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亚迪以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构建技术护城河,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达309亿元,同比增长53%,显著超过同期净利润(155亿元),占营收比例约8.3。2011-2024年累计研发资金超2100亿元,其中13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2024年以542亿元研发投
比亚迪以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构建技术护城河,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达309亿元,同比增长53%,显著超过同期净利润(155亿元),占营收比例约8.3。2011-2024年累计研发资金超2100亿元,其中13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2024年以542亿元研发投入首次成为A股年度研发之王23。这种“研发优先于利润”的策略,支撑其在纯电(BEV)与插混(PHEV)双路线并行中形成独特资源分配模式:与行业平均1:1.5的研发投入结构相比,比亚迪通过十大研发天团(近9万研发人才)实现跨领域技术协同,既保障刀片电池、DM-i混动等核心技术迭代,又布局智能驾驶、半导体等前瞻领域45。但需注意的是,其8.3%的研发强度较特斯拉纯电业务8.6%的研发专注度仍存在差距,双路线并行可能导致资源分散风险16。
跨领域技术闭环是比亚迪研发转化的核心优势。作为唯一掌握“三电”(电池、电机、电控)+车规级半导体全产业链技术的车企,其构建了从底层架构到终端应用的协同体系:半导体业务板块自研IGBT芯片及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保障芯片供应安全;刀片电池封装技术衍生出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6%),并支撑iTAC扭矩控制系统开发78。这种协同效应在平台化研发中尤为显著:整合易四方、DMO、e平台、云辇系统形成的璇玑架构,实现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的模块化升级,2025年推出的海狮06 DM-i(基于第五代DM技术)与海狮06 EV(基于e平台3.0 Evo)即为此类协同成果49。
具体技术转化指标表现亮眼:刀片电池2025年7月装机量达22.35GWh(1-7月累计156.88GWh),支撑纯电车型全球市占率17.5A0;第五代DM混动技术实现发动机热效率46.06%、亏电油耗低至2.6L,推动插混车型2024年Q3市占率突破4012;智能驾驶领域,天神之眼系统通过“安全兜底”承诺(智能泊车事故由车企承担)快速落地,半年内搭载车型销量破120万辆,形成“技术-销量-口碑”正向循环13。截至2024年,比亚迪累计申请专利超4.8万项,覆盖电池、智能化等全领域,专利转化效率达68%5。
技术转化直接体现在销量结构动态平衡上:2021-2025年,比亚迪纯电与插混车型销量贡献率呈现“交替领先”特征(如2024年Q3插混贡献率96.2%,2025年Q2纯电回升至59.7%),印证双路线协同的市场韧性11。但需警惕研发资源分散风险:2024年纯电销量占比一度低于40%,反映在技术路线上,其在充电速度、低温性能等纯电核心痛点上仍存短板(王传福承认电动化上半场遗憾),而同期特斯拉聚焦纯电研发,技术迭代速度更集中1014。此外,尽管累计研发投入超2100亿元,但智能化领域仍需突破高速智驾稳定性、城区领航等核心问题,与“安全冗余”相关的技术投入(如腾势爆胎测试)可能挤占前沿探索资源14。
核心结论:比亚迪通过“全栈自研+平台化协同”实现研发高效转化,双路线战略支撑其全球销冠地位,但需在资源聚焦(纯电技术攻坚)与风险控制(智能化投入平衡)间寻找新平衡点。
比亚迪通过“成熟市场-新兴市场”双轨并行的区域渗透策略,结合本地化生产与技术路线差异化,实现全球市场覆盖广度的快速扩张。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销量达47.2万辆,同比增长132%,占总销量比重从2024年的10%跃升至22%,成为支撑全球销冠地位的核心增长极。截至2025年7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生产基地形成“章鱼式”布局,构建起覆盖欧美、东南亚、拉美的全球化制造网络1819。
欧洲市场作为比亚迪高端化战略的核心战场,依托纯电车型的价格竞争力与本地化生产布局实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6月,比亚迪在英国市场销量达4,583辆,同比激增557.5%,上半年累计销量19,390辆,同比涨幅高达567.7 。在南欧市场,西班牙市占率已达9.7%,意大利月注册量突破2,535辆,市场份额1.7%,并在土耳其、葡萄牙等国跻身新能源销量榜首2122。
本地化生产是突破欧洲高端市场的关键抓手。匈牙利工厂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投产,专供欧盟市场,此举将有效规避欧盟关税壁垒并降低运输成本,支撑纯电车型在欧洲市场的定价优势1823。产品层面,比亚迪通过腾势品牌切入中高端市场,2025年4月腾势进入欧洲,四季度旗舰MPV车型D9将上市,配合海洋网纯电车型(如元PLUS、海豚)形成价格带互补,覆盖10万-40万欧元主流市场1624。
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新兴市场,比亚迪以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为核心渗透工具,结合本地化生产实现成本领先。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以38.7%的全球PHEV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其双技术路线优势在东南亚、拉美市场尤为显著25。
