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从上半年数据来看,预测落空。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医药行业并购交易49起,与2024年同期持平;并购总金额约127亿元,同比减半。
文 张靖 医药经济报
自去年“新国九条”“并购六条”等政策发布,并购渐成医疗行业关注焦点。年初,多家券商及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医疗行业并购将更活跃,市场整合将提速。
然而,从上半年数据来看,预测落空。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医药行业并购交易49起,与2024年同期持平;并购总金额约127亿元,同比减半。
在此背景下,神经介入行业上半年完成4笔并购交易,是交易数量较多的细分领域之一。产业并购是行业整合期的典型特征。神经介入领域自2020年兴起,短短5年便高频出现并购。该行业是否已进入整合期?为准确判断,笔者梳理了国内神经介入领域发展历程。
2019年,在冠脉介入行业深耕多年的贾晶决定创业,将目标锁定神经介入领域,暖阳医疗由此成立。此前十年间,他目睹冠脉介入手术量从2009年的23万例增至2019年的近100万例。基于此,他认为神经介入将重走冠脉介入发展之路,决心投身其中。
贾晶颇为幸运。此前神经介入发展光芒一直被冠脉介入的高速增长所掩盖,直至2020年9月,冠脉介入支架被纳入国家首批带量采购品种,冠脉介入市场骤然降温,而他刚涉足的神经介入则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回望2020—2021年上半年神经介入领域的投融资热潮,某位曾关注该领域的投资人难掩怀念:“彼时,火热超十年的冠脉介入遭遇集采,投资人迅速转向,寻求新方向。神经介入因有望复刻冠脉介入增长奇迹,备受投资机构青睐。”
一时间,神经介入成为投资风口。该时期,红杉、高瓴等超60家投资机构纷纷布局神经介入。归创通桥、心玮医疗等多家企业累计完成超15起融资,总额超15亿元。贾晶创办的暖阳医疗也借此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一位FA机构匿名人士感叹:“当时,投资人近乎疯狂,多家机构争抢一家神经介入企业投资份额,甚至有投资人愿在高估值基础上溢价20%投资。”然而,这种狂热难以持久。2020年,国产神经介入企业多处于研发阶段,产品未获批、未商业化,市场主要由美敦力、强生等外资企业主导。
2021年第一季度,心玮医疗、归创通桥递交招股书,神经介入领域热度登顶。热潮退去,该领域投融资急转直下,2021年下半年仅4起,投融资氛围从火爆转理性用时不足半年。
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回归理性属正常,这些企业此前获大额融资,有充足资金发展。”2021年,心玮医疗研发投入约7630万元,归创通桥约1.68亿元,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加速发展。
付出终有回报。2021年,国内多家神经介入企业在产品端取得突破,血栓抽吸导管等国产产品获批上市。随着产品获批、商业化起步,沛嘉医疗等企业有了融资外收入。2021年,心玮医疗神经介入业务营收0.9亿元,同比增长517%;沛嘉医疗营收0.95亿元,同比增长145%。
更大变革源于政策:神经介入领域首入集采,这是冠脉支架历经十年才遇的调控。2021年9月,浙江将神经介入专用微导管纳入集采;两个月后,河北发布弹簧圈集采通知。
此后,神经介入诸多细分产品加速被省、市或联盟集采,如吉林21省联盟集采弹簧圈等。当时,行业对集采多持悲观态度,但企业不得不表态积极参与,以助力脑卒中防治。事后看,集采并未阻挡创新,反而助推行业发展。2021—2024年,头部企业营收增速虽有波动,但整体较高。
集采使国产神经介入产品市占率从不到10%升至26%,国产化进展明显,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头部企业可与跨国品牌竞争。
2021年神经介入开展集采时,创始人们忧心忡忡,毕竟冠脉介入集采后市场规模大幅缩水。在此背景下,微创医疗等企业高管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欲以出海破局。
2022年,神经介入企业在产品与商业化领域展开角逐,此前投资热潮的后果渐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当年该领域超120款产品获批,其中球囊类24款、中间导管23款、微导管17款,通路产品共63款,国产获批产品远超进口品牌。同时,国产获批产品类型日益丰富,涵盖取栓支架等多种产品,基本可满足国内患者需求。
