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11月9日,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历史铭记》首次公开了一封由彭老总亲手撰写的绝密电报。
2020年11月9日,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历史铭记》首次公开了一封由彭老总亲手撰写的绝密电报。
那封电报只有百余字,但是彭老总却写了一个多小时,从那也能看出彭老总的悲痛与自责。
那封电报,记录的正是1950年11月25日发生在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的悲剧,毛主席长子毛岸英牺牲的过程。
当电报传回北京,接报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看了两遍后,也感到十分伤痛和不可思议。
他不敢将那一电脑直接给毛主席,担心毛主席接受不了那样的现状。于是众人合议下,将电报呈递给了周公。
当周公看到最后一行字时,猛地站了起来,重新看了一遍后,决定暂时压下那封电报,直到第二年新春过后才送给毛主席看。
那么,那封电报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的长子。
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苦难童年到苏联求学,再到主动请缨奔赴朝鲜战场,他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
童年时期,毛岸英就历经了磨难。
8岁时,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他和弟弟流落上海街头,靠卖报、拾荒为生。
1936年,他被党组织找到后送往苏联学习。
在苏联,他系统学习了俄语、英语、历史和军事理论,并加入苏联红军,参与了卫国战争。
期间,他曾担任过坦克连指导员,亲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
1946年,毛岸英回国后,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
他曾在延安农村务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现了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国家高层俄语翻译和机要秘书,工作中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低调务实的作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0月,我国志愿军赴朝作战。
当时毛岸英新婚不久,知道我志愿军已经赴朝后,也主动请求入朝参战。
当时许多人都劝他留在国内,说他刚刚新婚不适合分居两地,但他坚决表示:“我是毛主席的儿子,更应该带头上前线。”
对于毛岸英的决定,毛主席十分欣慰,他特别找到彭老总说道:
“我替岸英求个情。岸英会讲俄语和英语,你到朝鲜免不了要和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有他在你身边,同各方面联络也方便些。”
就那样,毛岸英以俄语翻译和机要秘书的身份,成为了第一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
毛岸英入朝后,担任彭老总的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同时承担与朝鲜和苏联军事顾问的联络、情报分析等多项工作。
他工作勤奋,从不以领袖之子自居,与战友们同甘共苦,深得大家敬重。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一场意外竟然夺去了毛岸英年轻的生命,也给毛主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1950年11月24日,四架美军飞机在志愿军驻地大榆洞上空盘旋做侦查,引起了志愿军高层的注意和警觉。
知道那一情况后,我组织和毛主席也多次致电督促注意防空安全。
25日清晨7时,志愿军司令部监测到美军侦察机频繁活动。
彭老总亲自部署防空措施,命令全体人员进入防空洞。
毛岸英作为机要秘书,本可随首批人员撤离,但他选择留守作战室整理第二日作战会议所需的地图与文件。
上午10时,四架敌机突然从云层中俯冲而下。
那时,毛岸英与高瑞欣正在整理文件,听到敌机轰鸣后,两人赶紧跑出室外。随即防空警报也响了起来。
然而敌机第一次并没有投下炸弹,绕了一圈又飞走了。
毛岸英、高瑞欣等人以为敌机不过是虚张声势,于是又回到作战室整理文件,谁知敌机飞走没几分钟又折了回来。
这次二话不说,一下子扔下了百八十个凝固汽油弹。
当时和毛岸英一起工作的有四人,其中两个离门口较近成功逃了出去,毛岸英和高瑞欣一方面坐在办公室里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文件行动稍慢。
据幸存者成普回忆说,毛岸英曾说过:“那些资料比生命更重要,不能落入敌手。”
当时美军投下的凝固汽油弹温度高达1000℃,前后燃烧了7分钟。
木板房在烈火中迅速坍塌,逃生路径被火焰封锁。
据现场勘查记录,毛岸英遗体被发现时,仍保持着抱紧文件的姿势。
高瑞欣的遗体被压在倒塌的房梁下,身旁散落着半张未完成的作战地图。
两人的遗体被抬出时,皮肤已碳化,面目全非,人们只能从毛岸英生前随身带着的一块苏联手表辨认出身份。
彭老总身经百战,见过无数生死,但看到那样的我场景后惊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觉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毛主席把儿子托付给他,他却没有保护好。那份伤痛和自责折磨了他好几天,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身为长辈,彭老总宁可自己牺牲,也不愿见到小辈这样惨死在自己面前。
可此时再想那些,已经没用了,逝者已矣,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更是艰难无比,怎么向毛主席汇报那个噩耗?
1951年1月2日,彭老总在起草给我国高层的电报时,三次撕毁草稿,总是不知道怎么落笔。
要是将过程描写的太过详细,担心毛主席会思虑更多;写的太简单了,又觉得对不起毛岸英和高瑞欣的牺牲。
最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思虑,最终呈递出114字电报,字字千钧: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电报中刻意隐去了毛岸英牺牲的细节,也未提及他作为毛主席之子的特殊身份。
当电报传到了北京,收电员一看内容,顿时大惊失色,那样的消息,他哪敢直接送给毛主席。
于是,他先将消息送到了周公手里,周公看了一遍又一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赶紧打电话叫来了少奇同志和朱老总后,三个人商量了很久,一致认为消息太残酷了,暂时先隐瞒吧。
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被瞒了一个多月,1951年新春过后,周公才让秘书把电报和自己写的一封信一起交了上去。
看过内容后,毛主席沉默了很久,有卫士回忆起当时主席状态,想点烟,火柴盒就在面前,却还在口袋里翻来翻去,眼里已经含泪,却拼命在人前憋着。
那一刻,没有人能想象到毛主席的痛苦,即便是一国之主,但作为父母,谁不愿意承欢膝下呢。
过了许久,毛主席才强忍着丧子之痛,缓缓说道:“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岸英牺牲后,周公曾建议将遗体运回国内安葬。
但毛主席表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认为岸英只是牺牲战士中的一个,不应该受到特殊对待。
如今,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有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毛岸英墓前,那正是毛岸英的墓碑。
正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主席同志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读者们,关于“毛岸英的牺牲”,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来源:刀笔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