东南亚市场依托泰国生产基地形成辐射枢纽。泰国工厂年产能15万辆,带动5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泰国纯电市场份额达35%,新加坡市场更是打破丰田15年垄断,摘得乘用车销量冠军2123。拉美市场则以巴西工厂为核心,7月1日正式投产的巴西基地规划年产能15万辆,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巴西销量达4.7万辆,同比增长45%,销量规模相当于当地市场第二至第十名之和的两倍1521。
区域渗透核心逻辑:通过“技术路线适配+本地化生产”组合策略,比亚迪在成熟市场以纯电车型建立品牌溢价,在新兴市场以PHEV解决充电痛点,配合“章鱼式”海外工厂布局(东南亚制造三角、南美双核、欧洲桥头堡),实现全球市场份额的阶梯式提升。
区域市场的多点突破推动比亚迪全球销量结构持续优化。2025年前七个月,其海外销量已达55万辆,同比增长超130%,超过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41.7万辆)1617。从区域分布看,欧洲(英国、西班牙)、东南亚(泰国、新加坡)、拉美(巴西)贡献主要增量,在意大利、土耳其、巴西等10余个国家跻身新能源销量榜首2。
海外生产基地的“本土化+区域辐射”模式进一步放大规模效应。泰国工厂辐射东盟、巴西工厂覆盖拉美、匈牙利工厂专供欧盟,配合8艘汽车运输船组成的海运船队(总装载量6.7万辆),比亚迪构建起“生产-物流-销售”一体化的全球供应链网络1819。这种布局不仅支撑其2025年海外80万辆销量目标的达成,更为长期实现“2030年海外销量占比50%”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26。
表格
复制
区域市场核心车型2025年上半年关键数据本地化生产支撑欧洲元PLUS、海豚、腾势D9英国销量1.9万辆(+567.7%),西班牙市占率9.7%匈牙利工厂(2025 Q4投产)东南亚宋PLUS DM-i、海豚泰国纯电市占率35%,新加坡销量冠军泰国工厂(15万辆/年)拉美宋Pro DM-i、元UP巴西销量4.7万辆(+45%),市场份额第一巴西工厂(15万辆/年)通过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协同发力,比亚迪正从“中国单一市场依赖”转向“全球多点支撑”的销量结构,市场覆盖广度的提升已成为其巩固全球销冠地位的关键战略支点。
比亚迪的成本控制优势根植于其深度垂直整合的产业链布局,通过构建"供应链自主可控-成本结构性优化-盈利韧性强化"的闭环体系,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公司自产零部件占比高达75%,覆盖IGBT芯片、动力电池Pack、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这种全产业链掌控能力使其单车成本较竞品低15-20%,为价格竞争与盈利保障奠定基础427。具体而言,垂直整合通过三大路径实现成本优化:一是动力电池自研自产(磷酸铁锂路线)降低核心能源部件成本,2023年凭借电池技术优势,比亚迪在智能电动汽车销量Top30车型中占据七席;二是半导体业务板块自研IGBT芯片及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完善自有芯片供应链,有效应对外部断供风险;三是围绕新能源汽车构建"汽车+电池+光伏+轨道交通+手机部件"的协同生态,形成跨业务成本分摊机制。
成本控制能力直接转化为盈利优势。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达20.3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持续领先全球主要竞争对手——同期特斯拉毛利率为12.75%,比亚迪领先幅度达7.6个百分点11。这一优势在规模化效应下进一步放大:2025年3月,比亚迪新能源车批发销量达37.14万辆,占全国新能源车零售量的37.6%,市场份额32.5%,庞大的产销规模反向推动供应链议价能力提升——2024年应付票据及应收账款突破2000亿元,产销增加成本中仅20%转化为应收款项,80%体现为现金流出,显示对上游供应商的强势地位1127。
财务抗风险能力是垂直整合战略的重要衍生价值。截至2025年6月底,比亚迪现金储备达1561亿元,有息负债仅416亿元(占总负债6.9%),现金储备为有息负债的3.75倍,这种"高现金、低负债"结构为其海外扩张与研发投入提供坚实支撑1。公司加速推进本地化生产,2025年7月巴西工厂首车下线(拉美最大电动车制造中心),泰国工厂实现"东南亚72小时交付圈",长期目标为2030年海外销量50%来自本地化生产,而垂直整合模式确保了海外工厂的供应链协同效率,如泰国罗勇府工厂引导亿纬锂能、延锋等零部件企业协同出海,缩短供应链距离并降低关税成本。
结构性盈利特点与潜在风险:比亚迪插混车型毛利率(18.7%)显著高于纯电车型(15.3%),这种差异源于插混车型对传统燃油车替代的过渡性优势,但也使其盈利结构对政策环境敏感。若未来新能源汽车政策向纯电倾斜或插混补贴退坡,可能对整体毛利率产生阶段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垂直整合并非简单的"全产业链自供",而是通过技术外溢与生态协同构建成本壁垒。公司向特斯拉、丰田供应动力电池拓宽收入来源,向海外合作伙伴输出电池生产工艺和智能底盘技术(如俄罗斯、中东市场),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建电池材料加工厂,形成"技术换市场+本地化生产"的复合降本模式531。这种模式不仅强化了成本控制能力,更将垂直整合的边界从制造端延伸至能源端——在匈牙利同步建设光伏充电站,通过能源配套为车主提供电价补贴,形成"车-电-储-充"一体化的成本竞争优势。截至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连续12个季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验证了垂直整合战略在不同市场周期下的可持续性32。
