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洁琼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一生崇尚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领域硕果累累,是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她74岁任北京市副市长,80岁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91岁高龄出席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2011年1月9日,享年10
和平请愿团部分代表在上火车前合影:(右起)马叙伦、包达三、雷洁琼、闫宝航、张絅伯、盛丕华、胡子婴(代表团秘书)、蒉延芳
雷洁琼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一生崇尚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领域硕果累累,是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她74岁任北京市副市长,80岁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91岁高龄出席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2011年1月9日,享年106岁的雷洁琼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奋发图强的求学之路
1905年,雷洁琼生于广东,其父雷子昌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思想开明,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坚持送女儿上学读书、不让裹脚。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雷洁琼深受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熏陶,不仅阅读大量中外名著,而且打篮球、游泳、骑车,身体健康,性格坚毅,并从小在心中种下了救国图强的种子。
1913年,雷洁琼考入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就读的几年间,雷洁琼不仅增长了学识,也收获了健康和友谊,以救国图存为己任的责任感深深地植入了雷洁琼的心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运动的浪潮迅速席卷中华大地。广东省立广州女子师范学校也成立了学生联合会,积极声援北京学生联合会的行动,雷洁琼被推选为宣传部部长,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她和同学们走上街头,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和北洋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行径,号召民众团结一心,反抗侵略,反抗压迫。
就在这个时期,雷洁琼接触到了《新青年》等进步杂志,深深为民主和科学的光辉所震撼,面对国家的危难和民众的疾苦,她忧国忧民的思想不断深化,迫切希望学习新知,寻找救国之路。
五四运动以后,许广平等进步同学纷纷去北京求学,雷洁琼十分向往北京。她将个人的志愿向父亲提出,父亲担心女儿去北京要参加学生运动,不能安心学习。于是对雷洁琼说:“你有奋发图强的抱负很好,我希望你学习一种专业,将来在社会上从事一种经济独立的职业。你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医学、法学或美学,但是我不赞成你到北京去读书,我宁愿资助你到美国去留学。”雷洁琼对父亲提出的三个专业都不感兴趣,但对父亲愿意资助她去美国留学十分高兴。她说:“我到国外留学,一定刻苦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在父亲的支持下,雷洁琼与兄长一同前往美国留学。她最开始选择的是化学专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雷洁琼发现,化学实验与自己的救国救民的理想相距太远。
经过多方探究,雷洁琼发现社会学中能够找到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能够让中国富强起来,果断选择了斯坦福大学,选修远东问题研究,后进入南加州大学攻读社会学。她以刻苦的学习和优异的成绩,得到老师们的肯定,学有所成。
1931年,雷洁琼26岁,从美国回到阔别7年的祖国,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她在教学上侧重于应用社会学。她讲授的课程有:社会学入门、社会服务概论、贫穷与救济、家庭问题、儿童福利问题和社会服务实习。
她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北平郊区农村清河试验区和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平民教育区进行实地访问和调查。在天桥贫民窟和育婴堂看到饥寒交迫的劳苦大众和儿童,在妓院看到受迫害的妇女,面对悲惨的景象,这些来自中上层家庭的学生们直面贫病交困的社会现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洗礼。她的学生几十年后还说:“雷先生当年不仅教我们读书,更教我们懂得了怎样做人。”
中国妇女教育的先行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
当时燕京大学有规定,教师在校任教满7年,可以到国外进修一年。雷洁琼自1931年返国,在燕京大学执教已满6年,再有一年,她就能够得到去国外进修的机会。
正在此时,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指导员熊芷联系雷洁琼,介绍她到江西做妇女工作。正在广州探亲的雷洁琼当即决定:不再返回燕京大学执教,到江西去。
冒着敌机日夜轰炸的危险,雷洁琼几经周折从广州到达南昌,先后担任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顾问、江西伤兵管理委员会上校课长和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妇女班主任、江西省战时妇女干部训练班主任等职。
