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阵子,上海话剧圈有个事儿挺热闹——沪语版《长恨歌》出来了,电视台的美食栏目还做了一个专栏,还在节目里现场表演了一个片段,台词的韵味,演员的功力,这独属于上海的味道就呈现出来了。作为上海人,还能不感到亲切吗?
这阵子,上海话剧圈有个事儿挺热闹——沪语版《长恨歌》出来了,电视台的美食栏目还做了一个专栏,还在节目里现场表演了一个片段,台词的韵味,演员的功力,这独属于上海的味道就呈现出来了。作为上海人,还能不感到亲切吗?
不出所料,是吧?是的,肯定的,网上也有些外地朋友吐槽,说“听不懂”“搞特殊”“排外”。
这事儿也不复杂,也很能理解,所谓方言,就是一方语言。他乡的人听不懂。
先说说为啥有些外地朋友反对。我翻了翻评论,大概有这么几种声音:一是觉得听不懂,根本就无法入戏,况且有的人还反感上海话;二是觉得上海人又在“秀优越”,这是搞小圈子文化;三是担心方言作品多了,会影响普通话推广。因为对当地人来说,大家更能接受方言版本。
他们的这些担心和反对我能理解,但我觉得有点过虑了。更无需搬出违背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这样的高帽子。
沪语演《长恨歌》根本不是要和谁对立,而是真正对味的艺术选择。王安忆写的就是上海女人的故事,对白里本来就有股上海味道。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人,穿着旗袍走在弄堂里,开口要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那才叫出戏。沪语里那些细腻的语调变化,那些只有方言才能表达的情绪味道,真的是普通话替代不了的。你用普通话念“弄堂”“栀子花”“老克勒”,就是没有沪语那个腔调。这不是谁比谁高级,就像川剧得用四川话,粤语歌就得用粤语唱,是一个道理。
有些外地朋友说“推广沪语就是排外”,我觉得这是误会了。上海从来都是座开放的城市,我们说沪语,但不排斥学普通话。上海的大街小巷商场里,你去听听是普通话多还是上海话多?
再说上海人为什么这么力挺沪语版?说白了,除了喜欢,就是乡愁啊!
我们小时候弄堂里都是“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现在越来越少听到了。沪语不只是沟通工具,里头有石库门的回忆,有外婆烧的腌笃鲜,有小时候弄堂游戏的嬉闹声。现在小朋友们都不太会说上海话了,我们能不着急吗?
所以沪语话剧根本不是要搞什么“文化独立”,而是在抢救一座城市的记忆。就像北京人爱听京片子,东北人爱唠嗑,上海人怎么就不能好好说自己的家乡话了?
这事儿真没必要上纲上线。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从来不矛盾。我们可以既说普通话,又说家乡话;既看普通话电影,也欣赏方言话剧。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不就是因为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色彩吗?
下次如果你路过剧场,听到里头传来沪语对白,不妨走进去试试。或许一开始听不懂,但那些软糯的腔调里,藏着一座城市最真实的呼吸。
我只是有点担心,可千万不要像滑稽戏演出那样,台下的外地观众大声对舞台上的演员叫“你们用普通话来说!”
来源:上海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