比亚迪“两条腿走路”战略在纯电动(BEV)与插电混动(PHEV)双技术路线并行过程中,正面临资源分散与技术迭代的双重挑战。这种压力既体现在短期研发投入与市场需求的错配,也源于长期多技术路线布局与行业技术加速迭代的矛盾,可能对其全球销冠地位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
从市场表现看,比亚迪PHEV路线增长乏力的趋势已显著显现。2025年6月,其插电混动车型销量为17.07万辆,同比下降12.45%,而同期BEV销量同比增长43%,销量结构呈现“混动承压、纯电跃升”的分化特征3334。市场份额方面,PHEV业务从近40%的高点收缩至28.9%,丢失的份额主要被理想(份额升至7.4%)、AITO(6.2%)等中国品牌抢占,反映出混动赛道竞争加剧35。
外部环境进一步放大了短期压力。欧洲市场对PHEV的政策收紧尤为显著:欧盟新排放测试(Euro 6e-bis)导致宝马X1等车型CO₂排放值翻倍,英国公司用车税从8%升至24%,直接抑制PHEV需求3535。与此同时,BEV市场竞争白热化,特斯拉Model Y L六座版(33.9万元)、小米SU7(半年销14.5万辆)等车型持续挤压中端市场,迫使比亚迪需在BEV领域投入更多资源以应对竞争3535。
研发投入的结构性矛盾在此背景下凸显。2025年二季度,比亚迪研发成本激增71%至15.4亿元人民币,但双技术路线并行导致资源被迫分散——既要支撑PHEV的持续迭代以挽回市场份额,又需加速BEV在智能驾驶(如DiPilot仅达L2级别,落后于竞品L2+)和超快充技术上的突破。这种“双线作战”的投入模式,使得有限资源难以集中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短期投入效率低下的风险。
长期视角下,比亚迪同时推进BEV、PHEV及氢混动的多技术路线布局,进一步加剧了研发资源的分散1826。尽管2025年4月纯电销量首次超过插混,但在此之前,插混阵容经重大更新后曾长期领先,反映出纯电技术路线存在一定的迭代滞后压力36。这种滞后在行业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尤为致命。
竞争对手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在智能驾驶领域,特斯拉推出FSD V12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华为、小鹏等企业也已落地端到端技术上车,而比亚迪自研的DiPilot系统仍停留在L2级别437。在电池技术方面,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固态电池,而比亚迪当前依赖的刀片电池能量密度已面临被超越的风险——若未能同步推出固态电池产品,其BEV车型的续航优势可能被显著削弱35。
此外,全球车企的电动化战略进一步压缩比亚迪的技术缓冲空间。大众计划2025年推出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并目标2030年电动化车型占比超50%,这种集中资源突破单一技术路线的策略,与比亚迪的多路线布局形成鲜明对比38。技术迭代的压力还体现在基础性能短板上,比亚迪在充电速度、低温性能等方面仍需持续投入以追赶燃油车体验,而资源分散可能延缓这些关键领域的突破进程14。
核心风险提示:比亚迪当前面临的资源分散问题具有“双向放大效应”——短期PHEV市场萎缩迫使资源向BEV倾斜,而长期多技术路线布局又制约BEV核心技术突破;与此同时,特斯拉、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聚焦持续拉大差距,这种“分散-滞后-再分散”的循环可能削弱其长期竞争力。
从销量结构看,2025年Q1混动车型销量占比(56.9%)和增速(75.68%)仍高于纯电车型(38.74%),这种“销量依赖”与“技术前景”的矛盾,使得比亚迪难以快速收缩PHEV资源投入,进一步加剧了技术路线的战略困境36。如何在维持短期市场份额与保障长期技术领先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比亚迪“两条腿走路”战略可持续性的关键考验。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比亚迪“两条腿走路”战略面临来自传统车企、新势力品牌及中国本土竞争者的多维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销量差距的持续缩小,更反映在市场结构的深层变化——高端市场壁垒松动与中低端市场内卷加剧,共同挤压着比亚迪纯电(BEV)与插混(PHEV)双轨业务的增长空间。
以大众集团为代表的传统车企通过本地化合作深化与销量高速增长,正在重塑区域市场格局。在欧洲,大众集团2025年上半年纯电动车销量同比激增89%至34.79万辆,其中大众品牌19.26万辆(+14.3%)、奥迪10.14万辆(+32.3%)、保时捷3.42万辆(+279%),以28.1%的市占率大幅领先比亚迪的18.3%,成为欧洲纯电市场新冠军3940。这种优势源于其“In China, For China”战略落地:与小鹏、一汽合作加速推出中国专属产品,并计划未来两年在中国市场投放超30款新能源车型,实现50%本土生产3841。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竞争力,大众集团上半年新能源全球销量达46.55万辆,全年预计突破100万辆,成为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核心挑战者42。
特斯拉与小米构成新势力阵营的“高低搭配”冲击。尽管特斯拉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4%至38.4万辆,但其通过产品矩阵升级维持高端话语权:Model Y L六座版以4976mm车长、3040mm轴距的空间优化,以及Model 3长续航版830km的续航提升,精准卡位中高端家庭市场4344。更具威胁的是其成本控制能力,平价车型Model Q计划2025年下半年上市,售价低至15万元人民币,直指比亚迪海鸥、宋PLUS等主力车型4546。小米则以“单品爆款”策略实现弯道超车,SU7单车型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4.55万辆,连续5个月月销超2万辆,全球排名跻身前十,直接分流比亚迪汉、海豹等中端市场用户4748。