当时江西通过举办妇女干部训练班培训妇女干部,便于深入到县乡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其中,雷洁琼曾担任其中几期的班主任并主讲政治理论课,她从“什么是妇女问题”讲起,到“各时代社会性的妇女生活”及“现代妇女解放思想的高潮”,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员得到深刻教育。雷洁琼认为推展农村妇女运动是抗战期间的紧急任务,提出提高妇女智能、文化水平、政治觉悟,提高妇女社会地位,铲除封建残余对妇女的毒害等一系列具体的意见。中共江西省委输送一批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进入训练班,学员毕业后成为各县开展妇女工作的骨干。
1939年,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改组为江西省妇女指导处,由社团转为政府机构,有了固定的经费与人事编制。雷洁琼担任江西省妇女指导处督导室主任,负责督促、检查、推动各县妇指处工作。
在江西期间,雷洁琼还联合江西各界妇女组成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永新县和赣县成立了两个战时儿童保育院,收容难童100余人。
身为大学教授,雷洁琼平易近人、热情诚恳、艰苦朴素、积极工作,与普通干部打成一片。她穿粗布衣服、着草鞋,深入农村,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与农村妇女共同生活,促膝谈心,热忱亲切教育,团结广大妇女群众,带动妇女干部战胜种种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雷洁琼先后担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和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务,她推动妇女权益保护,为妇女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坚强的“民主斗士”
“一二·九”运动中,雷洁琼是当时燕京大学唯一一位参与游行的女性教师,和学生们在寒风中游行。并在第二年冬天,出任慰问团团长,带领学校师生共同来到抗战前线慰问战士。
1936年12月9日黎明,燕京大学爱国学生500余人组成的游行队伍,满怀“誓以我们的热心,献给危急的祖国”的雄心壮志出发了。队伍奔向西直门,城门已关闭,不能进城。同学们含着热泪高呼:“中国人的城门不准中国人进去了。”同学们和军警说理斗争持续6个小时。雷洁琼坚持在寒风中和同学们站在一起。
经过“一二·九”运动的洗礼,雷洁琼受到了锻炼,坚定了意志。1945年12月30日,上海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知识分子马叙伦、王绍鏊、林汉达、周建人、徐伯昕、赵朴初、雷洁琼、严景耀、陈巳生等人秉持“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的理念,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表对时局的宣言。针对蒋介石“先统一,后民主”的谬论,指出:“现阶段的中国,民主实在是统一的基础,同时又是统一的内容,统一的目的……改革政权,实现民主,国民党立即还政于民,重新制定宪法草案。”
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后,积极参加上海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与民主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2月28日,民进联系上海20余个人民团体集会,成立了上海民主运动团体联合会筹委会,马叙伦任筹委会召集人。
为扩大反内战宣传,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领导成员马叙伦、林汉达、周建人、王绍鏊、许广平、吴耀宗、雷洁琼等在《群众》周刊上发表与该刊记者的谈话,雷洁琼说:“中国的内战主要是中国的政治问题,我希望这15天的停战,为永久和平的准备时期,15天的停战时间太短,各党各派和全国各界各阶层人士要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共同奋斗。”6月16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召开理事会,会议决定组成“上海各界人民和平请愿团”赴南京请愿。6月23日,于上海北火车站举行欢送和平请愿代表团大会,代表团9人,其中5人年逾花甲,3人年过半百,雷洁琼当年41岁,是代表团成员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代表。
当代表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暴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下关事件”。雷洁琼一面保护代表团中最年长的马叙伦,一面保护随身携带的文件,头发被揪掉大把,眼镜也被打落在地,鲜血染红了衣衫。国民党当局派人将雷洁琼和代表们抬到了大卡车上,雷洁琼据理力争拒绝下车,经反复交涉,事发5个多小时后,代表们被送到了医院。当晚,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代表闻讯赶到医院,邓颖超还买了一件衣服亲手帮雷洁琼换下了身上的血衣。周恩来对受伤的代表们说:“你们的血不会白流。”
参加新政协,见证新中国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回到燕京大学的雷洁琼,收到访问华北解放区的邀请。
1949年1月,雷洁琼和丈夫严景耀等几位教授前往解放区。到了西柏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和宴请。宴会结束后,大家随毛泽东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围绕在书桌旁继续谈话,气氛非常热烈。雷洁琼趁机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和苏联都赞同中国‘划江而治’,在国际和国内有不少拥护者,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怎样看‘划江而治’的社会基础?”
