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妈妈在家长群分享了一张照片:孩子盯着屏幕看动画片,手里拿着色彩鲜艳的“小零食”,仔细一看——竟是没有任何标识的“果冻布丁”,颜色艳丽得刺眼,吃一口就能让嘴唇染上色。
一位妈妈在家长群分享了一张照片:孩子盯着屏幕看动画片,手里拿着色彩鲜艳的“小零食”,仔细一看——竟是没有任何标识的“果冻布丁”,颜色艳丽得刺眼,吃一口就能让嘴唇染上色。
千万别轻视这些“甜滋滋”、“滑嫩嫩”的小点心,它们不是在宠爱孩子,而是在悄悄“损害健康”!
小小果冻,可能是对肝脏的“沉重一击”
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购买果冻、软糖和彩色饮料,认为“吃一点没关系”、“孩子喜欢就随他”。但您是否知道,这些看上去无害的“小零食”,背后可能隐藏着损害肝脏、引发过敏,甚至干扰生殖系统的风险?
研究表明,许多低价果冻中含有防腐剂“苯甲酸钠”。虽然在规定范围内添加是允许的,但过量摄入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儿童肝脏发育尚未完善,长期摄入此类添加剂,很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依照《中国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标准》(GB2760-2014),苯甲酸钠的用量原本就有限制,但一些不规范小厂生产的果冻常常不标明添加剂含量,甚至连生产信息都模糊不清。很多家长尚未意识到,这些“便宜又好吃”的东西,实则是对孩子肝脏的“持续伤害”。
鲜艳的甜美,是健康的代价——人工色素隐患大
不要被五彩缤纷的零食外表所欺骗,它们的“迷人色彩”大多来自人工色素。
尤其是亮蓝、日落黄等合成色素,尽管在部分国家准予使用,但在国内对其使用范围和剂量都有明确规定。儿童摄入后可能出现过敏、注意力下降和肠胃不适等问题。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曾有学者指出,人工色素可能对儿童的神经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英国亦有研究提示,某些人工色素与儿童多动症之间存在潜在联系。
有人或许认为:“我小时候也吃,不也好好长大了?”但要明白,如今孩子接触零食的种类、次数和数量远超以往,其健康风险也在成倍增加。
香精非果香,是健康的“隐形陷阱”
很多孩子钟爱“草莓味”、“芒果味”的果冻,事实上,这些味道几乎都不是来自真正水果,而是人工合成香精调制而成。
香精门类繁杂,合成香料通过化学方式制成,无法提供任何营养。长期食用香精,还会增加儿童肝脏的解毒压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劣质香精可能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hthalates),该类成分已被证明会干扰内分泌,影响男孩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尤其对3岁以下幼儿风险更高。
作坊式果冻,算不上“食品”
您知道这些果冻是如何制成的吗?曾有媒体暗访小作坊,发现原料桶没有任何标识,工人直接用手搅拌、毫无卫生防护,地面洒满溢出的糖浆和化学粉末。
这些果冻的原料多为工业明胶和廉价甜味剂,几乎不含真实水果成分。从某种角度说,这已不是食品,堪称“化学调和物”。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果冻常常是“无厂名、无日期、无标准”的“三无产品”,却借助电商、小商铺和学校周边店等渠道流入市场,专门以儿童为销售对象。
长期食用,对孩子身体有哪些危害?
来源:村花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