吉利与问界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正通过PHEV技术迭代与高端化布局冲击比亚迪基本盘。吉利凭借银河车系实现插混业务爆发式增长,2025年一季度PHEV销量季增61%、年增158%,以3.6%的市占率跃居全球第三4149。其产品矩阵已深度渗透主流市场:银河L7、星愿等4款车型进入2025年1月全球新能源车型销量前20名,其中星愿以19.79万辆半年销量超越特斯拉Model Y成为单品冠军4750。与此同时,鸿蒙智行(问界)加速推进“100万辆销量+欧洲布局”双目标,其高端PHEV车型对唐DM-i形成直接竞争压力,后者同期销量同比下滑41.7%,反映出比亚迪在高端插混市场的护城河已出现裂痕29。
竞争挤压的双重视角
量的差距收窄: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品牌销量前三中,吉利银河以44.7万辆紧随比亚迪(165.37万辆)、特斯拉(69.98万辆),小米、理想等新势力销量同比增速均超200%,比亚迪全球市占率已从2023年的18.2%降至15.7%。结构的攻守失衡:高端市场,特斯拉Model Y L与小米SU7形成“上下夹击”;中低端市场,大众ID.系列与吉利熊猫Mini分流基础用户;PHEV领域,吉利银河车系以“3.6%市占率+多车型矩阵”直接威胁比亚迪60%以上的插混市场份额。
这种多维度竞争压力迫使比亚迪必须在技术迭代(如刀片电池4.0、DM-i 5.0系统)与市场响应(欧洲本土化生产、高端品牌仰望的渠道扩张)上提速,以应对“两条腿”战略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政策环境正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化特征,比亚迪“两条腿走路”战略(PHEV与BEV并行)面临双重挑战与结构性机遇。风险侧以欧盟为代表的成熟市场政策收紧,对PHEV税收优惠与准入门槛形成压制,同时通过关税壁垒削弱BEV成本优势;机遇侧则体现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政策红利,为PHEV技术路线提供增长空间。这种差异化政策环境要求比亚迪动态调整战略重心,加速本地化生产以平衡地缘风险。
欧盟市场的政策不确定性已对比亚迪的产品竞争力构成实质性冲击。在贸易壁垒层面,欧盟对中国产汽车加征最高38%的反补贴关税,直接推高比亚迪BEV车型的进口成本。尽管比亚迪计划通过匈牙利工厂(年产能15万辆)于2025年Q4投产以规避关税,但投产时间的滞后性已导致市场份额损失——2025年Q2比亚迪PHEV在欧洲销量同比下滑12%,反映出关税与政策调整的叠加影响。
在PHEV税收政策方面,欧盟及成员国的调整更为激进。2025年实施的Euro 6 e-bis排放测试标准通过延长模拟行驶距离(从497英里增至1367英里),显著推高PHEV的官方CO₂排放值,例如宝马X1 xDrive 25e的排放数据从45g/km升至96g/km,直接导致公司用车税费等级从8%跃升至24%。英国、荷兰等国进一步跟进:英国计划2026年强制实施该标准,预计Bik税率将从9%升至24%;荷兰自2025年1月起取消PHEV单独税率,与传统燃油车按相同CO₂标准计税,直接增加购车成本。法国则已将PHEV生态补贴从2021年的2000欧元削减至1000欧元,并计划2025年进一步调整政策,对比亚迪PHEV的价格竞争力构成持续压力。
地缘政治层面,欧盟及英国、韩国等市场的“本土保护倾向”日益明显。2025年7月英国通过价格门槛和碳排放标准将中国新能源车排除在补贴之外;韩国修订《环保汽车条件等相关规定》,扩大环保汽车范围并提高电池性能、能效等技术标准,均增加比亚迪的市场准入难度。
与成熟市场形成对比的是,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通过政策创新为比亚迪PHEV提供增长窗口。泰国政府2025年4月通过新版消费税法案,2026年起将PHEV计税标准从油箱尺寸改为纯电续航:电动续航≥80公里车型税率降至5%,
巴西市场则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推动PHEV渗透率提升,2025年比亚迪PHEV销量同比增长45%,成为拉美市场增长引擎。此外,东南亚部分国家(如印尼)虽要求外资企业与本地合作以享受政策支持,但比亚迪可通过技术输出或合资建厂模式满足本地化生产要求,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政策环境的区域分化正对比亚迪“两条腿”战略构成差异化压力:PHEV在欧洲面临“税收压制+排放合规”双重挑战,而BEV则需依赖海外工厂规避关税壁垒。欧盟38%的反补贴关税迫使比亚迪加速匈牙利工厂投产(2025Q4),但投产前的市场空窗期已导致销量下滑,凸显纯电本地化生产的紧迫性。对于PHEV业务,需针对新兴市场政策特点优化产品组合(如强化高续航车型研发以满足泰国税率要求),同时探索欧洲市场的技术合规路径(如提升电池能效以应对Euro 6 e-bis-FCM标准)。
核心数据对比
风险侧:欧盟反补贴关税38%,2025Q2比亚迪PHEV欧洲销量同比-12%;Euro 6 e-bis标准下PHEV公司用车税率从8%升至24%。机遇侧:泰国PHEV分级税率(≥80公里续航5%),巴西PHEV销量同比+45%。
表格
复制
政策影响方向指标数值区域风险侧欧盟反补贴关税38%欧盟风险侧PHEV欧洲销量同比变化-12%欧洲风险侧PHEV公司用车税率变化8% → 24%欧盟机遇侧泰国PHEV分级税率5%(≥80km)泰国机遇侧巴西PHEV销量同比+45%巴西总体而言,政策不确定性已成为比亚迪全球扩张的核心变量。通过加速海外工厂布局(如匈牙利BEV产线)、动态调整产品技术参数以适配区域政策,是维持“两条腿走路”战略可持续性的关键。
比亚迪“两条腿走路”战略的核心优势在于对不同区域市场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及消费需求的深度适配,通过“车型-定价-政策”三维度动态匹配,实现全球市场的差异化渗透。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销量达47万辆,同比增长132%,占总销量的22%,较2024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成为重要增量来源515.
