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张爱玲想给美国人讲一个聊斋故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13:45 1

摘要:近年来,《聊斋志异》的改编势头不减,流行歌、动画片不断翻新。光是聂小倩故事,去年底至今就有老片新片在大银幕搬演三次,最新的《聊斋:兰若寺》甚至将其背景设定为民国。聊斋人物如此深入人心,将来或许会像哪吒一样成为文化输出的品牌。早在六十多年前,张爱玲就想在美国传播

近年来,《聊斋志异》的改编势头不减,流行歌、动画片不断翻新。光是聂小倩故事,去年底至今就有老片新片在大银幕搬演三次,最新的《聊斋:兰若寺》甚至将其背景设定为民国。聊斋人物如此深入人心,将来或许会像哪吒一样成为文化输出的品牌。早在六十多年前,张爱玲就想在美国传播“聊斋”故事。1959年6月3日,她在致好友邝文美的信中透露,自己曾向出版经纪人提出“聊斋改编TV”的构想,却遭到对方否决:“她说一切fantasy〔幻想作品〕都没销路,(science fiction〔科幻片〕已不是fantasy)但鼓励我想个方法在TV西部剧中灌入东方色素,如最近有个西部剧中夹进一个日本武士切腹。”这一回应折射出当时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表面化想象,他们需要的并非深层文化叙事,而是猎奇式的符号点缀。张爱玲后期英文写作屡屡遇冷,也意识到那时美国市场对中国故事的狭隘期待:要么是赛珍珠笔下的农民,要么是开洗衣店的华人。张爱玲不愿妥协去重复这些刻板叙事。张爱玲是坚持自我风格的作家,作品大多基于真人真事,喜欢写有亲身体悟的细节。她从小爱读《聊斋》,晚年对狐鬼狂想曲兴趣渐淡,更喜从中窥见人情世理。她坦言连《夜雨秋灯录》《阅微草堂笔记》这类聊斋仿作都反复阅读,兴趣点总落在那些反映社会风气、真实感强的故事里。回溯张爱玲在美国的经历,可知她想改编“聊斋”电视剧不是一时兴起。1955年刚抵纽约,她就对电视剧本创作产生兴趣;1957年眼见自己的作品《秧歌》被改编为拖沓的电视剧,很可能更坚定了她要亲手把握叙事的决心。至1959年正式提出构想,实为多年酝酿的结果。韩邦庆笔下的这座桥,有三个名字,可代表不同主题:“孝子桥”突出身为人子的孝行,“和尚桥”是别村人眼中的奇闻艳事,“济众桥”则有替父赎罪的意味。直到今天,河南省长葛市仍有一个以桥为名的“和尚桥镇”,据《长葛县志》记载,当地清潩河上昔有石桥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因和尚募化,得名“和尚桥”,万历年间曾改名“济众桥”。对于韩邦庆所写故事,当地文史研究者不太欣赏,认为是道听途说。还有人认为,全国的“和尚桥”不止一座,很难考究这“附会的传说”起自何地何时,又说明代小说已有这故事,但未列出证据。(见路志纯主编《长葛史话》)其实,韩邦庆并非要坐实这个悖德故事,他在末段也记下了完全不同的版本:孝子父亲犯了事遭流放,削发为僧逃回来,劝他还俗也不肯,时常在家留宿两三日,孝子暗中掩护。孝子出资建造“济众桥”,因处关口要道,受惠的是大众,不只方便他父亲。杀僧情节自然是不存在了。《和尚桥记》的动人之处在于,正文写实展现了郭孝子的内心挣扎变化,从多次劝谏到暗中阻止,母病儿忧,只好主动招僧来。他心疼母亲,她怜惜僧人,三人关系由一座桥联结,母亡不啻桥断,最终发生悲剧。正如鲁迅评《聊斋》“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韩邦庆也自谓“于寻常情理中求其奇异”,张爱玲则始终践行着自己所说的“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她想要的“聊斋”相关改编,注定不是离奇鬼话,而是逾越常轨的人间悲欢。虽然张爱玲未能将“聊斋”搬上西方荧幕,但她的尝试提示我们:真正的文化对话,从来不是投喂异域想象,而是讲述那些跨越时空地域的人性共鸣。

来源:灰灰历史热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