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风裹着晒花生特有的香气钻进鼻腔,老农蹲在田埂上,手指摩挲着刚摘下的荚果,嘴角终于扯出点笑模样。去年这时候,他站在地里直跺脚——明明叶子黄得透亮,扒开土挖出的花生却瘪得像晒干的豆角,晒干后一称,十亩地少收了两百多斤。“那时候就琢磨,花生咋就不听咱使唤?”他
九月的风裹着晒花生特有的香气钻进鼻腔,老农蹲在田埂上,手指摩挲着刚摘下的荚果,嘴角终于扯出点笑模样。去年这时候,他站在地里直跺脚——明明叶子黄得透亮,扒开土挖出的花生却瘪得像晒干的豆角,晒干后一称,十亩地少收了两百多斤。“那时候就琢磨,花生咋就不听咱使唤?”他拍了拍裤腿上的土,眼神里带着点得意,“现在啊,我闭着眼摸都能摸出熟没熟。”
一、叶子黄不黄,真没那么金贵
头几年,老农跟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把“叶子黄了”当收花的“冲锋号”。可现实给他上了一课:邻居家“鲁花9号”叶子刚泛黄就收,荚果鼓得像小灯笼;他家“冀花5号”叶子黄得快,挖出来果仁却白得像没睡醒。“后来才知道,花生品种不同,‘报熟信号’差着十万八千里。”老农掏出兜里的小本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品种特性——“冀花5号”耐阴,成熟时叶子还绿着;“鲁花9号”喜阳,叶子黄得早却容易“虚胖”。
他指着地头两垄花生举例:“你瞧这棵‘鲁花9号’,叶子黄得透亮,荚果纹路深得能藏泥;再看那棵‘冀花5号’,叶子绿得发亮,可荚果硬邦邦的,这才是真熟了。”现在他学精了,播种时在地头插块小黑板,写着品种名和“预计成熟天数”——春花生120天打底,夏花生110天起步,再根据当年雨水多少调个两三天。“光看叶子,那是老黄历;认准品种,才摸得着门道。”
二、挖样本不是瞎挖,得“看、捏、剥”三步走
“光记天数顶啥用?地底下的事儿,得自己挖出来瞧。”老农从兜里摸出把小锄头,蹲在田垄边扒开土,拽出一株花生。这是他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收获前十天,每天挖三四株,雷打不动。
他的“挖样本三步法”说起来简单:一看荚果纹路,成熟的花生荚果纹路像用刀刻上去的,深且清晰,能藏住细土;二捏荚果硬度,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硬邦邦的像颗小石子,指甲掐不动;三剥果仁看色,剥开壳,果仁圆滚滚的,种皮红得透亮,咬一口又脆又香。“要是荚果纹路浅得像画了道线,捏着软乎乎的,或者果仁发白、一捏冒水,那指定没长够。”老农指了指脚边的竹篓,里面装着前几天挖的样本,“你瞧这颗,上周挖的时候果仁还发皱,今天再看,已经鼓得满满当当——这就是‘长够了’的信号。”
去年他就吃了“不挖样本”的亏。看着邻居家收得热闹,他心一急,带着全家下了地。结果晒干后剥开荚果,果仁薄得像张纸,对着太阳一照能看见指节的影子。“收购商来验货,拿手一搓就碎,直摇头说‘这花生放不住’。”老农苦笑着摇头,“现在我学乖了,随身带个小本本,记着每块地的挖样日期,对比着看荚果一天一个样,心里有了数才敢动手。”
三、茎秆会“说话”,颜色、硬度都是信号
“收花生可不光看地底下的,地上的茎秆也是‘情报员’。”老农站起身,随手拔起一株花生。成熟的茎秆像穿了件“渐变色外套”——顶部先黄,中部次之,根部最后,摸起来从软乎乎的变成韧韧的,像晒过的麻绳。“要是茎秆全黄还软趴趴的,或者整株歪倒在地上,那可就过了时候。”他指着隔壁地块倒伏的花生,“你看那片,茎秆全倒了,挖出来的花生要么泡得发胀,要么生了霉斑,卖不上价。”
拔苗的手法也有讲究。“成熟的花生根须会变脆,轻轻一提,整株带着荚果就能起来,荚果‘咔嗒’掉在手里,不会稀稀拉拉往下掉。”老农演示着,指尖沾着新翻的泥土,“要是根须黏在土里,扯得满手泥,那说明还没长透。”去年他按这法子收,整整齐齐码在田埂上的花生藤,荚果个个饱满,晒干后一称,亩产比往年多了百八十斤。
四、收晒有讲究,天时地利都得占
“收花生就像炒菜,火候到了才香。”老农指着墙角的塑料布,“头几年赶在雨前收,花生带泥带水,晾了半个月都没干透,卖相不好还压秤。”现在他学精了,收前三天就看天气预报,专挑“连续晴好三天、土壤半干半湿”的日子动手。
怎么判断土壤湿度?他蹲在地上,捏起一把土:“能捏成团,掉在地上散成渣,这就成了。”地太湿的话,花生沾一身泥,晾晒费劲还易烂;太干了,荚果一碰就掉,捡都捡不干净。“我最爱雨后两三天、早上带露水时下地——露水润着土,挖起来不费劲,荚果也不容易破。”
收完的花生得及时晾。“以前图省事,用竹耙子用力抖土,结果土块混着碎叶,卖的时候被挑出一大堆杂质。”老农现在改用手轻轻揉掉大块泥,整株朝南摆开——“朝南晒得匀,背阴面潮乎气散得快。”太阳毒的时候,他会在上面搭层纱网:“暴晒的花生爱出油,咬一口苦叽叽的,收购商都不乐意要。”他指着晒得金黄的花生说:“得等摇植株‘哗啦啦’响,荚果能‘叮叮当当’掉下来,这时候含水量才够低,能存住整年。”
五、土地有脾气,轮作才能“养”出好花生
“种地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得让土地喘口气。”老农指着村西头的玉米地说,“前五年我连着种花生,地里的虫儿、病菌越攒越多,花生苗刚冒头就发黄,荚果长到拇指大就蔫。”后来他听了农技员的话,改种“花生-玉米-红薯”三年轮作——“玉米秆子能当绿肥,红薯藤翻到地里养地力。”
现在他收完花生,秸秆不全烧了。“以前嫌麻烦,全堆在田边烧,浓烟呛得邻居直咳嗽。”现在他把秸秆捆成小捆,晒得半干时卖给养殖户:“牛爱吃这口,柔乎得能嚼出甜水。”更妙的是,秸秆还田后,地里的蚯蚓多了,土松得能插进手指。“你看这土,黑得能捏出油,花生的根须扎得深,荚果自然饱。”老农抓了把土在手里揉,“去年轮作的花生地,亩产比连作的多了两百斤,连虫眼都少了一大半。”
来源:啊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