欧洲市场聚焦纯电车型高端化与本地化生产双路径。产品层面,比亚迪推出Denza D9 premium七座车型(2025年上市)及“全民智驾”技术规划(2026-2027年),并针对区域需求定制右舵版车型(如英国市场20,000-30,000英镑电动SUV细分市场),凭借配置、续航及智能化优势形成竞争力.价格端,纯电车型较特斯拉Model 3低18%的定价策略,叠加匈牙利工厂(2025年投产)构建的“生产-销售”闭环,有效应对欧盟反补贴关税风险,同步配套光伏充电站基建强化用户体验1852.
区域渗透成效显著:西班牙市场市占率达9.7%,意大利上半年注册量超9,000辆(环比增长140%),2025年7月欧洲新车注册量同比飙升225%至13,503辆2153.但需警惕政策风险:西欧成熟市场(如荷兰)已取消PHEV税收优惠,若该趋势扩散,可能削弱比亚迪在插混领域的产品组合优势,需加速纯电产品迭代以维持策略完整性54.
欧洲策略核心:以纯电车型为矛(市占率18.3%全球BEV第一),本地化生产为盾(匈牙利工厂专供欧盟),高端化品牌为翼(Denza D9+智驾技术),应对政策与竞争双重挑战1855.
针对充电设施薄弱的新兴市场,比亚迪以PHEV车型为核心,辅以本地化组装降本策略。东南亚市场,ATTO 3通过CKD/SKD模式降低成本,在泰国纯电市场实现35%市占率,并依托泰国15万辆工厂、柬埔寨2万辆基地及印尼在建15万辆基地构建“制造三角”,辐射东盟及澳洲.南美市场则以巴西为枢纽,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30万辆工厂,2025年上半年销量4.7万辆(同比增长45%),同步将墨西哥市占率目标锁定25%,主打海鸥(Dolphin Mini)、元PLUS(Atto 3)等经济型车型.
政策适配层面,东南亚市场充分利用泰国“纯电车型零关税+充电基建补贴”政策,拉美市场则借力巴西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实现产品定价与政策红利的精准匹配。例如,泰国市场PHEV车型因120km续航设计符合当地税率要求,叠加本地化生产带来的12%降价空间,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30.
作为战略根基,国内市场实施纯电与插混双线并重的“高低搭配”策略。纯电领域以A0级车型为核心(占比62%),依托完善充电设施实现普及;插混领域则以秦PLUS、宋PLUS为主力车型,2025年上半年销量214.6万辆,占中国汽车集团新能源销量第一5657.价格带覆盖5万-30万元区间,既通过海鸥(Dolphin Mini)巩固下沉市场,又以汉EV、唐DM-i冲击中高端,形成“全价位+全场景”产品矩阵。
区域策略有效性已得到数据验证:泰国35%市占率、西班牙9.7%市占率、巴西45%销量增速等指标,印证“两条腿”在不同发展阶段市场的灵活适配能力21.但需警惕欧洲PHEV政策收紧(如荷兰取消税收优惠)可能削弱区域策略的完整性,未来需进一步强化BEV产品在西欧市场的布局,以对冲政策不确定性54.
国内新能源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纯电车型已成为增长主力。2025年6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53.3%,其中纯电占比61%,插混占比29%,增程式占比10%,纯电市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2458。纯电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特征:低端市场(3-5万元)中宏光MINI EV、熊猫mini等占据4席;中端市场(10-15万元)成为核心战场,比亚迪海鸥(月销3.4万辆)、海豚(月销超4万辆)占据4席;高端市场(20万元以上)仍由特斯拉Model Y(第1)、Model 3(第5)主导。
插混市场虽仍由比亚迪主导(市占率超80%),但增速明显放缓,2025年6月插混销量同比下滑12.45%,秦家族、宋家族等主力车型增长乏力5358。竞争格局逐渐松动,吉利(2025年Q1插混销量16.14万辆,市占率6.9%)、上汽通用五菱(16.22万辆)等品牌加速渗透,问界、深蓝等品牌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如增程式)分流用户4158。
国内市场竞争呈现“以价换量”特征,2025年3月行业平均折扣率达18.7%,头部五强(比亚迪、吉利、特斯拉中国、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占据67.3%份额,中小品牌生存空间被挤压27。比亚迪销量结构高度依赖20万元以下市场,海鸥、海豚、元PLUS等车型年度累计销量均超16万辆,但该价格带车型密集(如五菱宏光MINI EV、奇瑞iCAR 03等),价格已接近成本临界点2437。
价格战直接导致利润承压,比亚迪2025年二季度综合毛利率降至16.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8个百分点34。但其垂直整合能力(如刀片电池、IGBT芯片自研)形成15-20%的成本优势,成为抵御价格战的核心壁垒,2025年上半年仍实现销量214.6万辆(同比+33.04%)6061。
价格竞争焦点:A0级纯电市场(10-15万元)成为红海,比亚迪海鸥(月销3.4万辆)与五菱缤果(月销2.8万辆)展开直接对抗,该细分市场贡献比亚迪12.6%的销量,但毛利率仅为整体水平的60759。
国内高端市场(20万元以上)竞争聚焦智能驾驶系统,华为ADS 3.0(问界M9)、小鹏XNGP(G9)等已实现城市NOA量产,而比亚迪DiPilot系统仍以高速NOA为主,高端车型智能化配置不足1543。尽管比亚迪计划在20万元以上车型标配高阶智驾,但实际落地进度滞后,2025年3月唐新能源销量同比下滑41.67%,中高端车型占比不足3%,远低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5359。
