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斯大林如何从神学院优秀学生走向革命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1:07 1

摘要:你敢信吗?那个后来说一句话能决定千万人生死的斯大林,年轻的时候差点成了上帝的代言人。在格鲁吉亚的神学院,他背圣经比谁都快,唱诗班里嗓子好到能进歌剧院。当时不少老师都认定,这孩子十有八九会走上神父的道路。可偏偏,就是这所神学院,把“未来的神父”逼成了“上帝的叛徒

你敢信吗?那个后来说一句话能决定千万人生死的斯大林,年轻的时候差点成了上帝的代言人。在格鲁吉亚的神学院,他背圣经比谁都快,唱诗班里嗓子好到能进歌剧院。当时不少老师都认定,这孩子十有八九会走上神父的道路。可偏偏,就是这所神学院,把“未来的神父”逼成了“上帝的叛徒”。

这不是讽刺,这是现实。一所本该培养信仰的地方,最后培养出来的是革命者。

拳头和信仰

斯大林出生在格鲁吉亚的一个小镇哥里。这个地方穷得出奇,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是葡萄酒。偏偏他父亲是个鞋匠,手艺不错,但烂在酒瓶子里。酒喝多了,活干不成,拳头就落在妻儿身上。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要么被压垮,要么被逼硬。斯大林便属于后者。他幼年罹患天花,痊愈后脸上麻点斑驳,又因营养不良,成长受限,成年后身高仅一米六有余。在注重外表的格鲁吉亚,他常被同龄人取笑。可他偏偏不服,哪怕是打架,也要冲在最前面。用斗争来证明自己,这是他从小就养成的习惯。

不过,他的运气不算差。他母亲叶卡捷琳娜是个虔诚的东正教信徒,虽然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但始终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正是她的坚持,为斯大林的人生轨迹添上关键一笔,将其送进了第比利斯神学院,助力他开启新的人生航程。

神学院里的“模范生”与“刺头”

1894年,斯大林进了全高加索最严格的神学院。刚开始,他真的是模范生。圣经经文能一字不差背下来,俄语课拿高分,唱诗班更是核心成员,《高加索邮报》还夸过他的歌声有“歌剧演员的穿透力”。

如果故事停在这儿,历史上可能就会少一个铁血领袖,多一个著名神父或歌唱家。可问题是,神学院外表光鲜,里面却是另一番景象。

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生被迫互相举报,动不动就被关禁闭。嘴上天天讲“仁慈”“博爱”,背地里却充满压迫和恐惧。更过分的是,神职人员对学生进行欺凌甚至性骚扰,最后却轻描淡写一句“魔鬼诱惑”,一切就算完事。

对年轻的斯大林来说,这些经历像是当头一棒。他开始觉得,圣经里的话只是空壳,现实的黑暗才是真实。信仰和现实之间的裂缝,让他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真理从黑暗中生长

神学院严格禁止学生读科学书籍,尤其是达尔文、马克思这类“异端”。可越是禁止,学生们就越想看。斯大林曾与一众同学暗中组建读书小组。每至深夜,他们都小心翼翼地躲避神父的监察,隐秘处相互传阅被列为禁书的读物,展现出对知识的热切追求。

先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直接挑战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而后,他了解那本足以改写命运的著作——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那一刻,斯大林仿佛找到了答案:为什么社会充满不公,为什么有人一生受压迫,有人却生来掌权。

从此,他不再是那个乖学生,而是神学院里的“麻烦制造者”。他开始公开顶撞老师,用格鲁吉亚语和民族服装来挑衅学校的俄化政策。甚至带头组织同学反抗:有学生被打,他就带人堵老师的门;学校要求赞美俄语,他直接怼一句:“这是沙皇压迫的工具!”

你能想象吗?一个本来该在祭坛上祈祷的少年,却在校内外大喊“打倒沙皇”。

从神学院到工人罢工:革命启蒙

1898年,斯大林通过朋友接触到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也就是后来的苏共)。他迅速把学生的秘密读书会升级成政治组织,分发《火星报》,联系工人,组织集会。

1899年,铁路工人大罢工,他带着二百多名学生上街声援。喊出的口号是:“工人和学生联合起来!” 这已经不再是学术争论,而是直接冲击体制。

结果不出意外,他被神学院以“缺考”为由开除。但他自己却在信里写:“终于摆脱牢笼,我可以全身心投入事业。” 对别人是羞耻,对他是解放。

往后数十年,他与列宁相识结交,同托洛茨基携手并肩、奋勇作战。在风云变幻中不断前行,最终登上苏联权力之巅,坐拥最高权柄。然而,这一切的起点,并非克里姆林宫,而是那所神学院。它曾强令学生彼此检举揭发,还严禁读书,在岁月里埋下了诸多故事的种子。

说到底,腐朽的制度往往最擅长“培养自己的对手”。当你把年轻人关在笼子里,不让他们接触新思想时,他们反而会更渴望真理。斯大林就是这样——第比利斯神学院,本想塑造一个忠诚的神父,结果却亲手造就了一个革命者。

多年后,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会谈中聊到波兰的天主教传统。丘吉尔故作严肃地说:“别忘了,这可是教皇的国家。”斯大林冷笑一声:“教皇?他有几个师?”

这句话刺耳,却真实。它背后,是那个从少年时期就对宗教虚伪彻底失望的人。

看斯大林的转变,其实会联想到现实:当权力和制度背离了它宣扬的价值观,就会滋生叛逆和反抗。今天社会上,很多年轻人面对职场压迫、教育不公,也常常生出同样的愤怒和怀疑。历史告诉我们,压抑思想只会让思想更猛烈地爆发。

参考信息源

Robert Service, Stalin: A Biography

Simon Sebag Montefiore, Young Stalin

Stephen Kotkin, Stalin: Paradoxes of Power, 1878–1928

来源:室内设计谈单技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