听完雷洁琼的问题,毛泽东爽朗地笑了起来,然后认真地回答了雷洁琼心中的疑惑。毛泽东的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受到深刻教育,对于研究社会学的雷洁琼来说,更是深受教育,深受感动。
这次长谈,从晚饭一直到深夜才结束,每个人都受到了一次毕生难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1949年10月1日,雷洁琼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亲耳聆听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她在日记中写道:“幸福地站在毛主席身后,遥望广场上欢欣鼓舞的人群,激动得流下热泪。”
“说到底我只是一名老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雷洁琼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等职务。1985年开始,她进入更高层的政治舞台,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直到1998年退休。
1979年,74岁高龄的雷洁琼上任北京市副市长,四年任期,她奔走于寺院、教堂、学校和企业之间,致力于民政、民族和宗教工作。
作为友好使者,雷洁琼还多次出国访问,足迹遍布了五大洲。担任过如此多的工作职务,当被问及最喜欢哪一个工作时,雷洁琼发自内心地说:“说到底我只是一名老教师,在所有的称呼中,我最喜欢教授这个头衔。虽然做过一些社会工作,但我一直也没有离开过讲台。”
在她的倡议下,北京大学恢复社会学系,雷洁琼担任社会学教授。198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学博士点,雷洁琼又开始带博士生。
在雷洁琼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雷洁琼已经85岁高龄。
熟悉雷洁琼的人,总会提起她讲课时候的“大嗓门”。每次上课,雷洁琼总会提早准备好讲义,上课时即使没有扩音器的帮助,最后一排的同学仍旧能听得清清楚楚。
参与制定教师法、香港基本法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雷洁琼对于教育事业一直情有独钟。除了长期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精心培育桃李,还以战略的眼光和思考,推动中国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先后参与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国家大法的制定,并且不辞辛苦率领检查组,前往各地检查和监督这些法律的落实情况。
1994年,继义务教育法之后,又一部教育大法教师法施行,雷洁琼相信,这部法律的颁布,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大事,更是关系着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
雷洁琼年逾九旬之际亲历港澳回归,并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法学家,她为两个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殚精竭虑。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多次奔走在香港、广州、北京之间,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此外,她还参加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的工作。
1997年,在那个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92岁高龄的雷洁琼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飞抵香港出席回归交接仪式,亲历这一民族盛事、世纪庆典。在交接仪式上,这位世纪老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眼睛里噙满了热泪。
1998年退休后,雷洁琼并没有停止为社会服务。她积极参与教育扶贫项目,尤其关注香港和澳门回归过程中的社会活动。这种家国情怀贯穿了她的一生,即使高龄仍不改初心。
简朴的生活
雷洁琼个人生活十分简朴,她起居有定时,饮食定量。每天早晨5时醒来,在床阅读书刊。7时15分早餐,有水果、红茶、玉米粥。11时30分午餐,汤面一碗。晚餐6时30分,米饭半碗,荤、素各一盘。她十分注意节食,不喜欢吃零食。参加宴会也从不吃过量,晚间看北京新闻、新闻联播及一个小时电视剧后,9时开始阅读当日文件,并及时处理。晚11时睡眠。她不习惯午睡,有时闭目养神半小时,经常利用中午时间阅读报纸。
进入21世纪,雷洁琼已经过了百岁大寿,虽然她不再担任国家领导职务,但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教育事业。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她仍然积极参加一些会议,接见来自各方的友人。
雷洁琼的秘书高志芬提到:“许多人问雷老长寿的秘诀,我体会,雷老是一位有爱国、爱民、爱他人的善良心的人,是一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勤于动脑、性格开朗、平易近人的人。这就是雷老的幸福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雷老长寿的根本原因。”
她一心一意想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脚踏实地多干些什么,多奉献些什么。人们见到她,总是问:“雷老,您如此高龄,工作这样忙,您身体好吗?您是怎样锻炼身体的?”她笑笑说:“还能工作吧,就怕突变,我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但我多用脑,这就是我的锻炼。”有人问:“您的爱好和兴趣是什么?”她说:“我的兴趣很多,最大兴趣是看书报,剪贴报纸,积累资料。”
她在《幸福》杂志1988年12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的幸福观》。文章最后说:“只有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不断奉献的人,才能领悟到人生的价值,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奉献,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来源:民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