对比问界M9(鸿蒙智行39个月交付80万辆)、理想L6(同比增长144.6%)等竞品,比亚迪高端化面临“智能化分流”压力:2025年上半年,2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中,Model Y(月销3万+)、Model 3(月销1.2万+)仍占据前二,比亚迪海豹(月销0.8万)排名第五,智能化短板成为关键制约152462。
国内新能源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比亚迪以30%份额领跑,但吉利(银河系列44.7万辆)、理想(L系列同比+144%)等品牌通过技术差异化(如800V架构、增程式)快速崛起447。行业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定义”,比亚迪若不能在智驾系统、高端品牌力上实现突破,其“两条腿走路”战略中的纯电高端化与插混护城河可能面临双重挤压。
比亚迪通过构建“研发投入-专利产出-技术应用-市场销量”的全链条转化机制,形成了技术驱动增长的核心竞争力。其研发投入呈现高强度、持续性增长特征,2024年研发投入达542亿元,同比增长36%,首次成为A股年度研发之王;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进一步增至309亿元,同比增幅53%,占当期营收比例提升至8.3%,显著高于2024年同期的6.7V1。从累计规模看,公司研发投入已突破2100亿元,2011-2024年的14年间有13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形成“以投入换技术”的长期主义策略1363。研发团队规模达12.16万人,其中博士学历人员增幅达51.45%,为技术突破提供人才支撑12。
在技术产出与转化效率层面,比亚迪累计专利数量超4.8万项,显著领先于特斯拉(约1.8万项)和蔚来(约1.2万项),且专利转化率达6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5。这种高效转化体现在核心技术与产品销量的强关联性:智能驾驶领域,天神之眼系统搭载车型销量突破120万辆,覆盖率居国内首位;混动技术领域,第五代DM系统(亏电油耗2.6升)推动插混车型销量占比达90%,成为销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115。研发投入中98%为费用化支出,仅1.78%资本化,反映出公司通过即时投入应对技术迭代风险的策略,确保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动态匹配12。
技术储备的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强化了转化链条的闭环。刀片电池产能规模领先,2025年1-7月累计装机量达156.88GWh,为纯电车型扩张提供核心支撑;超级e平台的兆瓦闪充技术提升补能效率,配合e平台3.0 Evo升级,推动纯电车型性能与使用便利性双重提升49。研发团队的专业化配置(如5000人智驾团队计划扩至8000人)和十大研发天团的协同机制,确保了从技术研发到量产落地的快速响应,例如2025年Q4计划推出10款智驾车型,20万元以上车型标配城市NOA,实现技术储备向高端市场的渗透2363。
研发转化效率的核心表现:比亚迪汽车板块研发投入占比达8.6%(2024年数据),超过丰田(3.3%)和大众(4.9%)等传统车企,且形成对欧洲、日本竞争对手3-5年的技术代差。这种投入强度支撑了销量的高速增长,2024年1-8月累计销量232.84万辆(同比+29.92%),Bernstein预测其202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3%,远超全球EV市场26-27%的平均增速。
然而,横向对比显示比亚迪在前沿技术布局上存在短板。尽管其研发投入强度(2025年上半年8.3%)高于特斯拉2023年的4.1%,但在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储备上落后于宁德时代的明确量产计划5。当前技术转化依赖刀片电池、DM混动等成熟技术,若未能加快固态电池、下一代电驱系统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可能导致中长期技术代差收窄,影响研发转化链条的持续有效性。
比亚迪的财务健康度可从盈利质量、现金流韧性及偿债能力三维度综合评估。尽管面临研发投入激增与海外扩张的短期压力,其核心财务指标仍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垂直整合的成本优势与规模化效应构成盈利基础,但产品结构与区域市场的变化可能对利润持续性构成挑战。
比亚迪的盈利核心源于汽车业务的高毛利率水平。2025年上半年汽车业务毛利率达20.3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一优势得益于垂直整合的产业链布局,涵盖电池、IGBT芯片等核心部件自研自产565。尽管整体毛利率同比微降1.2个百分点(从2024年上半年的20.0%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0.01%),但销量增长有效对冲了单价下行压力——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214.6万辆(同比+33.04%),带动汽车及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49%至3025.06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八成561。
然而,净利润增速呈现放缓趋势。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55.1亿元,同比增长13.79%,较2023年81%、2024年34%的增速显著回落1261。二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下滑近三成至64亿元,反映出研发投入与海外扩张的双重压力——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09亿元,超过同期净利润,2024年研发投入更是高达542亿元,远超当年402.5亿元的净利润规模3463。
