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近期伴随着暴雨、台风
雨水逐渐增多
有这么一群水中的“隐形刺客”
它默默埋伏在积水中
悄悄“钩住”路过的人群
它们就是——钩端螺旋体
一、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1.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3.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
二、临床表现
早期典型临床表现为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4.眼结膜充血。
5.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
三、如何预防钩体病感染?
1.避免接触疫水:洪水、雨季不涉足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如稻田、池塘)。
2.日常环境管理:防鼠灭鼠,猪、犬等家畜进行圈养并接种疫苗,在农作物收割前放干田水。
3.卫生习惯改良:不喝生水、不吃被污染食物,准备食物、哺乳前,饭前、便后、护理病人前后、接触动物或动物尸体后、接触垃圾后等均需要洗手。
4.出现症状别硬扛:接触过污水后,若出现高烧、肌肉痛、眼睛发红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
来源:不系扣的七啾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