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个身价十亿美刀的爷们,对着你说爱的时候,你最好先摸摸自个儿兜里还剩多少钱。
得,咱把话撂这儿。
当一个身价十亿美刀的爷们,对着你说爱的时候,你最好先摸摸自个儿兜里还剩多少钱。
这玩意儿跟爱情没半毛钱关系,这就是生意,是印在财报上的一行小字,仅此而已。
所以当勒布朗·詹姆斯,这位在NBA联盟里横着走了二十年的“老皇帝”,在他的社交账号上敲出那句磕磕巴巴的汉语拼音“guowang ai ni”时,我第一反应是笑了。
不是嘲笑,是那种看到顶级高手耍了一套漂亮活儿之后的会心一笑。
成都的球迷们可能觉得心都化了,可我看到的,是教科书级别的公关操作和对人性拿捏的精准。
这活儿,实在是太漂亮了。
你看,这些年多少海外明星来咱这儿淘金,那副公事公办的德行,简直是写在脸上的。
一个个笑得跟租来似的,干啥都像赶场子,恨不得一小时跑三个活动。
球迷的热情在他们眼里,估计跟酒店自助餐的冰淇淋差不多,免费,管够,但吃多了腻得慌。
詹姆斯不一样。
这家伙来中国,从来不是简单地跑个过场。
他更像是一个精明的CEO,在视察自己的海外分公司。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为“勒布朗”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添砖加瓦。
这哥们儿每年花上百万美金保养他那副快四十岁的肉身,你以为真是为了多打几年球?
别逗了,那是为了让他的品牌故事——“自律、强大、逆生长”——能继续讲下去。
这个故事,比他任何一次隔人暴扣都值钱。
当年科比在中国,走的是“神”的路线。
“曼巴精神”这四个字,几乎成了图腾,一种带着悲壮和偏执的信仰。
科比是孤傲的,是离经叛道的艺术家。
詹姆斯呢?
他压根没想当神,他只想当“王”。
神是要挂在墙上供人瞻仰的,而王,是要掌控实实在在的疆土和财富的。
所以,他卖给你的,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而是一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学”:顾家的好男人、精明的投资人、永远不知疲倦的奋斗者。
这套东西,在这个“卷”到飞起的时代,简直是硬通货。
大家伙儿嘴上骂着资本,心里谁不羡慕这种能把事业、家庭、名声、财富全都玩得明明白白的狠人?
这就是詹姆斯的高明之处。
他洞悉了时代的情绪。
然后,就在你把他彻底看穿,觉得这不过是个被商业逻辑武装到牙齿的机器时,他冷不丁地给你来了句“guowang ai ni”。
绝了。
这一手,简直是神来之笔。
它就像是一场过于完美的魔术表演里,魔术师故意露出的一个小破绽。
正是这个破绽,让你觉得一切都“真”了。
这句蹩脚的拼音,比任何精心撰写的文案都更有杀伤力,它瞬间击穿了商业的冰冷外壳,营造出一种“虽然我是国王,但我愿意为你笨拙”的亲密感。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高端的PUA。
他让你明知道这是一场交易,却还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甚至为之感动。
成都现场那些山呼海啸的年轻人,他们在喊什么?
真的是在为那个在湖人队打球的勒布朗·詹姆斯欢呼吗?
不全是。
他们是在为那个对抗时间、战胜伤病、在全世界的注视下活成了“爽文男主”的符号欢呼。
他们把自己的渴望和不甘,都投射到了这个强大得不像真人的“国王”身上。
詹姆斯自己门儿清。
他享受这种崇拜,因为这证明了他这二十年的“人设”没白干。
粉丝们得到了情绪的慰藉,他得到了实打实的商业利益和品牌忠诚度。
这是一场双赢的买卖,谁也不亏。
所以,你问我詹姆斯的“爱”到底真不真?
这问题本身就挺没劲的。
这就好比你问饭馆老板,他说“欢迎下次光临”的时候,是不是真心希望你再来。
他当然希望,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润。
詹姆斯的“爱”也是一样,只要这份“爱”能继续转化为他脚下签名鞋的销量,能让他“King James”的名号继续响彻东方,那它就是真的。
他不是在打篮球,他是在经营人心。
这盘棋,他下了二十年,而且看样子,他还想继续下下去。
你不得不服,这老家伙,确实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球员之一,更是最伟大的“商人”之一。
来源:篮篮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