然而,超120款产品获批背后,存在同质化难题。以“颅内球囊扩张导管”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检索,有32款产品;弹簧圈20款、远端通路导管21款。2021年还是蓝海的血栓抽吸市场,2022年就有7款血栓抽吸导管获批,竞争加剧。
产品同质化下,国内企业转而在商业化能力上竞争。国产品牌内卷使外资品牌压力骤增,国产企业产品组合丰富、竞争力增强,集采也助力国产头部企业。
面对国产企业逼近,外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战略。2022年11月,美敦力医疗科技产业基地在临港启动,将建心血管高端医疗科技研发和生产本土化基地;强生、史赛克也在中国同步建设研发及生产基地。
即便如此,垄断市场的外资品牌在国产企业竞争下,仍不得不让出一部分市场份额。2022年,神经介入企业开始在产品、商业化上展开较量。此前火热投资带来的后果也逐步显露。
2023—2024年,国内神经介入产品加速获批,密网支架、覆膜支架等高壁垒产品实现突破。头部企业基本完成神经介入领域“缺血、出血及通路类”三大细分市场全品类产品布局。丰富的产品线与重磅产品上市,为国内头部企业营收快速增长奠定基础。
同期,集采提速,更多神经介入产品在更多地区被纳入集采,推动创新产品快速入院,中选企业营收随之增长。如沛嘉医疗弹簧圈产品集采中选区域覆盖全国超90%的省和直辖市,快速实现全国应用;归创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中选集采项目执行数月后,在多数省份销量平均增长约2.5倍。
在集采推动下,外资品牌难以再制约国内神经介入领域发展:国产产品市占率从不到10%升至2024年的约26%,国产品牌崛起。沛嘉医疗称,神经介入领域集采程度高的产品国产化率更高,如弹簧圈超40%;集采不充分或非集采产品国产化率低,有巨大放量空间。
国内市场之外,神经介入企业主动拓展海外市场并取得成效。2024年,微创脑科学海外营收7500万元,同比增长138%;归创通桥国际业务营收2260万元,同比增长58.2%;心玮医疗海外营收839.5万元,同比增长684%。赛诺医疗2024年正式启动神经介入产品海外布局,与多地经销商达成合作意向,并迅速启动海外注册。
在产品商业化、集采助推、加速出海等因素作用下,2024年神经介入领域头部企业集体扭亏为盈。如微创脑科学实现净溢利2.49亿元(2023年扭亏);归创通桥溢利约1亿元,同比扭亏;沛嘉医疗神经介入业务利润5209万元,扭亏;赛诺医疗归母净利润149.78万元,扭亏;心玮医疗税前亏损从1.03亿元大幅收窄至1200万元,同比减少88.3%,经营性现金流接近平衡。
经过数年发展,神经介入头部企业现金储备充足。截至2025年6月底,微创脑科学现金及等价物约5.62亿元;归创通桥可动用财务资源总额超25亿元;沛嘉医疗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定期存款总额约6.12亿元。
2025年2月,远大医药一则公告开启神经介入领域并购大幕。其宣布计划行使部分认购权收购凯尼特医疗剩余股本权益,标的估值3.57亿元,远大医药需支付约1.09亿元,收购后将持有目标公司59.91%股权。
凯尼特医疗专注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研发,截至目前有11款获批产品,涵盖颅内取栓支架等多种类型。此后,迈得诺医疗集团、迈普医学、信立泰旗下信泰医疗也陆续宣布收购神经介入企业。梳理该领域并购交易,2020—2023年每年各1起,2025年截至当时已有4起。往年并购多为扩展技术、产品线或补充市场渠道,如沃比医疗收购德国phenox GmbH、赛诺医疗收购eLum Technologies,均丰富了自身产品线和海外渠道。
今年并购则是上市公司或资金充沛的大型经销商集团提升竞争力之举。如远大医药2024年在心脑血管精准介入诊疗板块布局16款产品,推出国产首款可调节取栓支架,收购凯尼特医疗旨在丰富产品组合、加速技术整合、提升竞争力并提速商业化。
信立泰旗下信泰医疗专注高端介入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与销售,布局心脑血管等多个细分市场,是信立泰医疗器械领域重要板块。收购巴特勒,有助于其快速布局神经介入领域,扩大产品管线、提升综合竞争力。
可见,神经介入领域产业并购已开启,头部企业并购同领域企业以增强实力。随着市场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优势凸显、现金流充沛,预计将加速并购整合市场。当下,部分中小企业放弃自主销售,将产品授权给大型经销商或头部企业。预计头部企业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依托创新产品获利,同质化产品的中小企业或被市场淘汰。
行业淘汰赛已然打响,谁将“剩者为王”,值得期待!
转自2025年第35期《医药经济报》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