人以诚信友善温暖社会(立德)。

正如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种印记可能不会载入史册,但会在他人心中种下善的种子,形成精神的永恒传承。

历史终将记住那些真正立得住的人。他们或许各有所重——或功业显赫,或思想深邃,或德性高尚——但真正的不朽者,往往能在三个维度上都达到令人仰望的高度。如夜空星群,各自发光又交相辉映,共同照亮人类文明的进程。

当我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不妨问问自己:我将以什么立身?何以证明我曾认真活过?三立之道就像远方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寻找那个既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坐标,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来源:今律说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