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安部网安局官方微信号昨日通报,该视频系22岁男子杨某江与其25岁女友陈某心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专程赴国外拍摄的摆拍造谣内容。两人不仅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虚假视频,更在留言区与网友互动时持续误导:当网友焦急建议“大使馆救人”,他们回复“好的”,变相承认了“事件是
“中国籍女子远嫁外国贫民窟,护照被收、求助回国”?这样一则牵动无数人同情心的视频,竟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公安部网安局官方微信号昨日通报,该视频系22岁男子杨某江与其25岁女友陈某心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专程赴国外拍摄的摆拍造谣内容。两人不仅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虚假视频,更在留言区与网友互动时持续误导:当网友焦急建议“大使馆救人”,他们回复“好的”,变相承认了“事件是真实的”,甚至还编造了“已联系驻外使馆”的虚假进展。待账号积累一定流量后,二人便开启直播带货牟利,最终因网友举报被依法查处。
这场“苦情戏”的危害,远不止“欺骗感情”那么简单。一方面,它肆意消耗着公众的善意;长此以往,真正遭遇跨国婚姻困境、亟需帮助的人,可能因公众“被欺骗后的警惕” 而求助无门。另一方面,虚假信息引发的关注,还迫使相关部门投入额外人力核查情况,无端浪费本可用于真实民生事务的行政资源,严重干扰正常工作秩序。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用剧本演绎冒充社会新闻”的乱象并非个例。部分人为了个人利益,将公共网络空间当成炒作秀场,把严肃的民生议题、权益话题异化为“流量密码”,这些案例都在提醒平台:在算法推流之前,必须守住“内容真实性审核”的底线。加强溯源核查,从源头不给虚假信息“作妖”的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已于近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此次修改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责任,无疑将为整治此类造谣传谣行为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支撑。
编辑: 贺晓冬
责编: 周缇 严相莉
来源:看看新闻Knews