高毛利业务对利润的贡献结构值得关注。插电混动(PHEV)车型曾是利润核心,但2025年二季度销量同比下滑7%,而纯电动(BEV)车型增长43%,产品结构切换可能影响短期利润34。与此同时,高端品牌矩阵成为新增长点:方程豹7月销量14,180辆(同比+605.3%),腾势D9单月销量8,331辆,叠加海外市场高定价策略(2024年境外营收2218.84亿元,占比28.55%),有望对冲PHEV增速放缓的影响1723。
现金流表现为比亚迪的财务健康度提供了关键支撑。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达318.3亿元,同比激增124.5%,延续了2024年全年1697亿元的强劲态势515。这一增长主要源于两点:一是销量规模的快速扩张(2025年前七月全球销量249万辆,同比+27.4%),二是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使得营收增长(2025年上半年营收3713亿元,同比+23%)有效转化为现金流入217。
充沛的现金流为比亚迪的战略投入提供了保障。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09亿元,占营收比重8.3%,远超同期净利润;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支撑了DM-i 5.0技术迭代与海外工厂建设3763。这种“现金-研发-技术-销量”的正向循环,构成了其长期竞争力的基础。
比亚迪的偿债风险处于可控水平,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从2024年三季度末77.91%的高位回落至71.08%,现金储备达1561亿元(历史新高),而有息负债仅416亿元(占总负债6.9%),短期偿债能力无忧161。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财务费用呈现净收入状态(2025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汇兑净收益合计32.5亿元),表明资金管理效率较高15。
多元化收入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偿债缓冲垫。除汽车业务外,电池外供(如特斯拉合作)与电子业务贡献稳定现金流,2025年上半年汽车及相关业务收入占比虽超八成,但非车业务的毛利率(如电池业务约25%)可能高于整体水平,形成利润补充61。
核心风险提示:欧盟市场若进一步限制PHEV补贴或提高准入门槛,可能加剧比亚迪插混车型的盈利压力。2025年二季度PHEV销量同比下滑7%已显端倪,需加快纯电车型毛利率提升(当前BEV占比约45%),并通过高端品牌(仰望、方程豹)与海外本地化生产对冲区域政策风险。
综合来看,比亚迪的财务健康度呈现“盈利韧性强、现金流充沛、偿债风险低”的特征,但其净利润增速放缓与产品结构切换的挑战需持续关注。未来需在保持插混技术优势的同时,通过纯电平台升级与高端化突破优化利润结构,以应对全球市场竞争与政策变化。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政策呈现显著区域分化特征,比亚迪基于“政策预判-技术调整-产能布局”的逻辑链,构建了差异化应对体系。以下从主要区域政策动态切入,分析其战略适配性及潜在挑战。
欧盟以全球最严格的碳排放法规构建政策壁垒,2025年碳排放目标值较美国低27%、较中国低24%,且计划通过修订PHEV排放测试标准(Euro 6 e-bis)强化实际使用数据考核(如充电频率、里程),直接冲击依赖插混技术路线的市场策略6768。具体表现为:
税收杠杆调节:德国要求2025年起PHEV需满足电动续航≥80km方可享受公司车税收优惠,否则面临税费大幅增加;法国、荷兰等国已取消PHEV购车补贴,导致比亚迪2025年Q2欧洲PHEV销量同比下滑12F9.技术合规压力:新测试标准可能使PHEV官方CO₂排放数据上升(如宝马X1案例中排放值从45g/km增至96g/km),削弱其相较于燃油车的税收优势70.对此,比亚迪采取“技术升级+产能前置”组合策略:
短期技术适配:申报高续航PHEV车型(≥80km)以满足德国等市场税收优惠门槛,并强化BEV产品推广,依托刀片电池安全优势(通过300余项安全测试)争夺纯电市场份额4.长期产能布局:加速匈牙利工厂建设以规避欧盟反补贴关税(最高38%),目标2026年投产专供欧洲市场,同步配套光伏充电站降低用户用电成本,形成“生产-使用”全链条政策适配1830.关键挑战:匈牙利工厂投产时间(2026年)与2025年PHEV销量下滑存在时间差,短期内需依赖BEV车型(如ATTO 3、腾势D9)填补市场空白,而大众等本土车企正凭借电动化先发优势抢占政策红利窗口71.
新兴市场政策以激励性措施为主,比亚迪通过“车型参数优化+本地化生产”实现快速突破:
泰国:作为东南亚枢纽,其政策组合拳包括纯电车型零关税、充电基建补贴及PHEV消费税差异化(按纯电续航分级计税)。比亚迪针对性推出ATTO 3车型,凭借纯电属性及本地化交付优势(泰国工厂实现“东南亚72小时交付圈”),市占率达35%;针对PHEV市场,通过优化元UP DM-i等车型续航参数(目标≥100km),以满足未来更严税率分级要求,当前已享受5%低消费税优惠1872.
巴西:依托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比亚迪上半年销量达4.7万辆(同比+45%),并计划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30万辆的本地化工厂,同步布局充电基建,目标2026年实现“产销用”闭环30.
政策机遇窗口:东南亚、拉美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仍处低基数阶段(泰国2023年纯电销量同比+588.5%),比亚迪通过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已投产工厂,及巴西、柬埔寨在建基地,构建“区域制造集群”,有效规避东盟自贸区关税壁垒,实现成本控制与交付效率双提升1872.
