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聊斋志异》的改编势头不减,流行歌、动画片不断翻新。光是聂小倩故事,去年底至今就有老片新片在大银幕搬演三次,最新的《聊斋:兰若寺》甚至将其背景设定为民国。聊斋人物如此深入人心,将来或许会像哪吒一样成为文化输出的品牌。早在六十多年前,张爱玲就想在美国传播“聊斋”故事。1959年6月3日,她在致好友邝文美的信中透露,自己曾向出版经纪人提出“聊斋改编TV”的构想,却遭到对方否决:“她说一切fantasy〔幻想作品〕都没销路,(science fiction〔科幻片〕已不是fantasy)但鼓励我想个方法在TV西部剧中灌入东方色素,如最近有个西部剧中夹进一个日本武士切腹。”这一回应折射出当时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表面化想象,他们需要的并非深层文化叙事,而是猎奇式的符号点缀。张爱玲后期英文写作屡屡遇冷,也意识到那时美国市场对中国故事的狭隘期待:要么是赛珍珠笔下的农民,要么是开洗衣店的华人。张爱玲不愿妥协去重复这些刻板叙事。张爱玲是坚持自我风格的作家,作品大多基于真人真事,喜欢写有亲身体悟的细节。她从小爱读《聊斋》,晚年对狐鬼狂想曲兴趣渐淡,更喜从中窥见人情世理。她坦言连《夜雨秋灯录》《阅微草堂笔记》这类聊斋仿作都反复阅读,兴趣点总落在那些反映社会风气、真实感强的故事里。回溯张爱玲在美国的经历,可知她想改编“聊斋”电视剧不是一时兴起。1955年刚抵纽约,她就对电视剧本创作产生兴趣;1957年眼见自己的作品《秧歌》被改编为拖沓的电视剧,很可能更坚定了她要亲手把握叙事的决心。至1959年正式提出构想,实为多年酝酿的结果。摘要:近年来,《聊斋志异》的改编势头不减,流行歌、动画片不断翻新。光是聂小倩故事,去年底至今就有老片新片在大银幕搬演三次,最新的《聊斋:兰若寺》甚至将其背景设定为民国。聊斋人物如此深入人心,将来或许会像哪吒一样成为文化输出的品牌。早在六十多年前,张爱玲就想在美国传播
来源:灰灰历史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