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夜之间,大家的朋友圈都被刷屏了。放眼望去,很多朋友都熬夜蹲“红月亮”。由于此次“红月亮”发生在凌晨,持续时间较长,如果全程观测,需要熬几个小时,耗费精力和时间,还是有些辛苦的。据说,为了一睹“红月亮”的芳容,甚至还有人提前请假熬夜。大众热情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江德斌
时隔近3年,我国再迎“红月亮”!北京时间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天宇上演壮观的月全食现象,其中8日02:12是“血月”最圆、最红的巅峰时刻。
一夜之间,大家的朋友圈都被刷屏了。放眼望去,很多朋友都熬夜蹲“红月亮”。由于此次“红月亮”发生在凌晨,持续时间较长,如果全程观测,需要熬几个小时,耗费精力和时间,还是有些辛苦的。据说,为了一睹“红月亮”的芳容,甚至还有人提前请假熬夜。大众热情之高,由此可见一斑。至于“红月亮”观测热潮的由来,则是稀有、科普、文化等三大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在各类天文现象里,月食发生的次数较多,观测门槛也相对较低,普通人不需要使用特殊天文仪器,抬头即可观测。不过,受到日、地、月轨道运行规律的影响,在发生月食时,只能覆盖地球的一部分区域,再加上天气因素干扰,可以全程看到完整的月全食的几率并不大。此次月全食我国全境可见全过程,而且除了少部分地区有阴雨外,大部分地区夜晚晴朗、少云,创造了良好的观测条件,大都能够顺利看到月全食,所以观测人数很多。
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半影月食,其中月全食最好看,也相对较少。根据科学家测算,下一次我国可见全过程的月全食,要再等三年了。物以稀为贵,经过各方媒体的报道,围观“红月亮”的社会氛围已经烘托起来了,而在得知月全食罕见后,更加激发了大众观测热情,不仅是天文爱好者,就连很多普通民众,也乐于凑热闹,使得观测“红月亮”成了一种现象级的社会活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公众对科学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科学普及非常重视,均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养逐渐提升。第十四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5.37%;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44.07%。科技创新、科普的社会氛围越来越好,亦促进了民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通过研学、实验、观测等多种途径学习和了解科学常识,观测天文现象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而且,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不少科普专家、天文学家、科普机构等都开通了账号,发布相关科普内容,向网友介绍科学常识。在一些重磅天文现象来临时,比如狮子座流星雨、彗星、日全食、月全食等,还会组织人员集体观测、网络直播等,一边现场观测天象,一边讲解科学知识、与网友互动等,亦吸引了很多网友参加。此次也不例外,当晚就有很多人是在网上看科普直播追的“红月亮”,不仅丰富了体验,也学到了知识。
当然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数跟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绘画等,比如嫦娥奔月、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元素,让中国人对月亮产生了浓厚的情结,并赋予了浪漫的情感。每到上元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民间也都会举行跟月亮有关的活动、仪式等。
此外,“红月亮”是光线的折射和散射作用形成的天文现象,却被民间称为“血月”,这也加深了大众的好奇和兴趣。可见,“红月亮”既是天文现象,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掀起了全民熬夜追月的热潮。
来源: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