评估维度现状风险提示匈牙利工厂时效2026年投产计划可覆盖欧盟反补贴关税(最高38%)及碳排放本地化合规要求2025-2026年产能空窗期或导致PHEV份额持续流失,需依赖BEV车型(如腾势D9、Z9GT)填补缺口车型参数前瞻性元UP DM-i在泰国按续航≥80km设计,当前享受5%低税率若泰国2027年将PHEV低税率门槛提升至≥100km,需进一步升级电池系统以维持成本优势充电基建协同规划500座超充站覆盖新兴市场,泰国工厂配套光伏充电站降低用户用电成本东南亚电网稳定性差异可能影响充电体验,需联合本地能源企业定制解决方案总体而言,比亚迪通过“技术微调-产能前置-政策套利”的三维策略,初步实现对主流市场政策的动态适配。但其长期可持续性取决于:一是匈牙利工厂能否按计划达成产能爬坡(目标2026年Q4满产),二是PHEV技术路线在欧盟的政策容忍度是否存在弹性空间,三是新兴市场本地化供应链(如泰国50余家配套企业)的协同效率提升。未来需持续强化政策预判能力,避免陷入“被动合规”的战略滞后。
比亚迪将研发资源向电动化与智能化双主线倾斜,重点突破固态电池与智能驾驶技术瓶颈。固态电池领域设定2026年续航1200km的技术目标,同步解决电动化场景下的充电速度与低温性能短板,提升极端环境适应性14。智能化领域加速产品落地,计划2025年Q4推出10款智驾车型,20万元以上车型标配城市NOA功能,聚焦高速智驾与城区领航核心场景,形成差异化技术标签14。通过技术组合拳,比亚迪旨在强化“安全+智能”双重护城河,回应特斯拉、大众等竞品的技术迭代压力。
为匹配海外市场增长需求,比亚迪采用“区域聚焦+双轨制”产能布局策略。欧洲区域以匈牙利工厂为核心,东南亚区域重点建设印尼工厂(2026年投产),同步辐射中南美洲市场,各海外工厂按15-20万辆/年标准分阶段释放产能,2026年全球海外工厂合计产能将达65万辆16。物流保障方面,配置8艘滚装船构建独立海运网络,确保产能释放与市场需求的高效匹配16。该路径预计支撑2026年海外销量突破120万辆,为收入结构优化奠定产能基础。
高端化与全球化协同推进:集中资源发展腾势品牌,通过爆胎测试、高速避障等安全技术验证夯实品质认知,2024年四季度率先在欧洲投放腾势D9,后续跟进Z9GT等车型,填补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空白1416。区域差异化运营:在无本土品牌竞争的巴西、墨西哥市场,通过建厂带动本地化产业链发展;在德国、法国等成熟市场,采取技术协同策略规避贸易壁垒16。本土化细节落地:收购德国模具企业提升制造工艺,在巴西推出足球主题特别版车型,在欧洲提供7×24小时中文客服,以产品、服务、制造三重本地化打破市场进入壁垒18。
针对欧盟碳关税与技术壁垒,比亚迪计划申报高续航PHEV车型以满足排放要求,同时加快超充站网络建设,2026年前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实现核心城市超充覆盖,提升纯电车型使用便利性。该组合措施既能缓解欧盟政策风险,又能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度提升新兴市场消费者对纯电车型的接受度,为纯电产品渗透率提升铺路。
战略价值量化:通过四维度路径实施,比亚迪海外收入占比有望从当前22%提升至2026年的35%,其中海外工厂65万辆产能将支撑超120万辆销量,成为全球化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引擎。
为系统评估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地位的可持续性,本章节构建"核心变量-情景模拟-结论"分析模型,结合市场数据与前瞻性风险因素,对其长期竞争态势进行综合研判。该模型聚焦技术迭代、产能布局与政策环境三大核心变量,通过基准情景与风险情景的对比分析,揭示比亚迪维持领先地位的关键条件与潜在挑战。
技术研发进度构成首要变量。比亚迪在插电混动领域已建立绝对优势,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插混市占率超40%,但纯电市场仍落后于特斯拉(同期纯电市占率17.5% vs 18.5%)10。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技术制高点,其2026年前能否量产直接决定纯电产品竞争力——延迟推出将导致在能量密度、充电效率等关键指标上落后,削弱高端市场突破能力。
海外产能布局是第二大变量。2025年5月数据显示,比亚迪海外市场同比增长超130%,但国内市场仍贡献全球63.75%销量,存在单一市场依赖风险1673。匈牙利工厂2026年30万辆达产目标的实现进度,将直接影响欧洲市场渗透率——该地区作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其本地化生产不仅可规避贸易壁垒,还能缩短交付周期,对维持增长动能至关重要。
政策环境变化构成第三重变量。欧盟若进一步收紧插混政策(如将纯电续航要求提升至≥100km),将直接冲击比亚迪当前插混产品的合规性与成本结构。尽管公司上半年全球销量达214.6万辆(同比+33.04%),但插混车型占比过高可能因政策调整导致市场份额波动33。
基准情景(概率约55%) 下,假设比亚迪2026年前实现固态电池量产、匈牙利工厂如期达产,且欧盟插混政策维持现状。在此条件下,公司有望维持全球销冠地位:纯电与插混销量结构将优化至6:4,海外市场占比提升至35%(基于2025年海外130%增速推算)73。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比亚迪全球新能源销量(165.37万辆)已远超特斯拉(69.98万辆),叠加下半年钛3、U8L等新车型投放,规模效应与产品矩阵优势将进一步放大3347。
风险情景(概率约35%) 下,若固态电池研发滞后至2026年后,且欧盟实施严苛插混政策,比亚迪将面临双重压力:纯电领域,特斯拉凭借技术先发优势(2024Q3纯电市占率领先1个百分点)可能在2027年实现销量反超10;插混领域,政策合规成本上升将削弱其40%市占率的盈利基础。叠加匈牙利工厂达产延迟导致的海外扩张受阻,国内63.75%的销量依赖度将使公司暴露于单一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中73。
比亚迪当前具备维持销冠地位的基础能力,但其可持续性取决于未来1-2年的战略执行效率。公司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2025年5月销量29.39万辆,远超特斯拉11.25万辆)和全球化布局潜力,技术与成本优势构成核心护城河1673。然而,插混政策依赖、高端品牌占比不足(仰望/腾势销量占比仍低)及纯电技术迭代压力等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33。
关键结论:比亚迪需在1-2年内完成三大核心任务——固态电池技术落地、海外产能规模化释放(尤其是匈牙利工厂)及插混产品政策适应性升级。这一窗口期内的战略执行质量,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将当前销量优势转化为长期竞争壁垒;若出现重大延误,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可能通过纯电市场突破逆转全球格局。
总体而言,比亚迪的"两条腿走路"战略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但其销冠地位并非不可动摇。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加速与全球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公司需以更激进的技术投入和更灵活的产能布局应对挑战,方能巩固既有优势。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